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揭開“心理現象”的神秘麵紗(1)(2 / 3)

直到19世紀初葉的時候,德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才首次提出了心理學是一門獨立的科學。此前,心理學、教育學共同屬於哲學的範疇,後來才各自從哲學的繈褓中分離出來。科學的心理學不僅對心理現象進行描述,更重要的是對心理現象進行說明,以揭示其發生、發展的規律,從而最終達到維護人們心理健康的目的。人的任何行為都是離不開心理活動的,包括我們在第一節所提到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情感、意誌以及個性特征等等,這些都可稱之為心理現象。心理學與我們的生活的確是密切相關的。科學的心理學有著令人驚異的非常巨大的生命力,現在它已經越來越廣泛地滲透於人們生活實踐的各個方麵。

對於心理的起源,尤其是人類的高級心理過程,例如思維、語言、情感、意誌、高級心理特征的產生,是神經基礎以及人類社會化進程的產物,所以我們不能以單純的生物學觀點來研究這個命題。

再後來,大家對於心理學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產生了分歧與爭議。其實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於視角以及立場,因為它本身兼具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特點。因此,我們可以將基礎心理學歸為自然科學範疇,而應用心理學則歸類於社會科學範疇,因此,有人稱心理學為“中間學科”。

心理學發展日臻完善,主要包括犯罪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決策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實驗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心理谘詢與治療、愛情心理學、人力資源管理心理學、性別心理學、管理心理學、軍事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積極心理學、人際關係心理學、醫學心理學、色彩心理學、旅遊心理學、統計心理學、普通心理學等。

《人性的提高,這就是心理學》一書是最早使用心理學這個詞語而出版的書,這也是我們人類曆史上最早記載的使用心理學這一術語而出版的書。發展至今,心理學成為獨立的學科,人們對於心理的研究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麵。比較著名的心理學作品有:

馮特(德國),《人類與動物心理學論稿》《生理心理學原理》《民族心理學》《心理學大綱》;

馬赫(奧地利),《感覺的分析》《認識與謬誤》;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奧地利),《夢的解析》《性欲三論》《精神分析引論》《圖騰與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學》《精神分析引論新編》;

榮格(瑞士),《心理學與文學》《尋求靈魂的現代人》《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

華(美國)生,《行為主義》;

阿弗雷德·阿德勒(奧地利),《理解人性》《生活的科學》《自卑與超越》;

桑代克(美國),《學習心理學》;

巴特萊特(英國),《記憶:一個實驗的與社會的心理學研究》;

藹理士(英國),《性心理學》;

米德(美國),《心靈,自我與社會》;

考夫卡(德國),《格式塔心理學原理》;

勒溫(德國),《拓撲心理學原理》;

霍妮(德國),《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

弗洛姆(德國),《逃避與自由》。

心理學在各個領域中的應用

隨著科學心理學的建立,心理學在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應用的範圍也是越來越廣。從對學生、孩童、幼兒的教育到男女之間的愛情,從國家的軍事到醫學領域,從管理到決策等等,這些都需要應用到心理學。作為一個合格的心理學家,他完全可以參與解決教育、醫療、軍事、工業、商業以及其他各種社會問題。發展至今,心理學已經在許多的應用領域形成了自己的分支學科,下麵我們簡單列舉幾個主要的分支:

一、醫學心理學

醫學心理學(MedicalPsychology)是把心理學的理論、方法與技術應用到醫療實踐中的產物,它是關於健康和疾病問題的心理學。醫學心理學主要研究心理活動與病理過程的相互影響,以及醫護工作人員和病人在醫療過程中的心理活動和行為特點,它的研究內容還包括精神藥物的作用、心理調適與治療的方法、病人的康複過程等問題。醫學心理學是屬於醫學與心理學結合的邊緣學科。醫學心理學既具有自然科學的性質,又具有社會科學的性質。

曾有一些人認為——醫學心理學是心理學在醫學領域中的應用,因而是心理學的分支。但是這一觀點在我國的心理學、醫學發展中提出來顯得狹隘了一些。應該說,醫學心理學既屬於醫學的分支,同時也屬於心理學的分支。例如從醫學的分支來看,醫學心理學研究醫學中的心理行為問題,如各種病人的心理行為特點、各種疾病的心理行為變化等等;從心理學的分支來看,醫學心理學研究如何把心理學的係統知識和技術應用於醫學各方麵,包括在疾病過程中如何應用有關心理科學知識和技術問題等。

那麼,現代醫學心理學的主要觀點到底是什麼呢?其實,現代醫學心理學最主要的觀點就是強調從整體的心理上認識和掌握人類的健康和疾病問題,主張把人看做是自然機體與社會實體相統一的存在物,是物質運動與精神活動相結合的統一體。我們的醫學心理學家也從事一些心理衛生和心理谘詢工作,幫助人們促進身心健康。人不僅是一個單純的生物有機體,而且還是一個有思想、有感情、能夠勞動、過著社會生活的社會成員。人的身心健康與發展,不僅與自己的身體因素有關,而且也與人的心理活動和社會因素有著非常密切的聯係。

臨床實踐和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有害的物質因素能夠引起人的身體疾病與心理疾病,有害的心理因素也能引起人的身心疾病(例如藥物、酒精和其他精神活性物質等),而良好的心理因素與積極的心理狀態能夠促進人的身心健康或作為身心疾病的治療手段。

為此,我們就要掌握醫學心理學的兩個基礎概念:身心疾病和心身疾病。

1.身心疾病

身心疾病是指主要由生理因素所引起的心理疾患。例如,經研究證實,某些心理疾病是由大腦疾病引起的。例如,酒精中毒性精神病的主因就是酒精中毒而引起的腦疾;老年精神病的主因是血管硬化所造成的腦疾。臨床上還發現,當人腦由於外傷或疾病而受到破壞時,他的心理活動就會全部或部分失調。

除了人腦等神經係統外,內分泌係統對人的心理功能也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甲狀腺素主要功能是控製個體的新陳代謝作用,甲狀腺素分泌過多時,代謝作用就會加速,並伴隨有個體肢體顫抖、焦慮不安、情緒激動、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緊張反應,甚至有妄想以及幻覺出現。這時個體的知覺、記憶、想象、思維等認知活動也受到影響。反之,甲狀腺素分泌過少時,代謝作用就會降低,個體的心智活動趨向遲鈍、反應緩慢、記憶減退、思維遲滯,而且常有抑鬱傾向。

2.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就是指那些在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中心理因素起主導作用的軀體疾病。精神和軀體,或者說是心與身體在人的生命係統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並且共同作用於個體的全部活動。現代醫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證明,很多種身體疾病都有其致病的心理因素。所謂心理因素,是指個體在心理活動中的衝突、緊張、不良習慣和人格特征等。這些因素與人們熟知的病毒、細菌、遺傳一樣也能引起軀體疾病。心身疾病的概念就是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來的。由於它同時具有生理上的障礙,因此心身疾病又稱為心理生理疾病。從這一界說中可知,心身疾病是一種生理上的軀體疾病,但又與一般的生理性疾病不同,而且也不同於神經症(因為神經症隻具有比較模糊的軀體症狀,往往找不到具體的器質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