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聯邦議院“保護大氣層”調查委員會,最近邀集的一次專家聽證會認為,氣候變暖對農業具有“破壞性影響”。印度和非洲撒哈拉地區降水量的減少對糧食產量將帶來災難性的影響,南半球的發展中國家也將受到土壤幹燥化、土質惡化和水土流失的打擊。專家們指出,氣候變化之快超過了農業生態係統的適應能力。

來自氣候變暖的最大威脅要算冰川融化導致的海平麵上升。氣溫升高,南北兩極的天然冰庫和中低緯度高山上的冰雪就會融化,海水本身也會產生熱膨脹,這都將導致海平麵的上升。據預測,如果平均氣溫上升15~45℃的話,海平麵將上升25~100厘米。海平麵的上升除了淹沒沿海低地外,海底地震和海洋風暴會隨之增加,海洋潮汐也將發生變化。這些變化,將直接影響到目前生活在沿海60千米範圍內的10多億人口,世界上30%的大城市,將受到海潮的威脅,許多島嶼將從地圖上消失。

氣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寶貴資源。氣候變暖是人類自身活動造成的災難。因此,控製廢氣排放,減少礦物燃料的使用,大力開展植樹造林,以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才能有效地抑製由於全球氣候變暖給人類帶來的災難。

為什麼說噪聲也是一種汙染?

噪聲是大家都不需要的聲音。不論是機器發出的聲音,還是音樂,隻要令人生厭,對人們形成幹擾,就被稱為噪聲。噪聲會嚴重幹擾中樞神經的正常功能,使人神經衰弱、消化不良,以至惡心、嘔(ǒu)吐、頭痛。它還會影響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使人不易入睡,容易驚醒,產生吵鬧或者煩躁等不愉快的感覺。它對腦力勞動者和病人的影響就更大了。所以,噪聲是一種汙染。

聲音的強度可以用“分貝”作為單位,超過60分貝的噪聲就會對人體產生種種危害。

森林為什麼能淨化廢水?

廢水中往往含有大量的磷、鉀、鈣、鎂等礦物質,它們是樹木生長不可缺少的養料。廢水中的細菌和病毒隨著廢水進入森林後,被吸附於地表,土壤中有它們的天敵;許多樹木能分泌大量的植物殺菌素,一旦有細菌和病毒闖入它們的領地,便會被就地殲滅;爬上枯草、樹木的病原體,也逃脫不了紫外線和殺菌素的攻擊。經過幾番“圍剿(jiǎo)”,廢水中的細菌、病毒就被消滅得差不多了,這些水再從森林中流向江河湖泊或滲透到地下,就不會汙染環境了。

為什麼要保護地下水?

地下水不同於地表水,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麵:一是地下水在地下不聲不響地流動,不直接接受大氣降水,因此,地下水的自淨能力差。二是地下水潛藏在地下,不接觸外界環境,不接觸陽光,曝曬淨化和生物淨化的過程都難以進行。地下水一旦受到汙染,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恢複到原來的清潔狀態。所以保護地下水就顯得尤為重要,保護地下水,就是保護我們自身的生存環境。

為什麼不能隨便焚燒枯枝落葉?

枯枝落葉等垃圾在焚(fén)燒時,都不能完全燃燒。它們一邊燃燒,一邊向大氣排放多種有害物質,其中包含氣體、液體和固體。氣體中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蒸氣、氮氧化物、硫化氫(qīng)、甲烷(wán)、甲醛(quán)、丙烯(xī)醛等。燃燒時產生的煙有辛辣的臭味,會使人流淚,這就是丙烯醛在起作用。

這些物質往往附著在煙塵微粒上,隨風進入大氣,再進入人的肺部,嚴重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如果這些飄浮在大氣中的有毒物質隨雨雪降到地麵,還會汙染水和土壤。

此外,大量焚燒枯枝落葉,還會使土壤中的有機物含量減少,造成土壤板結、沙化,逐漸變得貧瘠(jí)。

為什麼不能亂扔薄塑料袋?

塑(sù)料製品作為一種新型材料,具有質輕、防水、耐用、成本低等優點,自從問世以來,被廣泛地用於工業、農業、生活中,深受人們的歡迎。1952年,美國首先將地膜應用在農作物的栽培上,獲得了作物早熟、高產的顯著效果。於是,塑料地膜作為農作物栽培的一項科學技術發明,很快在世界各地得到推廣,被譽為農業科技領域的一場偉大的“白色革命”。塑料包裝材料也以其特有的優點著稱於世,用量呈逐年增長趨勢,1990年到1995年年平均增長率為89%。

然而如何處理廢舊塑料包裝物卻是一件麻煩事。塑料包裝材料是石油化工產品,它不易被微生物降解,因此,如果處理不當便會汙染環境。塑料包裝物以白色最多,所以人們把由這類物品引起的汙染稱為“白色汙染”。

白色汙染主要有哪些危害呢廢舊塑料袋、廢舊泡沫塑料飯盒等混在土壤中,給耕(gēng)作和播種造成極大的困難,同時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導致農作物減產。廢舊塑料包裝物隨地拋棄,容易被動物誤食,使動物得病或死亡。丟在水域中的塑料包裝廢棄物,一旦被海鳥、魚類等誤食,這些動物便會中毒身亡。此外,如果水域中存在大量塑料袋,它們就有可能絞住疾馳中的摩托艇的螺旋槳,使摩托艇動彈不得,導致水上交通事故。

白色汙染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他們紛紛采取措施進行治理。

最初處理廢舊塑料包裝物的方法是焚燒,但焚燒時會產生有害氣體,汙染環境。以後采用深埋方法,但埋在地下的廢舊塑料包裝物長期不能自然降解。現在人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控製和治理白色汙染:一是回收利用,二是減少或禁止使用一次性難降解的塑料包裝物,三是開發並推廣使用可降解塑料或紙製品等,以取代那引進不易降解的塑料包裝物。

為什麼說垃圾是

“擺錯位置的財富”?在科學家的眼中,垃圾是一種有開發價值的財富。垃圾中通常廢紙占30%~40%,玻璃占6%,金屬占8%,植物廢料占12%。在一些發達國家,居民區的垃圾都分類收集到不同的垃圾桶裏,然後再運輸到垃圾自動分選廠,通過一係列的程序,將垃圾中的金屬、玻璃、塑料、橡膠等物質分選出來。分選後的垃圾,經過加工處理,就能變成有用的資源了。

為什麼說核能是清潔的能源?

一座100萬千瓦的核電站每年隻需30噸核燃料,這種燃料絲毫不消耗空氣中的氧氣。當它靜悄悄地“燃燒”時,沒有煙,沒有灰,也不排出任何能導致疾病的有害物質。核電站通過廢水、廢氣排向環境的放射性物質是很少很少的,它使附近居民每年受到的輻射劑量不超過2毫雷姆,而一次胸部透視的輻射劑量也有100毫雷姆。

一座100萬千瓦的火力電站每年要消耗250萬噸標準煤。這些煤燃燒後留下25萬噸煤渣(zhā),並向大氣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廢氣,這些氣體成了大氣汙染的罪魁禍首。相對其他能源而言,核能是清潔、安全的能源。

核電站究竟安全嗎?

核電站通常都建有一套嚴密的安全防範係統,能防止放射性物質外泄。即使出現事故,防範係統也會采取措施,防止核泄漏。

平時,核電站的放射性是很低的。一般情況下,核電站周圍居民一年所受的放射性物質的劑量,比照一次透視的劑量還小,對人的危害簡直可以忽略不計。因此核電站是非常安全的。

珊瑚礁對保護生態平衡

有什麼意義?珊瑚礁在海洋中形成島嶼後,不僅可以作為船隻的避風港,而且島上還能迅速生長起繁茂的植物,珊瑚礁自身可以成為海底動物的“宿舍”,為各種魚類的生存提供庇(bì)護。因此珊瑚礁有利於保護生態平衡。

珊瑚過去一向被人們稱為“海石花”,因為它的形狀太像盛開的海中的花朵了。

其實,珊瑚並不是植物,它是珊瑚蟲的分泌物所構成的外骨骼。珊瑚蟲是一種生活在海洋中的低等動物,它們常常群居在一起,構成像樹枝樣的形狀,當老的珊瑚蟲死去後,新的珊瑚又聚集在這些骨骼上,珊瑚就這樣不停地“長”起來了。珊瑚生長在水深一般不超過百米的淺海中,這裏陽光充足,海水透明度大、水溫高,含氧量充分,鹽度高,因此適宜珊瑚的繁衍生長。

一個珊瑚群體是由死亡、衰老、成長著的珊瑚蟲雲集的定型結構,五彩繽紛的珊瑚叢形態俊美,好似盛開的花朵。在鮮豔奪目的“海底花園”裏,那五顏六色、光怪陸離、種類繁多的珊瑚家族中,紅珊瑚最為名貴。它體表晶瑩,質地堅硬,顏色深紅,因而成為人們名貴的裝飾品。據說,清王朝皇室重臣帽子上的紅色頂球,就是紅珊瑚製成的。

人們通常看到的那潔白如玉的珊瑚,則是珊瑚蟲死後,經過人工浸泡、刷洗而成的白堊(è)質骨骼,它的形狀有的像鹿角,有的像蜂巢,有的像側柏,有的像蘑菇,曆來為人們深深喜愛。

正是這些珊瑚的骨骼和其他造礁動物、植物常年累月地積累,才形成了星羅棋布、蔚為壯觀的珊瑚礁和珊瑚島。

大自然的造化是多麼奇妙啊!世界綠色節日

世界動物日在100多年前,意大利一位傳教士弗朗西斯曾倡導在10月14日“向獻愛心給動物的人們致謝。”為了紀念他,人們把每年的10月14日定為“世界動物日”。

世界植樹節195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做出設立“世界植樹節”的決定。

世界氣象日1960年,世界氣象組織通過決議,將3月23日確定為“世界氣象日”。

地球日為了保護地球環境,美國環境保護工作者和社會名流在1970年4月22日發起了“地球日”活動。

國際濕地日根據1971年在伊朗拉姆薩爾簽定的《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確定2月2日為“國際濕地日”。

世界環境日1972年6月5日至16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了聯合國人類與環境會議,大會決議從1974年起,將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

世界糧食日從1981年起,聯合國糧農組織將10月16日定為“世界糧食日”。

世界無煙日1987年,世界衛生組織確定,將5月31日定為“世界無煙日”。

國際保護臭氧層日1987年9月16日,在加拿大蒙特利爾,有46個國家的代表簽署了《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決議書》,以保護臭氧層物質。聯合國把9月16日定為“國際保護臭氧層日”,增強人們保護臭氧層的意識。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1992年6月,在巴西裏約熱內盧簽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並於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為紀念這一重要意義的日子,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從1995年起將12月29日定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世界水日1993年,聯合國大會決定,將3月22日定為“世界水日”。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幹旱日 從1995年起,每年的6月17日,被確定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幹旱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