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93年,法國的著名醫師菲利浦·皮內爾(1745~1826年)被任命為法國巴黎的一個心理疾病患者服務機構的負責人。和以往的機構負責人不同,菲利浦·皮內爾對於心理疾病患者一直受到非人道、無人性的對待非常反感與同情,他要求給精神病院中的那些病人除去手銬、腳鐐,卸下所有的枷鎖,並要給他們舒適溫暖的房間,允許他們適當地在訓練場進行鍛煉,讓他們過著正常人、健康人的生活。菲利浦·皮內爾認為:心理疾病患者的行為之所以表現得像動物,就是因為他們受到了殘酷、殘忍、無情、非人的對待。這種觀點對於傳統觀點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衝擊,將人們的思維引向——精神疾病導致了人們的行為表現如動物一般。虔敬而謙遜的天主教徒菲利浦·皮內爾提出了非常具有人性的、道德化的治療方法。他將精神疾病分為這樣幾類:精神抑鬱、狂躁、白癡和癡呆等,他還停止了給病人總是吃催吐藥、瀉藥或者是放血等治療方法,轉而采取和病人盡可能地進行交流的方式,並允許病人參加適當的鍛煉與活動。而在當時的紐約和英格蘭,精神病院的不善管理以及對待心理疾病患者的殘酷程度令人震驚。1796年,無比憤怒的信徒們組建了一種充滿了平靜、溫暖、舒適、溫馨的良好氛圍的慈善治療機構。值得一提的是,圖克派——管理這個機構的非常富有的一個茶商家族,在轉變人們對待心理疾病患者的態度與看法方麵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813年,塞繆爾·圖克(1784~1857年)給由大不列顛政府組成的議會委員會投遞了一封措辭非常激烈的報告,在報告中他要求人們“去看看瘋人院”。他在報告中真實地描述了瘋人院的各種治療方法,將這些治療方法比喻成充斥著殘忍、野蠻、冷漠和管理不當的地獄。經過圖克派的努力,心理疾病被看做是一種需要特別治療的疾病的觀點開始為人們所廣泛認同。
美國及其他一些地區的精神病治療法都是由英國的模式發展而來的,人們正在漸漸轉變對心理疾病患者的看法與態度,並積極尋求治療方法。由於人們對心理疾病的態度發生了變化,18世紀早期“瘋人院”漸漸更名為“精神病院”。精神病學家約翰·卡諾裏(1794~1866年)是英格蘭南部的米德爾塞克斯的一個大精神病院的主要負責人,約翰·卡諾裏努力使自己負責的這家精神病院成為一個人性至上的舒適的、溫暖的休養所。他支持非抑製療法(與抑製療法相對,抑製療法中一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方法就是放血,通過放血來使病人保持安靜、保持鎮靜),鼓勵醫生編寫、分析個案以記錄病人的心理以及社會背景。
在這裏,我們需要提到的一個詞語是“顱相學”。顱相學最初是由弗冉茲·加爾發展起來的(1758~1828年),他認為人腦是思想和意誌的器官,人的頭顱裏的腫塊決定了人的性格。雖然顱相學在現在看來是屬於偽科學之列,但是它卻是精神病學發展史和心理疾病人性化治療史上的一個重要基礎。約翰·卡諾裏就是以顱相學為證,將精神病學和心理學完美地聯係了起來,成為一個包括精神病學和行為研究的運動。
在此期間,出現了這樣的一種觀點,即心理疾病起源於人體,而且有可能產生於人腦。而且,有關心理疾病的書籍和心理醫生在這個時期急劇增多。
1841年,第一個專業的團隊——精神病院官員產生。1853年,英國出版了《精神病院雜誌》,後來又更名為《心理科學雜誌》。至此,人們對心理疾病的本質以及治療方法的興趣大大增長了,人們對心理疾病可以治愈抱有極大的希望和信心。
在19世紀中期,心理學和精神病學仍然非常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沒有獨立開來。到了19世紀後期,在醫學和生理學方麵接受過係統、專業學習與訓練的威廉·馮特(1832~1920年)在德國出版了第一本實驗心理學雜誌,自此以仔細、認真地觀察為基礎的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真正建立起來了。這些做法有助於將心理學從哲學和精神病學中徹底地分離出來,使其有自己獨立的身份而穩步、快速地發展。
精神病學上最著名的方法是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年)發展起來的精神分析法。在最初的時候,精神分析法是一種治療策略,也是一種心理失調的理論,是了解人類本質的途徑。弗洛伊德認為:深藏在人的潛意識裏的力量決定著人們的行為。
發展至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已經成為兩門獨立的學科而存在。心理學工作者研究正常和變態的行為,精神病學屬於醫學領域,精神病學者致力於腦和心理障礙的研究。但不可否認的是:心理學與精神病學這兩者之間仍然在許多方麵存在著交叉。1879年,人們使用了“臨床心理學”這個術語,臨床心理學家們以心理健康為工作中心,並常在富有經驗的精神病醫師手下接受相應的訓練。心理學工作者和精神病研究者一起聯合起來,幫助病人解決各種各樣的生理和心理疾病問題。
講述心理學中的主要流派
心理學從誕生之初發展至今經曆了一個漫長而複雜的曆程,並由此衍生了許多的流派,主要包括構造主義心理學、內容心理學、意動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機能主義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等,下麵我們將進行具體講述。
一、內容心理學派
內容心理學派產生於19世紀中葉的德國,內容心理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費希納和馮特。其中,費希納主張的是心理物理學,在此研究中他曾經創造了三種心理測量的方法:最小可覺察法、正誤法以及均差法。費希納把物理學的數量化測量方法應用到了心理學中,為後來的心理學提供了實驗研究的工具。從現代心理學發展的曆史和過程來看,費希納應被認為是現代西方心理學的主要締造者、構建者之一,他的心理物理學為馮特心理學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馮特(1832~1920年)是近代心理學的創始人、奠基人之一,在心理學史上,他的名字與心理學的獨立和實驗(內容)心理學的建立從來都是直接聯係在一起的。馮特一生治學嚴謹,論述、成果極其豐碩。1865年,他出版的《人體生理學教本》一書,曾經得到與他同時代的恩格斯的大力肯定,而《生理心理學原理》一書,更是被心理學界看做是心理學的獨立宣言。馮特的內容心理理論觀點,後來被他得意而忠誠的學生鐵欽納帶到了美國,並且在19世紀末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主要形成了一個在心理思想上與馮特觀點極其相似但是又有區別的較大學派——構造主義心理學派。由於“內容”與“構造”兩個學派的主體思想是一致的,所以後人一般都傾向將它們視為一個整體的學派。內容心理學派的理論興盛了有二三十年的時間。
內容心理學派的主要觀點是:主張對人的直接經驗進行研究。所謂的人的直接經驗就是指人在具體的心理過程中可以直接體驗、感受到的,例如感覺、知覺、情感等。馮特認為:人的這種直接經驗(心理或意識)是可以進行分析的。他將心理分析到最後不能再分析的成分稱為心理元素,認為心理元素是心理構成的最小單位,人的心理是通過聯想或統覺才把這些心理元素綜合為人的直接經驗的,而心理學的任務就是要分析心理的結構和內容,發現心理元素複合成複雜觀念的內在原理與規律。為此,馮特的心理學體係被稱為內容心理學。
1879年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他把人的直接經驗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以一個導師的身份聚集他的同事、學生在實驗室裏從事心理研究工作。馮特指出:“心理實驗就是被試者係統地進行自我觀察,而一切實驗手段都是自我觀察的輔助手段。”在馮特和他的學生看來,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就是通過自我觀察而直接感覺到自我“經驗”,也就是人的“直接經驗”。
二、構造主義心理學派
構造主義心理學派通過實驗方法研究人的心理,這個學派是由馮特的學生鐵欽納於內容心理學派形成近20年以後在美國建立的,是內容心理學思想的繼承和進一步的發展。構造主義心理學派不等同於內容心理學派,這兩個學派無論在形成的時間、地點以及研究方法和具體內容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構造主義心理學派主張心理學應當以意識或意識經驗為研究對象,心理學家的研究任務在於分析意識的內容,查明意識的組成元素以及構造原理。“構造主義”這一詞語是鐵欽納在美國和威廉·詹姆斯的機能主義論戰時采用的概念。
構造心理學派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意識或意識經驗,主張心理學應該采用實驗內省法來分析意識的內容、組成部分或構造原理,找出各組成部分如何連接成各種複雜心理過程的規律。鐵欽納認為: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是對意識經驗的觀察,即內省法。他認為心理學所要研究的問題有三個:第一,什麼,即把意識經驗分析為最簡單的元素;第二,怎樣,即確定這些元素結合的規律;第三,為什麼,即用一個與心理過程相應的神經過程來解釋這個心理過程。鐵欽納打破了馮特的限製,把內省法應用到了高級心理過程。
構造心理學派是心理學史上第一個應用實驗方法係統研究心理問題的派別。在他們的示範和倡導下,當時西方心理學實驗研究得到了迅速傳播和發展。但是構造心理學派把心理學看成一門純科學,隻研究心理內容本身,強調心理學的基本任務是理解正常的成人的一般心理規律,不重視心理學的實際應用,不去討論其意義和功用,不關心個別差異、兒童心理、教育心理等心理學領域,也不關心其他一切不可能通過內省法研究的行為問題,所以顯得非常狹隘。三、機能心理學派
從廣義上來講,機能主義心理學是從19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的,其發展經曆了漫長的曆史時期,主要包括行為主義心理學派、意動心理學派、日內瓦學派、哥倫比亞機能主義心理學派、符茨堡學派等。而狹義的機能主義心理學派出現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指美國的芝加哥機能主義心理學派,又稱為實用主義心理學派。
機能心理學對心理的研究已經從單純的主觀方麵擴大到了心理的客觀方麵——外部行為。因此,機能心理學派為行為主義心理學開拓了道路。狹義的機能主義心理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詹姆士、杜威、安吉爾和卡爾。詹姆士認為心理學是一門自然學科,是一門研究心理生活的現象及其條件的科學,把生理條件和心理現象都包括在了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之中。他反對馮特式心理學把心理現象分解為各種元素,提出了意識流的概念。詹姆士認為內省屬於心理學的一種基本研究方法,主張心理學可以通過采用實驗法來進行研究,並且還可以把比較法作為內省法和實驗法的一種有效的補充方法。詹姆士的實用主義對後來美國心理學特別是對於機能主義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杜威認為心理活動是一個連續的整體,是一個連續的整合的活動。他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整個有機體對環境的適應活動,而且人的活動與社會是一個整體,心理學不能把人脫離社會進行研究。杜威的心理學思想為美國狹義的機能主義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論基礎。
安吉爾主張心理學屬於自然科學中的生物科學類,認為意識是有機體適應環境的工具,而且認為心理學研究的領域應當包括一切心理過程、它們的生理基礎以及外部行為,也包括兒童的、動物的以及變態的心理。安吉爾還主張內省法不僅僅可以用來把心理現象分析為具體的心理元素,還可以用來觀察心理現象對於主體適應環境所執行的機能,而且他還主張使用物理科學的客觀觀察法來補充內省法所不能得到的材料。
卡爾的機能心理學有這樣兩個基本的概念:反向弧概念和適應性行為。他認為心理學應當同時采用內省法和客觀觀察法,也可以采用文化產物分析法,同時他還主張采用日常生活的觀察資料以補充係統的科學觀察的不足之處。
以上就是狹義的機能心理學,通常也可以稱為芝加哥機能主義。在機能心理學的影響下,個別差異心理學、各種心理測驗、學習心理學以及知覺心理學等在美國有了明顯的發展與進步。
四、意動心理學派
意動心理學派的創始人是布倫塔諾,這個學派是19世紀末於奧地利南部出現的把意識的活動作為研究對象的一個心理學派,此學派有奧國學派之稱。
學派創始人布倫塔諾於1838年1月16日出生於德國望族,他的學生斯圖姆夫、厄棱費爾和弗洛伊德等都是心理學史上的重要人物。布倫塔諾是非常虔誠的天主教徒,他的思想深受經院哲學的影響,以為靈魂就是心理現象,研究靈魂也就是研究心理現象。
1874年,布倫塔諾出版了《從經驗的觀點看心理學》,書中的觀點明確反對馮特的內容心理學。在書中,他指出心理學的對象不是感覺、判斷等的內容,而是感覺、判斷等的活動。他稱這種活動為心理的活動或意動,並將“意動”概念作為心理學的中心概念進行闡述。
布倫塔諾開辟反馮特主義的歐洲機能心理學研究的新取向,促進奧國學派與形質學派的發展。布倫塔諾指出:我們所看見或所思考的事物(意象、觀念)是意識的內容,所看見或所思考的對象,並非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看或思考等意識的動作才是心理學需要研究的對象。
布倫塔諾認為: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是內省,也就是自我觀察,把經驗回憶起來加以觀察。他認為這種觀察是不需要實驗室的但不反對在實驗條件下進行內省。另外,他還主張利用對別人的言語、動作和其他表現進行觀察,並對動物、兒童、變態的人以及不同階段的文化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