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神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1941年12月,日本突襲美國的珍珠港。美國正式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2年7月,巴頓終於被馬歇爾召到了華盛頓。
“巴頓,今年內,我們必須對軸心國采取攻勢,代號為‘火炬’。此次戰役非常重要,我決定把美軍的主要指揮權交給你。”馬歇爾說。
當時,火炬行動還隻是一個十分粗糙的設想。巴頓隻知道,他將指揮一支美國特遣部隊,成為率領美軍參戰的第一位美國將軍。
巴頓的工作效率極高。辦公室成立的當晚,他便擬定了一份計劃。
艾森豪威爾被任命為指揮“火炬”行動的盟軍總司令,但他對這一戰役信心不足。這時,巴頓找到了艾森豪威爾。兩人討論了戰役實施中可能遇到的具體問題。巴頓的自信和豪情深深地感染了艾森豪威爾,也堅定了他的信心。
“火炬”計劃很快成型。巴頓與海軍少將休伊特合作,指揮西線特遣部隊,由美國本土出發,橫渡大西洋,在北非的卡薩布蘭卡登陸。
休伊特的個性同巴頓截然相反:休伊特溫文爾雅,辦事特別小心,甚至有些遲鈍;巴頓則火氣旺盛,容易發怒,情緒變化大。休伊特不緊不慢地向巴頓分析了此次行動的利弊。
巴頓對休伊特慢條斯理的模樣十分反感,同時,他手下的參謀又不停地插話,強調遠征的不利因素,更使巴頓怒不可遏。
巴頓一向是蔑視困難的。他從來都是過低估計其他軍種完成任務所麵臨的困難的。這一次,他把海軍的正當擔憂當成了膽小和怯懦,因而也漸漸地失去了耐心。
終於,他心中的怒火爆發了,嘴裏噴出一連串不堪入耳的語言:“你們這些膽小鬼!去你媽的!……”
海軍的將士們目瞪口呆,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紛紛逃離會場。
休伊特將軍受此辱罵,也感覺怒氣難消。他對馬歇爾將軍說:“要麼陸軍撤換巴頓,要麼海軍退出這次戰役。”
巴頓的壞脾氣在這樣一個關鍵的時刻,再一次差點葬送了自己的前程。馬歇爾將軍一個也不想放棄。於是,他向休伊特保證,巴頓的脾氣有助於戰役的勝利,絕不會影響軍事行動。休伊特將軍顧全大局,接受了馬歇爾將軍的勸說,勉強同意與巴頓繼續合作。
這時,“火炬”計劃也進入了最後階段。喬治·巴頓這次出征的心情,與其說是充滿信心,還不如說是破釜沉舟。他還給自己深愛的妻子寫了遺囑。
1942年10月23日,巴頓登上了“奧古斯塔號”旗艦,開始了遠征北非的艱難曆程。護航艦隊浩浩蕩蕩,一派勝利在望的景象。
巴頓站在旗艦的甲板上,望著遠處,心情沉重。
突然海上刮起了西北風,風勢越來越猛,波浪驚人,似乎想把船隻打翻。這時,離規定的登陸時間隻有兩天了。巴頓緊張地思考著,考慮著方方麵麵的問題,想著可能采取的應對措施。
11月8日,大海平靜如初,他們離目標越來越近了。
巴頓的心情興奮得難以用言語描述,上帝沒有拋棄他。望遠鏡裏,卡薩布蘭卡的街景清晰可見。但是,由於不能實施和平登陸計劃,巴頓隻有靠自身的努力強攻卡薩布蘭卡美國西線特遣部隊的戰鬥打響了。登陸是在淩晨進行的,為減少危險,所有的船隻都熄了火。上岸後,由於缺少實戰經驗,士兵們亂作一團。為了避免登陸失敗,士兵們個個英勇奮戰,傷亡在不斷地增大。
黎明時分,各個部隊才逐漸恢複了秩序,開始按原計劃行動。情況似乎在一步步好轉。
11月9日早晨,巴頓換上了一身漂亮的軍裝,精神抖擻地站在海灘上。他一邊指揮,一邊親自動手推船。幹了18個小時的活兒後,他累得渾身都濕透了。
他的話語粗野而又堅定,神情自若,美國士兵受到了極大的鼓舞。他身先士卒的作風又一次發揮了巨大作用。奇跡出現了,經過巴頓一天的指揮,西線官兵精神振奮,各種物資源源不斷地運上了岸,陣地變得有條不紊了。
在美國強大的攻擊壓力之下,法國軍隊投降了。巴頓成了摩洛哥的主宰。
1943年1月,同盟國在卡薩布蘭卡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經過磋商,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達成一致,決定在進行完突尼斯之戰後,在意大利南部的西西裏島實行突破戰役。
然而,風雲突變,“沙漠之狐”隆美爾將軍來到了突尼斯,讓盟軍吃了一次損失慘重的敗仗,突尼斯防線接近崩潰。
於是,艾森豪威爾決定讓巴頓去突尼斯,接管軍心渙散的第2集團軍。巴頓要整頓它,提高其士氣,並接受英國亞曆山大將軍的直接指揮。
當天,巴頓就飛往亞曆山大將軍的18集團軍司令部所在的君士坦丁堡報到。巴頓給亞曆山大將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一個富有朝氣的男子漢,兩邊胯下都有一把柄上鑲有珍珠的手槍。他的氣勢咄咄逼人,一提起德國鬼子,他就感情激動得難以自己,有時怒不可遏,有時聲淚俱下。”
巴頓來到了第2集團軍。這裏的情況相當不妙。由於遭受重大失敗的陰影久久不能抹去,官兵們精神萎靡不振,士氣低落。
“為了勝利完成任務,一位軍隊指揮員應該做他必須做的一切事情。他應該投入80%的精力,來激發其部屬的士氣。”巴頓說過。他信心百倍,決心把第2集團軍帶入“戰鬥競技狀態”。
首先,他從整頓軍紀入手。他規定,早飯必須在7點30分完畢,這很快就解決了參謀人員上班遲到、拖拉的現象。他又規定,每個軍人必須戴鋼盔,連護士和上廁所的士兵也不例外。
但是,總有一些官兵把巴頓的命令當兒戲。見此情況,巴頓便坐上吉普車,四下搜尋那些不戴鋼盔的官兵。他讓他們排好隊,然後開始訓話,“我不會容忍你們之中的任何一個兔崽子的。我給你們一個最後選擇的機會——要麼罰款25美元,要麼送交軍事法庭,記入檔案。”於是,這些不守紀律的人伴隨著惡毒的咒罵,被迫老老實實地如數拿出錢來。現在,這些士兵再也不會忘記他們的統帥——巴頓了。
一個星期過去了。巴頓認為這個軍“部分恢複了紀律”,可以進行新的戰鬥了。巴頓的鐵腕治軍法又獲得了成功。
此時,巴頓有了一位好助手——布萊德雷。從此,美軍曆史上出現了三人共同領導軍隊的佳話,他們各有分工。又互相協助:艾森豪威爾負責組織協調,布萊德雷負責戰略思想的製定,巴頓負責執行,是戰場上的鬥士。盟軍的勝利進程與這三位將軍的名字緊密地聯係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