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口下留情腳下有路(3 / 3)

某些時候,盡量站在他人的立場,考慮到對方的自尊心,這樣你更能贏得對方的信賴。

宋朝知益州的張詠,聽說他的好友寇準當上了宰相,就對其部下說:“寇準奇才,惜學術不足爾。”這句對寇準的評價是非常正確的,因寇準雖然有治國之才能,但不願學習。所以他一直想找個機會勸勸寇準多讀些書。因為身為宰相,關係到天下的興衰,理應學問更多些。

恰巧時隔不久,寇準因事來到陝西,剛剛卸任的張詠也從成都來到這裏。老友相會,格外高興。臨分手時,寇準問張詠:“何以教準?”張詠對此早有所考慮,正想趁機勸寇準多讀書。可是又一琢磨,寇準已是堂堂的宰相,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怎麼好直截了當地說他沒學問呢?張詠略微沉吟了一下,慢條斯理地說了一句:“《霍光傳》不可不讀。”

回到相府,寇準趕緊找出《漢書·霍光傳》,他從頭仔細閱讀,當他讀到“光不學無術,謀於大理”時,恍然大悟,自言自語地說:“這大概就是張詠要對我說的話啊!”

說話的時候照顧到別人的自尊,不過於顯示自己的長處,這樣才能得到更多的朋友。相反,挖苦別人卻是傷害對方自尊心的行為,特別是在和同事打交道時,你更要小心自己的語言,不要去傷害他人。

李嵐和王琴在同一單位工作。李嵐勤於筆耕,一年之中發表了30多篇論文,而王琴才發表了一篇論文。有一次,在年終考評會上,李嵐說:“我今年寫了30多篇文章,而且每篇的文章質量都是很高的,而不像某些人才寫了一篇,還是粗製濫造的文章。”她剛說完,所有的人都把注意力轉移到了王琴身上,王琴的臉刷的一下子紅了,默默地離開了。

在某一方麵,或許你真的是很有能力,但是在自己的優勢麵前,千萬不要貶低別人,一定要口下留情,否則,抬高自己,傷了他人的麵子,淡化自己的優勢,別人也會看好你,給別人一個台階,也就是給自己鋪就一條路,所以,在一些場合,多考慮考慮別人的自尊,給別人留足麵子,別人也會很感激你。

堅決不觸碰別人的“逆鱗”

《韓非子·說難》篇中有段對龍的描寫:龍的性情非常柔順,人們可以和它親近,甚至可以把它作為自己的坐騎。然而,它的喉下有一塊長約尺許的逆鱗,如果有人觸摸了它,那麼它必然會發怒,以致傷人致死。

其實,豈止龍有自己的逆鱗,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忌諱,也就是常說的“龍有逆鱗,人有禁忌”。與人交往,萬不可口無遮攔。一旦觸碰了別人的逆鱗,就會使對方難堪,甚至憤怒。古人講的慎言慎行,就是告誡我們說話一定要先過大腦,說出去的話,如同潑出去的水一樣覆水難收,一定要左右權衡再開口。

蚊蟲遭扇打,隻為嘴傷人。在社交過程中,以尖酸刻薄之言諷刺別人,隻圖自己嘴巴一時痛快,殊不知會引來意想不到的災禍。

20世紀60年代,前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與知識分子之間的關係比較緊張。其原因是他痛恨一些他不喜歡的藝術家們的風格流派,特別痛恨非現實主義的藝術。

涅伊茲韋斯內是前蘇聯著名的非現實主義藝術派的雕塑家。他的作品具有一種超現實的意識,所以往往難以為一般的人們所接受。因此涅伊茲韋斯內就是赫魯曉夫最討厭的藝術家。

但為了緩和與知識分子之間的關係,1962年6月,赫魯曉夫邀請了一大批著名的作家、畫家、雕塑家和記者到列寧山上的賓館聚餐。賓主在愉快的氣氛中酒足飯飽之後,主人開始高談藝術,越談越激烈,最後開始罵了起來。

他當眾極不客氣地指責涅伊茲韋斯內:“你的藝術像什麼?”他搜索枯腸,尋找尖銳的比喻:“對!就像你鑽進廁所的便桶,從那裏向上張望,恰好看見一個上廁所的人軀體的一部分。這就是你的立場,你的藝術。”他在說過這番粗魯至極的話之後,還洋洋得意,而涅伊茲韋斯內和其他藝術家個個瞠目結舌。

接著他又進攻說:“你的姓名也很奇特——涅伊茲韋斯內(意為無名氏)你怎麼會給自己取這麼個鬼筆名呢?哼!無名氏?我們就是要搞清楚你的姓氏和你的一切!”雕塑家回答說:“這不是筆名,我就姓這個姓。”赫魯曉夫勃然大怒道:“這叫什麼姓?哪有姓這個姓的?”雕塑家不知所措,其他客人也都默然,宴會不歡而散。

作為一個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在公眾的場合下,這樣出言不遜、侮辱別人的人格,實在是交際中的重大失誤。

無論人格多高尚多偉大的人,身上都有“逆鱗”存在。隻要我們不觸及對方的“逆鱗”就不會惹禍上身。所以說所謂的“逆鱗”就是我們所說的“痛處”,也就是缺點、自卑感,在人際關係的發展上,我們有必要事先研究,找出對方“逆鱗”所在位置,以免有所冒犯。

當眾侮辱別人是交際中的大忌,是人際交往的毒瘤。如果真有什麼意見需要交換的話,可以采取恰當的方式,或選一個適當的場合。

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年輕時很驕傲,言行舉止,咄咄逼人,不可一世,後來有一位朋友將他叫到麵前,用很溫和的語言說:“你從不肯尊重他人,事事自以為是,別人受了幾次難堪後,誰還願聽你矜持誇耀的言論。你的朋友將一個個遠離你。你再也不能從別人處獲得學識與經驗,而你現在所知道的事情,老實說,還是太有限了。”

富蘭克林聽了這番話後,很受感動,決心痛改前非。從那以後,他處處注意,言行謙恭和婉,慎防損害別人的尊嚴和麵子,不久,他便從一個被人敵視,無人願意與之交往的人,變為極受人們歡迎的成功人物。

俗話說:“不能當麵打人巴掌。”因為人總是有自尊心的,尤其是在大庭廣眾之下,自尊心更強,人們非常在乎社會對他的客觀評價,所以在公眾場合特別應當注意不能觸碰別人的“逆鱗”。

不能渲染和張揚別人的失誤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有可能犯錯誤的時候,當別人做錯的時候,千萬不要對別人很苛刻,而應該用放大鏡的相反方向看他人的錯誤,那麼他人的錯誤便會微乎其微了。

在社交中,每個人都可能出現點小失誤,比如念了錯別字,講了外行話,記錯了對方的姓名職務,禮節有些失當,等等。當我們發現對方出現這類情況時,隻要是無關大局,就不必對此大加張揚,故意搞得人人皆知,使本來已被忽視了的小過失,一下變得顯眼起來。

1953年,周恩來總理率中國政府代表團慰問駐旅大的蘇軍。在招待宴會,一名蘇軍中尉翻譯總理講話時,譯錯了一部分。我方代表團的一位翻譯同誌當場做出了及時的糾正。

這件事不僅使總理感到很意外,更使在場的前蘇聯駐軍司令大為惱火。因為部下在這種場合的失誤,不僅使司令有些丟麵子,還使國家丟掉了榮譽。駐軍司令馬上走過去,要撕下中尉的肩章和領章。宴會廳裏的氣氛頓時顯得非常緊張。這時,周總理及時地為對方提供了一個“台階”,他溫和地說:“兩國語言要做到恰到好處地翻譯是很不容易的,也可能是我講得不夠完善。”並慢慢重述了被譯錯了的那段話,讓翻譯仔細聽清,並準確地翻譯出來,緩解了緊張氣氛。總理講完話在同蘇軍將領、英雄模範幹杯時,還特地同翻譯單獨幹杯。蘇駐軍司令和其他將領看到這一景象,在幹杯時眼裏都含著熱淚,那位翻譯被感動得舉著杯久久不放。

在社交場合中,適當地避免張揚別人的失誤,同樣別人心裏也會對你很感動,而且自己也會在他人心中樹立良好的形象。

每個人展現在眾人麵前,都會格外注意自己社交形象的塑造,都會比平時表現出更為強烈的自尊心和虛榮心。在這種心態支配下,他犯了錯誤已經很惱火,你在故意渲染、放大他的失誤,使他下不了台,他定會產生比平時更為強烈的反感,甚至與你結下終生的怨恨。

說話在任何時候都應該是大方得體的,與人交往尤其要表現出自己的紳士風度,不能狹隘地渲染和張揚別人的失誤。千萬不要“聰明反被聰明誤”,以為“這回可抓住笑柄啦”,來拿人家的失誤在眾人麵前取樂。自以為張揚別人的錯誤,心裏就有種成就感,殊不知,你才是別人心中鄙夷的對象。你這樣做不僅會使對方難堪,傷害他的自尊心,使他對你反感或報複,而且也不利於你自己的社交形象,容易使別人覺得你為人刻薄,在今後的交往中對你敬而遠之,產生戒心。相反,表現你的慷慨大度,別人才會對你產生好感。

在北京一家著名的大酒店,一位外賓吃完最後一道茶點,順手把精美的景泰藍食筷悄悄“插入”自己的西裝內衣口袋裏。

服務生悄悄地迎上前去,雙手擎著一隻裝有一雙景泰藍食筷的綢麵小匣說:“我發現先生對我國景泰藍食筷頗有愛不釋手之意。非常感謝您對這種精細工藝品的賞識。為了表達我們的感激之情,我代表酒店,將這雙圖案最為精美並且經嚴格消毒處理的景泰藍食筷送給您,並按照大酒家的‘優惠價格’記在您的賬簿上,您看好嗎?”那位外賓自然明白他的弦外之音,取出內衣袋裏的食筷恭敬地放回餐桌上,在表示了謝意之後,接過服務生給他的小匣,不失風度地向付賬處走去。

當別人有失誤的時候,最好盡可能地為對方挽回麵子。有時遇到意外情況使對方陷入尷尬境地,這時,你在給對方提供“方便”的同時,如能采取某些妥善措施,及時為對方麵子上再增添一些光彩,那是最好不過的了,會使對方更加感激你。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誰都不願把自己的錯誤在公眾麵前“曝光”,一旦錯誤被人放大,就會感到難堪或惱怒。因此,在交際中,如果不是為了某種特殊需要,一般應盡量避免渲染和張揚對方的失誤,避免使對方當眾出醜。

在人際交往中,切勿針對別人的過失和錯誤故意進行渲染、誇張,以此來諷刺、打擊別人。這樣做隻會失去朋友,迎來“敵人”,也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