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法律心理學的發展曆程來看,它作為一門真正獨立的學科形成得是比較晚的,所以至今對它的研究對象和研究範圍還存在諸多的不同看法,法學界仍然存在著許多爭議。H.托奇認為:法律心理學實際上是研究審判過程和參與這一過程的人的意圖、動機、思維和情感的一門科學。而J.L.塔普則指出:心理學家在法律問題上開展的研究“過分犯罪化”了,也就是說,心理學家們往往側重於犯罪審判的過程了,卻將民事法庭、法律社會化和法律協商、法律探討等方麵的心理學研究大大地省略掉了,或者是幹脆避而不談,因而給法律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範圍以及法律心理學的良好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局限性。
我們綜合西方和前蘇聯法律心理學界的觀點,結合我國發展的實際情況,可以對法律心理學的研究範圍及內容作出一個這樣的概括:根據研究內容的差異,法律心理學應當包括犯罪心理學、偵察心理學、審判心理學、司法鑒定心理學等。
法律心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觀察法、實驗法、調查研究法、個案研究法、追蹤研究法、民意測驗法、數理統計法等。除了這些一般的研究方法外,研究者們還根據自己的具體研究課題選擇幾種方法綜合起來運用。
任何的法製心理現象都不是與外界隔絕的封閉的係統,而是處在一個普遍聯係的、複雜的關係中的。法律心理學與外部刺激、有機體內部所反映的活動是密切相關的,也與機體已有的知識、經驗、個性、特點以及心理狀態有著非常密切的聯係。
法律心理學的根本任務就在於將法律心理學的理論成果運用於現代社會的實際生活中去,為社會主義法製建設而服務,為當前的改革開放、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服務,為建立社會主義良好的法製環境而服務。
實際上,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在很多領域都可以找到法製心理學能夠解決的任務,它可以為社會實踐服務的範圍很廣。法製心理學對於構建市場經濟發展法製環境,促進人們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有著非常有效的促進作用,對於提高商業職業道德、推進商品交易有著非常有利的作用。對於實行“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四、商業心理學
商業心理學被譽為心理學的MBA,主要是研究商業活動中人的心理活動的特點和規律,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解決商業活動中有關的人的行為問題。
商業心理學研究商業活動中組織與人的心理活動及其規律,包括企業組織、經營者以及消費者購買以及使用商品和服務的商業規律和行為規律的應用心理學。它包括市場心理學、廣告心理學和消費者心理學等。
市場心理學主要研究市場活動參與者的心理,觀察的對象是供應商、需求方和市場管理者,並涉及供應商的市場營銷活動,其中包含溝通、廣告、銷售等。
廣告心理學則主要研究廣告、商標以及包裝的設計及其心理效果的評價等。作為廣告從業人員,了解廣告宣傳中的心理學規律,可以在廣告的設計中有效地把握一切可以控製的因素,使廣告的效果更接近於期望;作為一般的廣告受眾,了解了廣告宣傳中的心理學規律,可以避免盲目被動、不加選擇地接受或簡單、籠統地回避與拒絕廣告,而成為清醒的、高雅的廣告欣賞者和評判者。
消費者心理學主要研究商品生產、流通過程中以及服務行業中消費者的心理規律,如購買動機和行為特點的分析等等。這裏涉及商品和消費者兩個方麵,與前者有關的研究包括廣告、商品特點、市場營銷方法等;與後者有關的研究包括消費者的態度、情感、喜好以及決定過程等。從這裏也可以看出,消費心理學其實是一個跨學科的研究領域,與社會學和經濟學都有著非常密切的聯係。
商業心理學的研究是商業競爭取勝的一個重要途徑和手段,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中,商業心理學是很受推崇的。我國在這個方麵雖然起步較晚,但是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五、工業心理學
工業心理學是探求各工業部門工人勞動在心理上合理化途徑的科學。雨果·閔斯特伯格(HugoMünsterberg,1863~1916)是工業心理學的主要創始人,被尊稱為“工業心理學之父”。他出生於德國,師從現代科學心理學的創始人、德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馮特(W.Wundt)。
雨果·閔斯特伯格在1912年出版了《心理學與經濟生活》一書,該書在1913年被譯為《心理學與工業效率》。雨果·閔斯特伯格在書中論述了對於人類行為進行科學研究以發現人類行為的一般模式和解釋個人之間差異的重要性。閔斯特伯格指出心理學家在工業中的作用應該是:幫助發現最適合從事某項工作的工人決定在什麼樣的心理狀態下,才能達到最高的產量,在人的思想中形成有利於提高管理效率的影響。
工業心理學主要包括管理心理學、工程心理學、勞動心理學以及人事心理學等幾大塊的內容。其中,管理心理學和工程心理學是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所經常用到的。
管理心理學是研究管理過程中人們的心理現象、心理過程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管理心理學以組織中的人作為特定的研究對象,重點研究內容有:員工的甄選、錄用、培訓、績效評價、使用等人事組織問題,同時還研究領導行為、組織結構、工作動機、激勵機製、意見溝通等心理學問題。當今的管理心理學都是以人本主義思想為前提的,管理心理學的研究目的或者說研究意義在於:它有助於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積極改善組織結構和領導績效,提高工作質量,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健康文明的人際關係,營造和諧的工作氣氛,達到提高管理水平和發展生產的目的。
工程心理學是20世紀40年代後期開始發展起來的一門新學科。工程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機——環境係統,即研究人與機器和環境的相互作用。工程心理學的研究目的是:研究與技術設計有關的人體生理、心理的特點,並為人——機——環境係統的設計提供有關人的數據,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使人適應機器的要求,這是20世紀40年代以前關於人機關係的基本特點。那個時候,工程師們在設計機器的時候,往往隻著眼於機械力學性能的改進,很少考慮到使用者的要求與特點。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由於控製論和信息論的影響,工程心理學開始采用信息接收、傳輸、加工、反饋、信道容量、係統控製等概念來分析人和機器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使人機係統的概念得到了深入發展。同時,由於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和生產過程自動化程度的逐步提高,“人機結合”方式和人在係統中的地位與作用發生了非常深刻的變化。
例如,在係統中,人由原來的操作者轉變為監控者,體力負荷大大降低,心理負荷漸漸增大;人機間的信息交換方式由機械式轉為了對話式等。認知因素是現代人機係統的核心問題,認知實驗心理學成為現代工程心理學的理論基礎。這種種變化給工程心理學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和課題。在現代工業勞作中,員工的心理活動特點和規律也是其研究內容之一。
工程心理學研究在我國的起步比較晚。20世紀50年代,工程心理學的發展主要是開展操作合理化和技工培訓方麵的工作。20世紀60年代,工程心理學開始結合航天、航空、鐵路和電站建設的要求開展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工程心理學在我國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六、軍事心理學
軍事心理學(MilitaryPsychology)是指心理學的原理及方法在軍事領域的應用,主要研究在軍事活動中人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包括軍事人員的選拔和分類,軍事技術和武器的學習掌握過程,軍事活動所要求的個性心理特征、心理戰術、宣傳與反宣傳等。軍事心理學把軍事組織看成是一個小的社會整體,其中的社會過程和關係,比如指揮員和士兵的關係,戰爭條件下群體內部情緒的相互影響,軍隊士氣的作用等,都是需要研究的問題。
根據兵種的特點,軍事心理學可分為航海心理學、航天與航空心理學三類。航海心理學主要研究軍事人員在長期離開陸地情況下的心理特點,艦艇操縱和海上戰鬥時的特殊心理學問題。航天與航空心理學除了研究一般軍事活動的心理規律以外,還研究宇航員的意誌和品德的培訓,在失重、超重的條件下的心理變化以及適應能力等。
軍事心理學研究的主要領域有測試、訓練、實驗、人的因素、臨床社會心理學、組織心理學等。世界各國的軍事心理學研究成果都是嚴格保密的,除非已經失去了軍事價值、失去了現實意義,否則不可能公開發表與透露。
回眸心理學的誕生及學科建立
在19世紀以前,人們普遍認為心理學屬於哲學的一部分。在西方,最早嚐試研究心理學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哲學。“psyche”的意思是“心理”或“靈魂”,當時的希臘學者認為,宇宙之中存在著靈魂,靈魂是一種能使事物變化的力量。
古希臘的醫師、西方醫學之父兼偉大的哲學家希波克拉底提出了體液說,認為人體之所以患病是由於體液或血液、黏液、黃膽汁和黑膽汁這四種液體的不均衡所造成的。體液說指出,人的瘋狂是由於體內的黑膽汁質過多造成的。在某些地區,體液說直到19世紀末才被人們所認可。希波克拉底把人體的疾病看做是一種不斷發展著的現象,他還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醫師的責任在於他所應當盡心醫治的不僅是疾病本身,更應該是所患疾病的載體——病人。同時,希波克拉底還製定了醫生必須遵守的道德規範。他還主張,在對病人的治療上應當注意全麵觀察和具體分析不同病人的個性特征、環境因素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對病人患病的影響,並且在治療過程中應當重視衛生飲食療法,但同時也不忽視藥物方麵的治療,一定要注意對症治療和預後。希波克拉底對骨骼、關節、肌肉等方麵的研究也都頗有成就。
希波克拉底“醫病更重在醫治病人”觀點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當時醫學中以神秘巫術、宗教為根據的觀念。作為古希臘的偉大醫師、哲學家,作為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的重大貢獻不僅表現在首先製定了醫生必須遵守的道德規範,而且在醫學觀點和醫療實踐方麵,都對以後西方醫學的發展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心理學發展在中世紀,即公元5~15世紀的時候,西方學者注重從宗教而非科學的觀點來研究人類的各種行為。這個時期的學者對於自然的興趣要遠遠勝過醫學。當時的人們都普遍認為:那些行為不正常、與現實不符合、不合常理的人是被邪惡的靈魂所支配和控製了,或是受到了魔法、巫術的影響與支配。而治療的目的也就是釋放這種邪惡的靈魂、可惡的魔鬼。由此,也就產生了中世紀的“汗屋”。
所謂的“汗屋”就是采用悶燒樹葉以釋放出大量的濃煙,以這些濃黑的煙氣來熏出隱藏於人體的“魔鬼”。當時的人們認為,這個方法對於治療那些受痛苦折磨的人是非常有效的,或者說是不容置疑的。魔法或宗教的行為在當時也是很流行的。那些受害者被某些人宣稱是不正常的,是精神錯亂者,是為這個社會所不容的瘋子。這些受害的人在宗教的命令之下接受了所謂的“治療”,然而事實是——大多數的受害者被迫淪為了乞丐或者是遊民。
在14~17世紀的文藝複興時期,社會上的研究者們不再注重研究動物,轉而研究人類的行為和解剖學,心理和腦解剖的研究恢複了生機。在1506年,克羅地亞的人本主義者馬可·馬烏力首先使用了“心理學”這一專業術語。
當時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笛卡爾提出了身心關係二元論。笛卡爾1596年3月31日生於法國都蘭城,他不僅是偉大的哲學家,還在其他許多領域都頗有建樹,是當時非常有名的物理學家、數學家、生理學家。笛卡爾認為:人的身體和心理是彼此獨立的,但是相互之間又有著極其強有力的影響。他指出:人的軀體的運作方式是一種機械的運作方式,而人的靈魂的運作方式不是物理的、不是機械的,而是經過腦與軀體的互動而產生的一種智能。時至今日,這種身心關係的二元論仍然在相關領域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荷蘭哲學家布拉什·斯賓諾莎(1632~1677年)也有類似的觀點,認為人的心理對人的行為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但是與笛卡爾的觀點不同的一點是,斯賓諾莎認為身心之間不會相互影響,而是共同地、平等地影響著行為,人的身心受到同一個刺激物的影響,這種二元論的觀點導致了心物平行論。所謂的心物平行論認為:腦活動的過程和心理活動過程是共存的,不需要相互影響就能發生變化。
在此時期,有一個詞語“瘋人院”漸漸映入了人們的眼簾,走入了人們的思維。在17世紀之前的歐洲地區,那些被認為“屬於正常社會之外、為正常社會所不容的人”都被禁閉在瘋人院等諸如此類的機構中,這些被認為“屬於正常社會之外、為正常社會所不容的人”包括心理疾病患者、殘疾人,還包括一些罪犯和遊民。
當時的瘋人院是由教堂或是慈善機構來建立的,在當時看來它不像一所救死扶傷的醫院,而更像一座冰冷殘酷的監獄。自願前來為這些“屬於正常社會之外、為正常社會所不容”的人進行治療的醫師是為數不多的,而且也並不是經常前來。他們隻是在某些時候會去這些機構中給這些病人服用一些由灌木、藥草等做成的藥品,例如促使嘔吐的藥物,或者是瀉藥。在這些機構中,大多數的病人是被沉重的枷鎖鎖著,並用鏈子固定地鎖在牆上或者是捆在緊身衣之中。在這類瘋人院中,最古老的、最著名的就要數英國倫敦伯利恒市的聖特瑪利醫院了,雖然冠以“醫院”的名號,但是類似瘋人院的這裏確是一個充斥著冷漠、忽視、殘忍、鞭笞、枷鎖、無情和汙穢的地方。伯利恒市因此漸漸成為了“騷亂”“暴亂”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