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興德具足  使眾堅住道

成就一切德  稽首世明智

於是諸根常悅菩薩。說偈讚佛已。繞佛三匝。去佛不遠瞻聖尊顏。不以為厭心開意悅。於是蓮華首藏菩薩。即從座起。蓮華散佛已。讚曰

眾人皆懷想  度脫諸所著

永離於恐懼  稽首上能仁

寂除一切處  說法無境界

英雄超諸受  稽首上能仁

尊解諸法空  自然無堅固

平等法越難  稽首上能仁

斷除諸根株  眾生著塵勞

勉濟使無畏  稽首上能仁

無恐而不懼  為大師子吼

超度諸境界  稽首上能仁

無有眾憂患  戚惱已永盡

心除遠凶害  稽首上能仁

蓮華首藏菩薩大士。讚佛已訖。即白佛言。若人行此當為作禮。最後世時聞是深經。智慧明達未曾恐懼

複有菩薩。名離欲跡。前白佛言。假使有人。聞此深經歡喜信者。則謂明智。當以華香夙夜供養

複有菩薩。號曰廣心。前白佛言。說此經法尊興佛道。不疑此者德不可量。致供養利其心堅固。信是經者。所願者得。其不信者。為魔所固。則隨魔行。複有菩薩。號曰蓮華目。前白佛。而讚頌曰

若信是經者  為世作眼明

無有狐疑心  指示人道路

複有菩薩。名心信悅。佛前頌曰

聞斯經法者  歡喜信為上

是等之人輩  則為世神明

複有菩薩。號喜神靈。而說頌曰

其聞是經者  信之而不疑

為世之威神  人中之上尊

複有菩薩。名曰常戚。前白佛言。而說頌曰

若有疑是經  當為興悲哀

誌在虛妄法  則數數生死

複有菩薩。名曰寶衣。而說偈曰

無數億衣服  清淨善微妙

疾化度尊長  令未曾狐疑

複有菩薩。名曰禪食。佛前說頌曰

其信此深經  當為施美食

一切味具足  專精大聖行

複有菩薩。名曰見人住聖。佛前說頌曰

其疑是經者  當為興悲哀

啼哭墮泣淚  不信深經法

或從地獄來  或還入惡道

用須臾之間  狐疑此像法

為惡友所攝  不解深妙義

為疑網所縛  以故歸非處

則不順正戒  觀嗔恚懷惱

於是所住時  喻之如凶獸

既不修道術  懈怠不精進

信邪無智慧  不信此典籍

慕終始群生  著吾我恩愛

猗在三界患  不信斯微妙

懷害為愚冥  著在欲所樂

貪猗自見身  誹謗是道教

誌慕好衣服  追逐美飲食

少存清白法  故誹謗斯經

人在樂欲界  貪慕無德實

其人則自遠  不近於世尊

複有菩薩。名曰棄惡法。佛前說頌曰

當棄是輩人  譬如遠溷廁

愚者疑此經  猗界而求脫

當共遠離之  猶若死臭屍

其疑深經者  遠之當如此

有人誹謗者  如賊危聚落

則住在冥處  見惡意舍走

觀此即當馳  是賊凶惡物

若誹謗此經  不見意無亂

爾時阿難前白佛言。未嚐有天中天。是諸菩薩分別經慧。乃如是乎。因三昧力說是語也。承佛聖旨曉了之乎。佛言。承佛威神緣此經義。得三昧力逮至無為。所以者何。今是住者。族姓子等。於六十億諸佛聞此經籍。信樂讚誦。亦如於今誌三昧力。承佛威神講此經。所以者何。如彼所言。等無有異。則為明證。阿難問佛。其聞是經。即歡喜信而不狐疑。族姓子族姓女得何福祐。佛告阿難。族姓子族姓女。誌求無上正真之道。假使七寶滿此天下。施與如來。若複有人。聞此深經即歡喜信。非以疑狐。福過於彼。佛言。置是滿天下寶。如恒沙等諸佛世界滿中珍寶供養如來。其聞此經歡喜信者福過於彼。佛爾時頌曰

假使是天下  七寶滿其中

以供施如來  世尊成諦慧

智人聞是經  信樂不回動

此福最為上  其德不可限

使如恒沙等  諸佛界如是

供養聖世尊  不及聞是經

阿難白佛言。族姓子族姓女。聞是經法而歡喜。信持諷誦。其福如何。佛言。若族姓子族姓女。求無上正覺。百劫供養如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又得五通。各各百劫曉了世間。無所複疑。不受此經。其人則為不供養佛。佛爾時頌曰

若具足百劫  奉供養世尊

飲食普備悉  則不供養佛

其受是經者  則奉於大聖

舍離猗道想  法供養諸佛

如此順尊教  乃為奉事佛

法供養等覺  如來則法身

假使滿百劫  選擇好衣服

奉世尊正覺  此非供養佛

其受是經者  乃為尊恭肅

此應奉事佛  勝以衣被服

若於百劫中  明珠好華香

進世尊等覺  不應供養佛

設有受此經  皆除猗果想

是則為供養  世尊最上慧

若起七寶塔  為世雄興立

皆高如須彌  不為供養佛

假使受此經  不自睹吾我

是供養最尊  一切無有上

若具足百劫  有人奉禁戒

不持此經籍  彼戒無名聞

其受是經者  此戒大名稱

若奉清淨戒  此戒無有上

無量不可議  明智順是經

因緣而奉事  其禁常備足

彼禁悉究竟  不謂之毀戒

其學是經典  即當如上教

其不學是經  則非求佛道

奉聖雖具足  則亦無所學

修戒如是像  分別此經義

其持是卷者  禁戒則具足

假使百劫中  一心奉忍辱

設有嗔罵者  皆忍一切人

若受是經者  聞持而諷誦

忍此最為上  微妙不可量

或斷手足者  心未嚐懷恨

不厭不以劇  其心初不起

如是之忍辱  行之於百劫

遵行如是者  此忍無有持

若受是經者  聞持而諷誦

此忍最為上  微妙不可量

苦持是經卷  其忍最為上

巍巍無等倫  則不有虛偽

不斷至誠教  佛慧莫有上

非輕毀此經  一切逮如願

假使百劫中  精進不懈怠

夙夜興不寐  一切得如願

若修學此經  講說成明智

是精進為上  勤修無踰者

若滿百劫中  為五通神仙

不逮聞是經  則為無神足

假使受此法  分別而無著

神通為以達  一切莫有上

設於百劫中  修奉於智慧

超度世間明  娛樂所猗行

如不學此卷  則不成智慧

斯聖達勇猛  能持此深經

此者則道智  曉了聖明慧

若聞深經要  歡喜受奉持

有分別深慧  曉諸法所趣

當從說是經  此像之智慧

修習正經典  一智無有二

故修精進行  順持要經籍

爾時賢者阿難。於佛前說頌曰

假使四千裏  若遠四千裏

則往聽是經  順度佛德果

便往到其家  不以道為難

智者當速行  所在推是經

其欲速禪思  越度諸一切

誦說此經道  受持解其義

設求一切安  誌慕菩薩行

講說是經典  則至安樂國

得睹平等覺  阿彌陀無念

而修隨經義  一切佛所演

佛言。善哉善哉。阿難。審如所言。等無有異。族姓子族姓女。讚此經者。諷誦之時。其心不亂。離一切想。自在其舍。見佛世尊。讚經不亂。臨壽終時。目睹無數諸佛世尊。所以者何。族姓子族姓女。一切諸佛皆救護之。受持是經。而讀諷誦之所致之也

阿惟越致遮經師子女品

爾時私休童女。與五百童女俱問佛言。唯然世尊。女人若學是經卷者。獲何功德。設諷誦讀。福何所趣。佛言。女人若求無上正真之道。欲學此經。觀餘女人。所以者何。若學此經專精不亂。不效他女貪於塵勞。猶是之緣致女人身。私休又問。何謂女人之塵勞也。為欲所惑奚受女身。答曰。若有女人。見他婦女端正姝好寶瓔珞身。不以願樂。自觀察已。譬如穢廁。心不樂欲。造汙路觀。不以為清。若貪樂是。則受女身。又計女人多懷嫉妒。心口各異。而不相副。不應前後。雖見比丘。但求名聞。不用經法。多懷嗔恚。喜會人客。未嚐利求如此像經。若讀誦者心在著求。其誌憒亂遊於塵埃。以是之故。受女人形。不能除罪。此以女人。設除愛欲。不興邪想。受此經本。持諷誦讀。所以者何。是深尊經。除女塵色。又問。假使女人。不願其身。受此經法。持諷誦讀。以何因緣。轉女像耶。佛言。欲轉女身。受此經籍。持諷誦讀不願女人。常畏穢之。譬如有人見大熾火自投其中。而口說言。莫令火燒。無使傷肌。於童女意雲何。彼人言爾。寧得願乎。答曰不得。天中之天。所以者何。計於火種主有所燒。爛壞肌肉不得無傷。佛言如是。此經亦然。燒盡塵埃愛欲無餘。設使貪著情欲之態累世自危。是故女人欲轉是身。速當究竟成於聖道。見無央數諸佛世尊。備無量辯。當受此經持諷誦讀。私休童女及五百人俱白佛言。吾等省念。世尊。往古從定光佛如來至真等正覺。受此經本。持諷誦讀。為無量億百千之眾演說其義。阿難白佛。此私休身雖為女人則非女也。所以者何。今吾最後而目察睹。私休童女示現變化乃如是乎。湣傷女人欲以度脫。攝諸男子不見處所。以是感動化眾女人。佛言阿難。其私休者。非男非女無有此法。所以者何。觀諸法本。不得男子亦無女人。一切諸法皆無可獲。等不差特。所以者何。如是計之。非男非女。私休童女分別此經。無所掛礙逮得法明。是故阿難。若有女人欲求男子。當順私休修行之法。受是經卷持諷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