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危機

世界上許多地區麵臨著嚴重的水資源危機。根據國際經驗,每人每年1000立方米可重複使用的淡水資源是一個基本指標,低於這個指標的國家可能會遭受阻礙發展和損害健康的長期性水荒。然而,目前世界上約有20個國家已低於這一指標,主要位於西亞和非洲,總人口數已過億。另一方麵,由生活廢水、工業廢水、農業汙水、固體廢物滲漏(lòu)、大氣汙染物等引起的水體汙染,使全球可供淡水的資源量大大減少了。世界銀行的報告估計,由於水汙染和缺少供水設施,全世界有10億多人口無法得到安全的飲用水。

森林植被破壞

由於推測的難度,全世界的森林麵積尚無準確數值。但據推算,地球上的森林麵積約為30-60億公頃,約占陸地麵積的20%-40%,其中約一半是熱帶林(包括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雨林),另一半以亞寒帶針葉林為主。從森林植物的幹重測定值來看,熱帶林是亞寒帶針葉林的兩倍,所以,熱帶林占陸地總生物量的很大部分。但在工業化過程中,歐洲、北美等地的溫帶森林有1/3被砍伐掉了,所以近三十年來,發達國家對全球的熱帶林進行了大規模地開發。歐洲國家進入非洲,美國進入中南美洲,日本進入東南亞,大量砍伐熱帶林,他們進口的熱帶木材增長了十幾倍。森林大麵積被毀引起了多種環境後果,主要有:降雨分布變化,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氣候異常,水土流失,洪澇頻發,生物多樣性減少等。

生物多樣性銳減

科學家估計地球上約有1400萬種物種,但當前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損失的速度比曆史上任何時候都快,比如鳥類和哺乳動物現在的滅絕速度可能是它們在未受幹擾的自然界中的100倍至1000倍。主要原因是七種人類活動造成的:1、大麵積對森林、草地、濕地等生境的破壞;2、過度捕獵和利用野生物種資源;3、城市地域和工業區的大量發展;4、外來物種的引入或侵入毀掉了原有的生態係統;5、無控製旅遊;6、土壤、水和大氣受到汙染;7、全球氣候變化。這些活動在累加的情況下,會對生物物種的滅絕產生成倍加快的作用。20世紀90年代初,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首次評估生物多樣性的結論是:在可以預見的未來,5%-20%的動植物種群可能受到滅絕的威脅。

海洋資源破壞和汙染

據估計,全世界有95億人把魚作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但近幾十年來,人類對海洋生物資源的過度利用和對海洋日趨嚴重的汙染,有可能使全球範圍內的海洋生產力和海洋環境質量出現明顯退化。1993年,在全世界捕撈的101億噸魚中?熏有777%來自海洋。當年,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2/3以上的海洋魚類已被最大限度或過度捕撈,特別是有數據資料的25%的魚類,由於過度捕撈,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另有44%的魚類的捕撈已達到生物極限。而另一方麵,人類活動產生的大部分廢物和汙染物最終都進入了海洋。全球每年有數十億噸的淤泥、汙水、工業垃圾和化工廢物等被直接排入了海洋,河流每年也將近百億噸淤(yū)泥和廢水、廢物帶入沿海水域,引起沿海生境改變,使動物的棲息和繁殖地遭到破壞。海洋汙染的主要來源和比例約是:城市汙水和農業徑流排放44%,空氣汙染33%,船舶12%,傾倒垃圾10%,海上油、氣生產1%。

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汙染

全世界已有約一千一百萬己知化學物,同時,每年還有約一千種新的化學物進入市場。化學物是當今許多大規模生產所必須的原料,但這些化學物在製造、儲存、運輸、使用和廢棄過程中常常危害環境和生態。現在,全世界每年產生的有毒有害化學廢物達3億到4億噸,其中對生態危害很大、並在地球上擴散最廣的是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OP),最具代表性的是多氯聯苯和滴滴涕。這類化學汙染物從人類的工業和農業活動中釋放,已廣泛進入了空氣、土地、河流和海洋。由於這類汙染物能被海洋中微小的浮遊生物吸收並積累,從而將其濃縮上百萬倍。海中的魚吃下這些浮遊生物,又能將其濃縮,於是濃度增大到上千萬倍。當大型海洋動物吞食了這些魚之後,會使汙染毒素的濃縮係數增加到上億倍。這是因為汙染毒素聚集在動物的脂肪裏而很難通過軀體排除體外。通過食物鏈,這些毒素對海洋生態係統產生了強烈的幹擾,比如:多氯聯苯的作用之一就是損害生殖係統。有人認為多氯聯苯是導致波羅的海海豹出生率下降60%至80%的罪魁禍首。這些毒素也引起人健康方麵的嚴重問題。幾年前科學家發現,生活在北極地區的因紐特人的母乳裏含有高濃度的多氯聯苯,而鯨、海豹等海生動物正是因紐特人主要的蛋白質來源。當這些動物現在攜帶了很高的汙染毒素時,因紐特人的生活不再安全。按同樣的原理,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對陸地生態係統也有很大的幹擾和危害,因而成為目前全世界關注的重大環境問題之一。

世界著名的六大汙染事故

發生在什麼地方?在20世紀,世界上還發生了多種突發性的汙染事故,其中最聞名的“六大汙染事故”是:

意大利塞維索化學汙染事故

1976年7月意大利塞維索一家化工廠爆炸,劇毒化學品二惡英擴散,使許多人中毒。事隔多年後,當地居民的畸(jī)形兒出生率大為增加。

美國三裏島核電站泄漏事故

1979年3月,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三裏島核電站反應堆元件受損,放射性裂變物質泄漏,使周圍50英裏以內約200萬人口處在極度不安之中,人們停工停課,紛紛撤離,一片混亂。

墨西哥液化氣爆炸事件

1984年11月,墨西哥城郊石油公司液化氣站54座氣儲罐幾乎全部爆炸起火,對周圍環境造成嚴重危害,死亡上千人,50萬居民逃難。

印度博帕爾毒氣泄漏事故

1984年12月,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設在印度博帕爾市的農藥廠劇毒氣體外泄,使2500人死亡,20萬人受害,其中5萬人可能雙目失明。

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

1986年4月,前蘇聯基鋪地區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反應堆爆炸起火,放射性物質外泄,上萬人受到傷害,也造成了其他國家遭受放射性塵埃的汙染,中國的北京上空也檢測到這樣的塵埃。

德國萊茵河汙染事故

1986年11月,瑞士巴塞爾桑多茲化學公司的倉庫起火,大量有毒化學品隨滅火用水流進萊茵河,使靠近事故地段河流生物絕跡,成為死河。100英裏處鰻魚和大多數魚類死亡,300英裏處的井水不能飲用,德國和荷蘭居民被迫定量供水,使幾十年德國為治理萊茵河投資的210億美元付諸東流。

“環保”這一概念

是誰先提出來的?世界上最先提出環保概念的人,是一位名叫卡遜的女科學家。

卡遜,1907年5月27日出生在美國。卡遜的媽媽是一位教師,她很注意培養孩子對大自然、對科學的熱愛。小時候的卡遜天真、活潑,喜愛在大自然中玩耍。長大後,卡遜上了大學,她的專業是英語文學。當時,美國大學有一種規定,就是學習文學的學生,要選擇一個理科專業,作為輔修學科。

卡遜立刻想到了選修生物學。在學習生物學的過程中,卡遜發現自己對生物學越來越熱愛,最後她毅然決定:從英語文學轉入生物係。

1928年,卡遜從大學畢了業。出於對生物學研究的熱愛,卡遜決定繼續攻讀碩士學位。幾年後,她順利地拿到了碩士學位。

當時,因為一些害蟲常常啃(kěn)食莊稼,使莊稼的收成減少,於是科學家們就研究出一些對付這種害蟲的殺蟲劑。在這些殺蟲劑中,DDT的殺蟲效果最好,因此有“神奇殺蟲劑”之稱。

到了20世紀40年代,DDT的使用範圍、使用數量飛速增加。卡遜在研究工作中,很早就注意到殺蟲劑對環境造成危險的問題。通過大量的觀察研究,卡遜得出了以下結論:DDT能殺滅害蟲,但同時也能殺死鳥類、魚類;它甚至通過流動的空氣,傳播到遙遠的南極和北極,存留在北極海豹、南極企鵝的體內。

由此看來,呼籲世界關注殺蟲劑對環境的破壞,的確是一種迫在眉睫的大問題。

卡遜決心致力於這方麵的宣傳工作。她開始在報刊上發表文章,並到處舉行公開演講,揭露濫用殺蟲劑的危害。同時,她還寫了第一部呼籲環境保護的書——《寂靜的春天》。

卡遜的努力沒有白費,環保思想不僅逐漸被人們所接受,而且今天它已經成了人類的大事。當我們提起環保時,我們永遠不該忘記世界上第一位環保女鬥士——卡遜。

什麼是汙染?

滾滾濃煙排入大氣,滔滔濁水奔向江河湖泊,雪片般的塑料袋、方便飯盒漫山遍野飄蕩,汽車的尾氣、工廠的廢氣、廢水、廢渣……所有這些有害物質進入環境,並在環境中擴散、遷移、轉化,使環境惡化,對人類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了威脅,這種現象被稱為汙染,治理環境汙染已是當務之急。

什麼是臭氧層?

臭氧是無色氣體,有特殊臭味,因而得名“臭氧”。由太陽飛出的帶電粒子進入大氣層,使氧分子裂變成氧原子,而部分氧原子與氧分子重新結合生成臭氧分子。距地麵15~50千米高度的大氣平流層,集中了地球上約90%的臭氧,這就是“臭氧層”。

臭氧層最重要的作用,是阻擋住過量的紫外線,從而保護了地球上的物生免遭傷害。

為什麼全球會變暖?

地球是人類生命的大搖籃,地球上氣候的變化與人類的生活休戚相關,但根據科學家們的大量觀測和研究,地球上的溫度在一天天增高。雖然全球變暖有自然方麵的因素,如太陽、地球的活動等,但更主要的是人類自身不合理的行為,人類濫砍濫伐(fá)、過度開墾土地,隨意排泄工業廢氣、廢料,使地球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地球就會變得過於溫暖。

地球變暖可能導致一係列嚴重的後果,如極地冰雪融化、海平麵上升、氣候異常、汙染加重等等。

氣候變暖將給人類帶來

什麼樣的後果?氣候變暖給地球和人類將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的一份報告說,由於氣溫不斷上升,珊瑚礁和紅鬆已經受到損害,而這種損害還將波及數萬種其他植物和動物。報告說,目前已經發現22萬多種植物和動物麵臨滅絕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