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責是沒有好處的,因為它隻能讓人處於自衛的狀態。指責也是危險的,因為它傷害一個人的珍貴的尊嚴,傷害他的自重感,其結果是激起他的反感。
在這個世上,凡事都是有些原則的。如果你僅僅是無意間做錯了事,還是可以被原諒和允許的,但是,如果你侮辱別人,無論使用什麼方式——一種眼神,一種說話聲調,一個手勢或一封諷刺的信件,都是一件絕對不可原諒的事情。因為你直接打擊了別人的智慧、判斷力、榮耀和自尊心,所以不管事情過去多久,對方都會牢記在心。
據說,年輕時的林肯也愛指責人。在印第安納州的鴿溪穀時,他不僅指責,而且還用寫信寫詩歌譏諷他人,他將這些信丟在肯定能被人發現的鄉村道路上。就因為他總是指責人,他差點為此而丟掉性命。
那是在當見習律師之後,林肯在報紙上發表信件攻擊他的對手——自負而又好鬥的愛爾蘭政治家詹姆斯·西爾茲。信雖然是匿名的,但詹姆斯很快就查出是林肯所為,他提出要和林肯決鬥。恰好在決鬥即將開始的最後一刻,他們各自的朋友出來打圓場阻止了這場決鬥。
林肯從這一事件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訓,此後,他再沒有寫過侮辱人的信件,再也沒有嘲弄別人,也再沒有為任何事指責過別人。
如果你不想一輩子與對方為敵,即使是對方的行為舉止讓你忍無可忍,你也不要對對方表露出輕蔑的態度。如果你想成功的話,就要最少地樹敵,因為多一個敵人可能都是你成功路上的絆腳石,平常在說話的時候,話題不要以暴露別人的弱點或不幸為樂趣,更不要在公眾麵前模仿他人的短處。
批評時永遠別說“你錯了”
兩千年前,耶穌說過:“盡快同意反對你的人。”4000年前,古埃及國王阿克圖在一次酒宴中對他的兒子說:“聰明一點,它可使你予求予取。”做人不要對別人的錯誤過於敏感,不要執著於所謂正確的意見,不要輕易刺激任何人。如果你要使別人同意你,牢記的一句話就是:“尊重別人的意見,永遠別說‘你錯了’。”
發現別人犯了錯,不會說話的人會毫無顧忌地說:“你錯了。”而聰明的人則不會這樣說,他懂得給人留麵子,懂得批評的目的是為了讓別人認識並改正自己的錯誤,而不是要製伏別人或把別人一棍子打死,更不是為拿別人出氣或顯示自己的威風。
有句老話說:“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每個人都很愛麵子,聰明的人在說話的時候,懂得給人留麵子,他們從來不會把話說死,說絕,說得自己毫無退路可走。
上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危機期間,吉妮的家一度陷入貧困之中。他穿的衣服和鞋子都是姐姐傳下來的,而且很破舊不堪。
一天早上,他的媽媽遞給他一雙牛仔鞋,鞋子的樣式一看就是女式的,他雖然感到很委屈,但是他知道家裏確實沒有錢給他買新鞋子。
快走到學校的時候,他低著頭,生怕遇到自己的同學。笑話自己。可是,突然,他的胳膊被一個同學抓住了,隻聽對方大聲喊道:“哎!快來看呐!吉妮穿的是女孩的鞋子!”他的臉刷一下就紅了,心裏十分的難過。
就在這時,瑪麗老師到教室來上課了,大家才笑著散去。她給大家講起了有關牛仔的生活和印第安人的故事,大家聽得津津有味,瑪麗老師有個習慣,就是邊走邊講。
當她走到吉妮的座位旁邊,她嘴裏仍舊不停地說著。突然,她停了下來。吉妮抬起頭,發現她正在目不轉睛地注視著自己的那雙鞋,他一下子又感到無地自容。
“牛仔鞋!”瑪麗老師驚奇地叫道,她驚訝地大叫道,“哎呀!吉妮,這雙鞋你究竟是從哪裏弄到的?”她的話音剛落,同學們立刻蜂擁了過來,紛紛要求穿一穿他的“牛仔鞋”,包括先前嘲笑他最厲害的那位同學。他們羨慕的眼神讓吉妮不亦樂乎。
瑪麗老師沒有直接對嘲笑吉妮的那位同學說:“你錯了。”因為那樣會傷害吉妮的自尊心,她采取了一個特殊的方式,保全了吉妮的麵子。
批評的目的是教育,方式不當的批評容易讓人覺得丟麵子。記住:永遠不要在公共場合或當著第三者的麵批評別人。同時,在批評的時候,最好肯定一下別人的優點和長處,這是讓人保住麵子的最好方法。
在批評別人的時候,我們要明白,批評是為了幫助對方認識錯誤,改正錯誤,積極把事情做好,而不是要製伏別人或把別人一棍子打死,更不是為拿別人出氣或顯示自己的威風。如果你不懂得如何批評別人,以下幾種批評方式,也許對你與他人的溝通有所幫助。
1.啟發式批評
我們批評別人,是針對他的錯誤而言的。要幫助對方改正錯誤,關鍵還在於“內因”,而批評者的“外因”隻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要讓對方從根本上改正錯誤還要靠自己的“內因”。所以,高明的批評者總是逐漸“敲醒”對方,啟發他進行自我批評。比如“你回答得很好,如果能再舉個例子說明一下就更精彩了!”
2.迂回式批評
作家班奇利在一篇文章裏謙虛地談到他花了15年時間才發現自己沒有寫作的才能。結果,一位讀者來信對他說:“你現在改行還來得及。”班奇利回信說:“親愛的,來不及了,因為我已無法放棄寫作,我太有名了。”
這封信後來被刊登在報紙上,人們為之笑了很長時間。事實上,班奇利的作品聞名遐邇,但他沒有直接指責那位讀者,而是以令人愉悅的、迂回的方式回答了問題,既保護了讀者的自尊心,也保護了自己的名譽。
3.幽默式批評
幽默式批評是以不太刺激的方式點到被批評者的要害之處,含而不露,以緩解被批評者的緊張情緒,啟發被批評者的思考,增進相互間的感情交流,讓批評不僅能達到教育對方的目的,也能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氣氛。
有位女作家應邀到某校演講,時間安排在下午的第一節課,還沒開始講,她就發現已經有同學在打瞌睡了。她拍拍桌子,大聲說:“在這個悶熱的午後,各位要聽我這個老太婆說話,一定很想打瞌睡,不過沒關係,各位可以安心地睡。但有兩個原則,一是姿勢要優雅,不能趴在桌子上;二是不準打呼嚕,以免幹擾他人。”說完,全堂哄然大笑,沒有一個人再打瞌睡。
4.三明治式批評
美國著名企業家瑪麗·凱在《談人的管理》一書中說道:“不要隻批評而要讚美。這是我嚴格遵守的一個原則。不管你要批評的是什麼,都必須先找出對方的長處來讚美,批評前和批評後都要這麼做。這就是我所謂的‘三明治策略’夾在大讚美中的小批評。”
被批評者的最主要的心理障礙是擔心自己沒麵子,損害自己的利益。為此,你在批評前,就要先幫助他打消這個顧慮。打消顧慮的方法就是將批評夾在讚美當中,也就是在肯定成績的基礎上再進行適當的批評。
5.間接式批評
馮玉祥向來提倡廉潔簡樸。他在開封時,不準部下穿綢緞衣服。一次,馮玉祥看到一個士兵穿著一雙緞鞋,連忙上前深深地作了一個揖,把士兵弄得莫名其妙,呆若木雞。最後,馮玉祥告訴他說:“我並不是給你行禮,隻因為你的鞋子太漂亮了,我不敢不低頭下拜哩!”那個士兵嚇得魂飛魄散,連忙脫下新鞋,赤著腳跑回去了。
這就是用借彼喻此的間接式批評方法聲東擊西,讓被批評者有一個思考餘地。含蓄蘊藉,不會傷到被批評者的自尊心。拒絕別人要委婉
人與人的交往中,當別人找你辦事時,你在表達拒絕的時候,是不是很難開口說個“不”字?心裏想著:“不,不行,不能答應他!”等等,然而,嘴上卻含糊不清地說:“這個……好吧……不過……”當然這種口不應心的做法,一方麵是怕得罪人;另一方麵,過於直率地拒絕每一個問題也不利於待人接物。
拒絕別人或被別人拒絕,是生活中很正常的事情。這是人生中的非常真實的一麵,誰都會遇到這樣的經曆,朋友、同事,甚至領導來找你幫忙,但有時他們所提出的要求是你沒有能力或不願意去做的,此時,我們就要學會拒絕他們的請求。其實,拒絕別人與被拒絕有如家常便飯。人生就是不斷地說服他人,以尋求合作的過程;反過來也可以說,人生是不斷遭到拒絕和拒絕他人的過程。
書敏和小燕在同一個單位工作,她們兩個長得都很漂亮。書敏性格剛直,小燕聰明靈巧。她們的經理是一個好色之徒,經常對漂亮的女員工動手動腳。書敏遭到劉經理的騷擾時氣憤地說:“我不是輕浮的人,請你別這樣。”劉經理真的不再對她動手動腳,但不久,她就調到車間工作去了。而小燕對於劉經理的不懷好意這般說的:“我知道您是和我開玩笑,但我才不會相信呢!大家都知道您是個人格高尚的人,所以我們都很敬重您。”劉經理借坡下驢笑著說:“我剛才真是和你開玩笑的,我是想試試你是不是值得信任。現在我放心了。剛才的事,希望你就當作沒發生過。同時,你一定要注意,咱們公司有幾個心術不正的人,要防止上當啊!”自那以後,小燕再也沒有遇到類似的情況。
在自己確有難處,或者如果答應別人的要求自己的利益會損失很大的情況下,我們就試著學會拒絕別人。但是拒絕時一定要考慮對方的麵子,盡量做到不傷害對方麵子而達到拒絕的目的。
三國時期,華歆是孫權手下的名將。曹操聞聽後,便請皇帝下詔招華歆進京。華歆啟程的時候,有好多親朋好友前來相送,還贈送了他幾百兩黃金和禮物。華歆不想接受這些禮物,但他又不好意思當麵謝絕。於是他便暫時來者不拒,將禮物統統收下來,並在所收的禮物上偷偷記下送禮人的名字,以備原物奉還。
華歆設宴款待眾多朋友,宴會即將結束的時候,華欹站起來對朋友們說:“我本來不想拒絕各位的好意,卻沒想到收到這麼多的禮物。但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我這麼多的禮物在身,諸位想想我是不是太危險了呢?”
朋友們聽出了華歆的意思,便各自取回了自己的東西。心裏對華歆油然而生出一種敬意。
事實上,拒絕他入本就是一件傷感情、導致尷尬局麵的事情,但如果我們能在生活中注意話語的含蓄和否定的技巧,是完全能避免這些情況發生的,從而讓生硬的否定變成一副可愛的麵孔,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拒絕別人。
學會照顧對方的自尊心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當一個人處於優勢狀態時,驕傲和鄙視的情緒就會產生,所以,這種人在平常和別人說話的時候,就要善於淡化自己的優勢,以免觸傷對方的自尊心。比如有些象棋高手,在連贏幾盤棋後,往往會有意走錯幾步,讓對方最後贏一兩盤。隻有那些閱曆不深的小青年才會一連氣贏對方七八盤,對方已漲紅了臉、抬不起頭,他還在那兒一個勁兒地喊“將”。其實,作為社交活動,並非正式比賽,對輸贏不必那麼認真,主要目的還是交流感情,增進友誼,滿足文化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