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須先有健康。
——洛克健康從“心”開始
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健康,都希望自己擁有一個強健的體魄。但對於健康的認識卻往往比較模糊,人們總是簡單地認為身體沒疾病就是健康,而事實上,不是的。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做了如下定義:“健康是指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美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現象。”具體可以化為三個標準:一是沒有器質性和功能性異常,二是沒有主觀不適的感覺,三是沒有社會公認的不健康行為。可見健康是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道德健康的綜合體。
人的心理活動對生理反應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比如,當—個人心情難過時,腸胃的蠕動就會下降,消化液分泌減少,從而導致食欲降低,會吃得很少;而當人情緒愉快時,胃粘膜就會增加,胃壁運動也會明顯:增強,食欲就會比較旺盛。一般的情況下,積極、樂觀的心理因素能有效地促進人的身心健康,而消極悲觀的心理因素則會有損人的身心健康。因此,心理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的身心是否健康。
樂觀的心態可增進身體健康。當人愉快時,大腦會產生“安多芬”(Endorpbins),使人增加舒服暢快感受。樂觀有助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一些人因擁有較正麵的情緒,所以別人喜歡與他們交往,而他們也會積極主動地去建立友誼,關心及體貼別人的需要,幫助別人解決困難;相反,如果—個人心態悲觀,那麼他會覺得所有的人都對自己不夠友好,所有的人都在想方設法地對付自己,感到生活總是毫無意義,工作總是枯燥乏味,加班總不心甘情願。會覺得領導總是不考慮自己的感受,朋友總是不夠真誠,家人總是不夠體貼……總而言之,一切都糟透了。積極樂觀心態也有益於人的身體健康,一個人如果長期處於憂慮與煩惱中,疾病也就會找上門來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以前,有一個人得了一種怪病,他終日為疾病所苦。為了能早日痊愈,他看過了不少醫生,都不見效果。有一天,他聽人說遠處有一個小鎮,鎮上有一種包治百病的水,於是就急忙趕過去,跳到水裏去洗澡,但是,這不但沒有治好他的病,反而病情還加重了。
有一天晚上,他在夢裏夢見一個精靈向他走來,關切地問他:“所有的方法你都試過了嗎?”他說:“試過了。”“不,”精靈搖頭說,“過來,我帶你去洗一種你從來沒有洗過的澡。”
精靈將這個人帶到一個清澈的水池邊對他說:“進水裏泡一泡,你很快就會康複。”說完,就不見了。這個人跳進了水裏,等他從水中出來時,所有的病竟然真的消失了。他欣喜若狂,猛地一抬頭,發現水池旁的牆上寫著“拋棄”兩個字。這時他也醒了,夢中的情景讓他猛然醒悟:原來自己一直都沒有把那些壞心情拋棄,才得了這樣的怪病。從那以後他不再消極,沒過多久,他的身體就康複了。
我們常說,笑一笑,十年少,意思是保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有助於延長壽命。美國科學家通過15年的研究,進一步證實了這一常識。大衛·斯諾登是肯塔基大學教授,他從1986年開始就對聖母修女學院的678位修女進行跟蹤研究,這些修女每年定期體檢,而且同意死後將她們的大腦捐獻出來供醫學研究。研究人員發現,年輕時比較樂觀的修女,到年老後不容易患早老性癡呆症。越樂觀的人,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對自身造成的壓力就越小。相反,經常焦慮、動怒的人歲數大後更容易中風和患心髒病。
幾年前,斯諾登和他的同事開始仔細閱讀180位修女在她們20多歲時寫的自傳,對生活持樂觀向上態度的修女在她們自傳中喜歡用“幸福”“快樂”“愛”“滿意”和“充滿希望”等字句,而且她們要比悲觀的人平均多活10年。另外,美國明尼蘇達梅奧醫院人員對800多人進行了為期30年的跟蹤研究,發現情緒樂觀的人生存率遠遠高於預期值。另一方麵,情緒悲觀的人實際壽命與預期壽命相比,提前死亡的可能性高19%。
由此可見,良好的心理對保持身體的健康是多麼的重要。很多時候,不是我們的身體生病了,而是我們的心理生病了。我們應該多注重心理的調節,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凡事想開些,克服緊張、恐懼、焦慮和痛苦等不良情緒,這樣才能夠保持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促進我們生理機能的完善和健全。
現代社會雖然給人們帶來了很多的方便和享受,並且創造了很多機遇和成就,但同時也讓人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無盡的煩惱。心理過於疲憊,從而導致各種各樣的疾病乘虛而入。
因此,要想擁有健康,我們除了關注身體健康、注重身體鍛煉和保養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心理健康的狀態,注重心理素質的提高,這才是保持身心健康的根本。—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人類的幸福隻有在身體健康和精神安寧的基礎上,才能夠建立起來。”隻有擁有了身與心的健康,我們的生活才會幸福美滿。
安居於大連市西崗區華勝街51號樓內的趙士謙老壽星生於1902年7月29日,老人紅光滿麵,思維敏捷,精力充沛,談吐詼諧,強健的體魄令人羨慕。
老人在小時候,父母為了生存,挑著他曾四次搬家。長大後跟著父親開荒種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歸,晚上還要與大人一起編簍子,經常飽一頓饑一頓,好在他從小在勞動中磨煉出一身鐵打的筋骨,舊社會幾次大的天災人禍他都幸免於難,有兩次他差點死於日本鬼子的刺刀下,說起此事老人到現在還不寒而栗。
老人的父親去世後,他成了家裏的頂梁柱,養家糊口的重任落在他的身上。老人勤勞聰慧,吃苦耐勞,各種農活都能拿得起來,早早就成為種田的行家裏手。他心眼好,樂於為鄰居排憂解難,誰家農活忙不過來或播種需要指導,隻要找上門來他都爽快地答應。他在勞動中鑄就了錚錚好身骨,增強了他的免疫力。據老人的孫媳介紹,他一生沒患過大病,平時也很少頭痛感冒和打針吃藥。
到了暮年,老人依然熱愛勞動,重視勞動養生,迷戀田園生活。他在房前種瓜種豆,植嫁花木,從事小圃勞作,享受勞作樂趣,給自己營造出一個好環境,一份好心情。他認為,老年人如果過分清閑,長期不參加勞動鍛煉,會出現消化不良、血流不暢、器官退化,甚至肌肉萎縮、免疫力下降,不利於身體健康。老人晚年進城投奔子女後,在期頤之年,不願清閑靜養,經常做一些輕體力勞動和家務活。他說:“人不能總閑著,那樣沒病也會閑出病來。我一天不勞動,全身不自在。”由於老人重視勞動養生,活動了筋骨關節。因而改善了精神狀態,延緩了身心衰老,換來了健康長壽。
廣東梅州有位老人叫陳二姝,她筆直的腰板、烏黑的眼睛、麻利的手腳、從容的談吐。實在讓人難以置信,她已103歲。在被問起有什麼養生秘訣時,陳阿婆說:沒有,熱愛勞動就是最好的養生。她每天一大早就起床,掃地、燒火、看小孩是她的主要任務。以前,孫子做豆腐賣,她每天淩晨2時就起床燒火做豆腐,直到2005年“五一”以後才沒再做豆腐;她每餐基本上隻吃一碗飯,晚飯後跟著後生一起看電視,約9點鍾就上床睡覺。早幾年,她還下田割禾,後因兒孫的反對,才沒有再下田。她為人很樂觀,總是說:“現在有活幹,有飯吃,確實好,生活越來越好。”在陳阿婆居住的孫子家的正廳牆壁上,掛著一塊“盛世人瑞”的大匾牌,那是她100歲生日的時候娘家人給送的。這位百歲老人的長壽秘訣告訴我們,生命在於運動,同時還要有一顆平和的心靈。
想健康,先快樂
俄羅斯著名的心理學家K.科克切耶夫對人們在思考快樂的想法與思考不快樂的想法之間的區別進行試驗。實驗發現,當思考快樂的想法時,人的味覺、視覺、嗅覺以及聽覺都更加出色,在接觸物體或者人時都能感覺到更細微的差別。同時,美國的威廉·貝茨博士也證實了,當人在思考快樂想法或者在想象快樂場景時,視力會立即提高。現代醫學已經證明,快樂時我們的肝、胃、心以及所有內髒功能都更加良好。可見,快樂是人們健康的前提。
傳統主義醫學觀,曾經拒絕承認心理狀態的改善與治愈疾病之間存在直接聯係,不過直到今天這種錯誤的觀念才被徹底地推翻。在西方近代的醫學認為,不快樂是一切身心疾病的唯一根源,而快樂則是唯一藥方。“疾病”即“disease”這個詞本身就表示一種不快樂的狀態,即“disease”。可見,快樂與人的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快樂對人的思維和生理機器是樸素的、自然的。快樂時,我們思想更活躍、感覺更良好、表現更出色、身體更健康,甚至連生理感官都工作更高效。
現代心理學認為:快樂是人的一種情緒,同時也是人的行為之一,正如彈琴是人的行為一樣,隻要經過一定的練習並把它發展為習慣,那麼琴師在麵對琴的時候,用不著思考與決定,就可以習慣地按動琴弦,彈出悅耳的樂曲。快樂也可以形成這樣習慣定式,日常的生活中,人們經過練習,就完全可以培養出快樂的習慣以及快樂的心態。
著名的心理學家馬修·N·查佩爾曾經這樣說過:“快樂純粹是內心的事。製造快樂的不是物體,而是觀點、想法和態度,而後者是個體與環境無關的自身行動建立的。”因此,快樂的心態是可以培養的。可以說,人不可能天生就擁有一切的快樂,也不可能獲得絕對的快樂。正如蕭伯納所說的那樣,如果我們覺得不幸,那麼可能會永遠不幸。不過,我們可以憑借動腦筋和下決心來利用大部分時間想一些愉快的事,應付日常生活中使我們不痛快的瑣碎小事和環境,進而得到快樂。我們對小的煩惱、懊悔、挫折、不滿、牢騷、不安的反應,在很大程度上純粹出於習慣,人們做這種反應已經“練習”了很長時間,已經成了一種習慣性反應。這就像心理學上所講的心理定式。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馬丁·賽利格曼與他的同事研究發現能培養快樂的一個有效的方法:人們每天晚上要想三件當天發生的高興的事情,並分析發生快樂的相關的因素。這樣做會使人們更注意發生在身邊的愉快的事情,這也會促使人們忘記了當天的不愉快。
同時,心理學家經賽利格曼小組證明的另一個有效方法,那就是讓人們看到自身的實力所在。在一個特殊的調查問卷中找出自己最突出的五個能力,並在其後一周的每一天裏,運用自己突出能力中的一項或者多項。這些能力包括美感、積極性、幽默感、好奇心以及求知欲等方麵。從心理學上來講,這種訓練的出發點是利用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去做可以帶來自我滿足的事情,這樣也更加容易使人形成快樂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