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養身從養心做起(1)(2 / 3)

正如愛默生所說的一樣:心理健全的尺度是到處都能看到光明的秉性。其實,快樂或隨時保持人的愉悅的觀念,也能在平時的生活中培養出來。很多樂觀的人對於快樂的理解很簡單,在這些樂觀人的眼中,快樂不是在你身上發生的事,而是你自己做的,取決於你自己的事。

日常的生活中,從很大程度講,我們之所以對無關緊要的苦惱、挫折以及類似東西,脾氣暴躁、心存怨恨、發泄不滿、過於敏感,其實這純粹都是出於習慣。因為一直以來我們對一些事情的反應都是如此,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習慣。

對此,美國暢銷書籍《如何快樂》的作者、心理學博士凱倫·撒爾瑪索恩女士說:“我們的生活有太多不確定的因素,你隨時可能會被突如其來的變化擾亂心情。與其隨波逐流,不如有意識地培養一些讓你快樂的習慣,隨時幫助自己調整心情。”

那麼,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應該怎麼養成自己快樂習慣呢?對此,心理學家也提出了以下的建議。

1.堅持每天拍幾張照片

每天用相機拍下一些身邊的人和事,如窗外的樹木、路邊的小花或者鄰居家的孩子和朋友的婚禮。當你把這些隨時可能被遺忘的片段記錄起來,並整理成照片的時候,你會覺得所有的細節都是美好回憶,這樣你的生活也就增添了更多的快樂因子。

2.學會做白日夢

現實中,很多的家庭主婦,會從星期六一大早起床開始,馬不停蹄地做家務活,如收拾屋子,洗一大堆的衣服等。這樣的習慣常常會讓人感到筋疲力盡,進而影響到自己的心情。對此,我們建議這樣的人不妨暫時拋開那些瑣碎韻家務活,在周末的清晨做一個美美的白日夢。這樣讓自己的身心得到徹底的休息。

3.與自己的朋友保持定期的聯係

和相識多年的朋友定期以郵件的形式保持聯係。與朋友經常交流,通過訴說或聊天的方式來為自己減壓,達到身心愉快的效果。

4.經常在水邊散步

心理學研究指出,因為在嬰兒時期便置身於羊水,所以人與生俱來就是親水的。人在水邊散步,能有效地幫助人放鬆身心,即使煩惱再多,在有綠樹有流水的環境中,你也能暫時拋開一切,為自己贏得暫時的快樂。

學會為自己減壓

在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都在承受著來自各個方麵的壓力,如就業壓力、工作壓力、經濟壓力、學習與考試壓力、社交壓力、婚戀壓力。可以說壓力無處不在、壓力無處不有,這是必須麵對的現實。

適度的壓力,人們是能夠承受的,但是如果壓力太大,就會對人的身心產生傷害。俗話說:“人無壓力輕飄飄,壓力太大吃不消。”適度的壓力不僅對身體無害,還會激發人們的積極性,使人變得機警敏銳,能夠集中精力辦事,增強鬥誌、迎難而上。但是,如果壓力太大,使人長期在緊張、焦慮、恐懼的狀態而得不到調節,就很容易引發各種身心疾病,損壞人的健康,甚至走向崩潰的邊緣。

日本著名學者池見酉次郎說:要想適應給人帶來強大壓力的現代生活,要想以頑強積極的態度生活下去,最重要的莫過於學會自我緩解精神負擔的訣竅。

美國醫學工作者曾作過一項研究,發現在174名住院病人中,有140人總是充滿了憂慮,而且其中一半人的症狀是由壓力所引起的。人體對壓力的反應分三個階段:警覺、抗拒和力竭。在警覺階段,人體注意到壓力源,內分泌腺開始釋放荷爾蒙,引起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汗、瞳孔放大等特征;在對抗階段,人體可以自行克服壓力造成的損害,但如果壓力源沒有消失,人體就無法實現這一點;這樣一來,就進入到第三階段——力竭。這種狀態持續下去的後果,就是所謂的“壓力病”,如偏頭痛、心律失常、神經係統障礙等。因此,防止壓力病的最好方法是避免壓力,一旦壓力發生,也要盡快減輕。

壓力真的無法避免嗎?對這一問題,勵誌大師安東尼·羅賓給出了否定的答案。他發現,多數人擔憂的事情中,大多都是不必要的。據他統計,在令人們憂慮的事情中,40%永遠不會發生;30%涉及過去的決定,是無法改變的;12%集中於別人出於自卑而作的批評;10%與健康有關,但憂慮顯然隻能讓健康問題更糟糕。最後,隻有8%令人憂慮的事情,可以列入“合理”的範圍。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麵臨一定的壓力,而且時常感覺壓力超出了自己所能承受的範圍,這個時候,我們一定要學會排解壓力。

曉雪是一個公司的廣告策劃部門經理。搞廣告策劃的,給人的第一印象似乎就是頭發倒豎、衣衫不整、滿臉的灰塵,卻兩眼放光。但曉雪卻恰恰相反,她更像—位大學裏的教授:寬寬的眼鏡架在直挺的鼻梁上,一身素雅的工作套裙,顯得她更加精幹利落,紮在腦後的頭發一絲不苟,看不到一絲的雜亂。辦公桌上,隻有她現在正在考慮的一幅創意,看不見其他任何累贅之物;牆上也隻是幾幅藝術家的作品,更顯得高雅不俗。她在談到對於工作中的壓力如何解決時說:“壓力當然是有的,看你如何對待它。有的人被壓力牽著鼻子走,結果越走越亂,越走越糟糕。我喜歡清清爽爽地工作,不喜歡被一大堆的雜物糾纏著。當感覺有壓力的時候,我就檢查自己,是否清理了自己的心理,扔掉那些不必要的東西,讓自己更有創造性地工作。我總是定期地檢查自己的抽屜、辦公桌,看是不是又雜亂了。桌子上的雜亂也會影響一個人的心緒,讓人感覺心裏也很亂,總感覺被什麼東西堵著,結果壓力便來了。”

有的時候,換換自己的工作方式,換換自己的工作環境,也會緩解一下壓力。許多人都把壓力歸結為外部因素,認為壓力是外部環境造成的,其實從自身尋找毛病的發源點更重要。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當你感覺自己已承受不了壓力的時候,請檢查一下自己,看看是否有累贅之物加重了你的負擔,然後換換空氣,更有創造性地投入工作。

要正確看待自己。每個人都有優點,也有缺點,不要因為一件事沒有做好就過分自責,要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真心接受自己,保持樂觀積極的情緒狀態,降低壓抑情緒的發生。

要善於傾訴自己的苦悶。人生在世,誰都會碰到不如意的事情,產生苦悶和煩惱是在所難免的。這時,我們就需要及時地向別人傾訴,說出了心裏話就會好受多了。內心有苦悶就要及時向自己的親人和朋友傾訴,如果總是自己憋著,任其鬱積在心頭,時間一長就會演變成沉重的精神負擔,危害身心健康。

該哭泣時就哭泣。哭泣是一種很好的宣泄方法,它能釋放我們體內積聚的能量,調整機體使之恢複平衡。心理專家認為:“癌症是沒有哭出的淚水。”哭出來,不僅會內心舒暢,還會抑製疾病的發生。但是,感情的疏解一定要適度,哭得太多太久反而會傷身。用聲音喊出你的不快

麵對生活的壓力,人們選擇了各種各樣的方式來發泄心中的種種不滿與鬱悶,以達到減壓的目的。據了解,在日本,每年的10月14日是“呐喊節”。在這個日子裏,處於重壓之下或感到心灰意冷的人們聚到一起,通過呐喊與尖叫的方式來發泄心中的憤怒與不滿。

據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在充滿悲傷與痛苦的時候,總希望得到別人相應的同情以及幫助,不過當人們發現沒有合適的分擔人選時,為了減少自己的壓力、發泄自己的不滿,需要通過各種方式來表達與釋放。

通常來講,人在情緒不好的時候,不發泄,埋在心裏,就可能為未來的一次爆發種下了一粒種子,那麼久而久之將會給自己帶來嚴重的身心傷害。據醫學研究發現,如果人長期處於不快的狀態下,那麼人身體的各方麵的機能將大大地下降,甚至會出現一些由情緒引起的障礙,進而影響自己的身體健康。特別是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經常會遭遇諸如工作困難、事業受挫、職場壓力、人際關係緊張等情況,這就使人們形成了沉重的心理壓力,而種種的心理壓力及不適,如果不能及時地排解,很容易形成抑鬱症等心理疾病。

心理學研究發現,當人遇到不滿或心情不悅的時候,通過呐喊的方式能減少自己的壓力,進而達到心情舒坦的效果。這也就是心理上所講的呐喊療法。它是通過粗獷、強烈、急促、無拘無束的喊叫,將人們內心的積鬱發泄出來,從而取得精神狀態與心理狀態的平衡協調。這樣的方式不但可以舒展情緒,同時對於擴大肺活量也很有幫助。近年來,有一種叫“呐喊花瓶”的減壓工具進入了市場,並頗受消費者歡迎。使用者可以將這隻花瓶放在嘴旁邊,然後盡情尖叫直到心滿意足而不必擔心造成壞影響,因為花瓶的功能就是弱化尖叫產生的噪音,使其變得比悄悄話還低。

通常來講,喊叫療法有以下幾個步驟。

首次,找一空曠處,放鬆站立,深深吸入一口氣。在吸氣的同時,左、右手握拳,右拳抬起,高過頭頂,虎口向自己。

其次,呼氣,瞪眼發出“哼”的聲音,盡量延長,同時緊握拳。待氣出盡以後,再用最後的力發出“哈”音,同時兩手盡量張開。

再次,第二次深呼吸。在吸氣同時,手勢同上;呼氣時,瞪眼,兩手盡量張開,同時發“哈”音;氣出盡時,再用最後的力發“哼”音,同時緊握拳。在呐喊的同時,想象那些曾經有過的不開心的事物,及時把這些心中的鬱悶發泄出來。

其實,發泄心中不良情緒的呐喊方式有很多種,除了大聲地呐喊外,朗誦文章以及詩歌也是一種“聲泄”,而且是無害宣泄。

通常來講,性格柔弱者,往往適宜於誦讀纏綿、陰柔式的作品,以此消除鬱悶。而相比之下,性格剛直者,則可以選擇一些表現陽剛之氣的文章、感情激越的詩文朗誦,以便疏導怨憤之氣。

曾經有一個人與人激烈爭吵,被朋友強行帶開,回到家中那個人仍氣憤難平,直到最後才恢複了平靜。朋友問其原因,他笑著回答:“得益於誦讀《雷電頌》,並用大聲朗誦道:‘雷!你那轟隆隆的,是你車輪子滾動的聲音!你把我載著拖到洞庭湖的邊上去,拖到長江的邊上去,拖到東海的邊上去呀!我要看那滾滾的波濤,我要聽那激越的咆哮,我要漂流到那沒有陰謀、沒有汙穢、沒有自私自利的、沒有人的小島上去呀!我要和著你的聲音,和著那茫茫的大海,一同跳進那沒有邊際的沒有限製的自由裏去!’”其實,當他讀完之後覺得一身舒坦,心中的鬱塊也隨之渙然冰釋。除了上麵所講的呐喊發泄方式外,其實唱歌算是喊叫療法的另一種方式。王明有事沒事總愛唱兩句秦腔,有人問王明為啥熱愛秦腔藝術,王明紅著臉說:“在家裏老婆衝我吼,在單位領導衝我吼,隻有在唱秦腔時才輪到我衝別人吼。”現實的生活中,當你遇到不快的事情的時候,不妨經常唱唱,好好釋放一下自己的不良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