我們的環境

森林有什麼價值?

你去過森林嗎?森林最讓你驚喜的是什麼?你覺得它有哪些獨特的價值呢?以下要談到的森林的價值,你以前注意到過嗎?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森林指的是地球上那些長滿了樹的區域。這些區域給早期的人類生活提供了食物、燃料、木料、藥材和其它生存物質。人類的文明起源與森林密不可分,那時人類製造工具、房屋、城池、車輪、木船的所有原料都來自森林。森林還萌發了人類的美感,使人類做出了無數藝術創造。

現在我們不再主要依靠森林獲取食物和燃料,但木材仍是今天最重要的工業原料之一。養蓄木材隻是森林資源價值的小部分,以下幾方麵體現了更為重要的森林的價值:

1)森林給陸地蓄積淡水。鬱鬱蔥蔥的森林是一塊巨大的吸收雨水的海綿?熏它豐厚的植被把天上珍貴的降雨留下來,樹根把雨水送到地下?熏形成泉水和地下水。所以一片森林就是一座水庫;

2)森林是多種動物的棲息地,也是多類植物的生長地,是地球生物繁衍最為活躍的區域。所以森林保護著生物多樣性資源;

3)森林植物的葉麵蒸發出水分,使空氣濕潤?熏有利於降雨和調節氣候;

4)森林植被的根係能緊緊固定土壤,能使土地免受雨水衝刷,製止水土流失,防止土地荒漠化;

5)森林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熏減少溫室氣體,減少熱效應;

6)森林釋放出氧氣,吸收大氣中的懸浮顆粒物?熏有極大的提高空氣質量的能力;

7)無論是在都市周邊還是在遠郊,森林都是價值極高的自然景觀資源。

由於人們對森林的木材資源的大量消耗,地球上的森林麵積在逐年變小,這引起了多方麵的環境問題,例如:幹旱少雨、氣候變暖、動植物資源減少、水土流失、沙塵暴和空氣汙染加重等。因此,森林對環境和生態的價值遠遠高出了它提供木材的價值。

各國的森林覆蓋麵積差異很大,比如:芬蘭是69%,日本是68%,美國是33%,印度是19%,中國約為13%。不合理的是,發達國家(如日本)的森林覆蓋率很高,卻盡量不砍伐自己的木材,而是大量從森林覆蓋率低的發展中國家進口木材。世界上非洲、亞州的森林遭到的大麵積砍伐?熏發達國家要承擔主要責任。專家預測:森林的大麵積減少會使地球環境發生極大的負麵變化。

熱帶雨林有哪些重要功能?

熱帶雨林地處熱帶地區,主要分布在赤道周圍的三十三個國家,形成一條帶子,占地球陸地麵積7%,是全世界最關注的環境區域。

熱帶雨林對地球和人類有多方麵的重要功能,最主要的有:

1)它為地球半數以上的生物物種提供了棲息和生存地,因此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

2)它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原料,如:巧克力、堅果、水果、膠類、咖(kā)啡(fēi)、木料、橡膠、天然殺蟲藥、纖維和燃料;

3)它是一座天然藥庫。從醫療手術中使用的麻醉劑,到避孕藥丸,再到治療高血壓、白血病、帕金森病、惡性淋巴肉芽腫病、多發性硬化症等難症和絕症的藥物,熱帶植物給人們提供了藥效很好的成分,已用於臨床。醫學界的科學工作者認為,人類還會在熱帶植物中發現更多的治療疑難病症的藥物成分;

4)它可以大量吸收地球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tàn),因而能夠幫助減少地球上的溫室效應,具有維護地球氣候平衡的功能;

5)它能大量吸收降雨,儲存淡水資源,防止水土流失,防止洪水的發生;

6)它為地球上近一億人口提供著生活資源和生存基礎。

熱帶雨林隻分布在中美州、非洲、亞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我國的雲南和海南島有熱帶雨林,是珍貴的地球財富。

20世紀全人類共同保護地球

環境的三大宣言是什麼?一、1972年,《人類環境宣言》(世界首次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

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於1972年6月5日-16日在斯德哥爾摩召開,有113個國家1300多名代表參加。中國出席了此會。這是世界各國政府代表第一次坐在一起討論環境問題,討論人類對於環境的權利與義務的大會。

會議的目的是:促使人們和各國政府注意人類的活動正在破壞自然環境,並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造成嚴重的威脅。

會議的希望是:鼓勵和指導各國政府和國際機構采取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行動,並要求各國政府、聯合國機構和國際組織在采取具體措施解決各種環境問題方麵進行合作。

會議通過了劃時代的曆史性文獻《人類環境宣言》,鄭重申明:人類有權享有良好的環境,也有責任為子孫後代保護和改善環境;各國有責任確保不損害其他國家的環境;環境政策應當增進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潛力。

會議警告說:“在現代,人類改造其環境的能力,如果明智地加以使用的話,可以給各國人民帶來開發的利益和提高生活質量的機會。如果使用不當或輕率地使用,這種能力就會給人類和人類環境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害。”

會議還通過了將每年的6月5日作為“世界環境日”的建議。

會議把生物圈的保護列入國際法之中,成為國際談判的基礎,而且,第三世界國家成為保護世界環境的重要力量,使環境保護成為全球的一致行動,並得到各國政府的承認和支持。

在會議的建議下,成立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總部設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

二、1982年,《內羅畢宣言》

為了紀念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10周年,促使世界環境的好轉,國際社會成員國於1982年5月10日至18日在內羅畢召開了人類環境特別會議,並通過了《內羅畢宣言》。在充分肯定了《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宣言》的基礎上,針對世界環境出現的新問題,提出了一些各國應共同遵守的新的原則。

《內羅畢宣言》指出了進行環境管理和評價的必要性,和環境、發展、人口與資源之間緊密而複雜的相互關係。宣言指出:隻有采取一種綜合的並在區域內做到統一的辦法,才能使環境無害化和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宣言告誡人類因為貧困和浪費,都會過度開發其環境,必須用計劃手段予以調節。

宣言反對核戰爭的威懾(shè)和軍備競賽,反對種族歧視和殖民主義。這對人類環境會有極大的好處。

三、1992年,《裏約環境與發展宣言》(世界首次“環境與發展大會”宣言)

1992年6月3日至4日,“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裏約熱內盧舉行。183個國家的代表團和聯合國及其下屬機構70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出席了會議,102位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親自與會。

與1972年旨在喚醒人們的環境意識的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相比,這次會議不但提高了對環境問題認識的廣度和深度,而且把環境問題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樹立了環境與發展相互協調的觀點,找到了在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的正確道路,即被普遍接受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會議通過了《裏約環境與發展宣言》。這是一個有關環境與發展方麵國家和國際行動的指導性文件。它確定了可持續發展的觀點,第一次在承認發展中國家擁有發展權力的同時,製定了環境與發展相結合的方針。

這次會議還通過了為各國領導人提供下一世紀在環境問題上戰略行動的文件《二十一世紀議程》和《關於森林問題的原則聲明》,聲明認為出於經濟、生態、社會和文化的原因,持續管理森林是重要的。

會議簽署了旨防止全球氣溫變暖的《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推動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生物多樣性公約》。李鵬(péng)總理代表中國政府簽署了這兩個公約。《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呼籲各國將造成溫室效應的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排放量限製在最低水平。

會議上,非政府環保組織通過了《消費和生活方式公約》,認為商品生產的日益增多,引起自然資源的迅速枯竭,造成生態體係的破壞、物種的滅絕、水質汙染、大氣汙染、垃圾堆積。因此,新的經濟模式應當是大力發展滿足居民基本需求的生產,禁止為少數人服務的奢侈品的生產,降低世界消費水平,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當今世界主要環境問題有哪些?

全球氣候變化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裏,全球表麵平均溫度上升了03至06攝氏度,海平麵上升了10至25厘米。目前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由工業革命(1750年)之前的280ppm增加到了近360ppm。1996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小組發表的評估報告表明:如果世界能源消費的格局不發生根本性變化,到21世紀中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將達到560ppm,全球平均溫度可能上升15至4攝氏度。

臭氧層破壞和損耗

自1985年南極上空出現臭氧層空洞以來,地球上空臭氧層被損耗(hào)的現象一直有增無減。到1994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壞麵積已達2400萬平方公裏。現在在美國、加拿大、西歐、前蘇聯、中國、日本等國的上空,臭氧層都開始變薄。在對消耗臭氧層物質(ODS)實行控製之前(1996年以前),全世界向大氣排放的ODS已達到了2000萬噸。由於ODS相當穩定,可以存在50-100年,所以被排放的大部分ODS目前仍留在大氣層中。在它們陸續升向平流層時,就會與那裏的臭氧層發生反應,分解臭氧分子。因此,即使全世界完全停止排放ODS,也要再過20年,人類才能看到臭氧層恢複的跡象。

酸雨汙染

現在“酸雨”一詞已用來泛指酸性物質以濕沉降(雨、雪)或幹沉降(酸性顆粒物)的形式從大氣轉移到地麵上。酸雨中絕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主要來源於人類廣泛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氣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歐洲是世界上一大酸雨區,美國和加拿大東部也是一大酸雨區。亞洲的酸雨主要集中在東亞,其中中國南方是酸雨最嚴重的地區,成為世界上又一大酸雨區。由於歐洲地區土壤緩衝酸性物質的能力弱,酸雨使歐洲30%的林區因酸雨的影響而退化。在北歐,由於土壤自然酸度高,水體和土壤酸化都特別嚴重,有些湖泊的酸化導致魚類滅絕。美國國家地表水調查數據顯示,酸雨造成了75%的湖泊和大約一半的河流酸化。加拿大政府估計,加拿大43%的土地(主要在東部)對酸雨高度敏感,有14000個湖泊是酸性的。水體酸化會改變水生生態,而土壤酸化會使土壤貧瘠(jí)化,導致陸地生態係統的退化。

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是當今世界最嚴重的環境與社會經濟問題。1991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對全球荒漠化狀況的評估是:全球荒漠化麵積已近36億公頃,約占全球陸地麵積的1/4,已影響到全世界1/6的人口(約9億人),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且,荒漠化擴展的速度是,全球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變為荒漠,其中320萬公頃是牧場,250萬公頃是旱地,125萬公頃是水澆地,另外還有2100萬公頃土地因退化而不能生長穀物。亞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響的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區,遭受荒漠化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依次是中國、阿富汗、蒙古、巴基斯坦和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