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貝多芬並不十分喜歡這位爽朗、灑脫的女子。可是當蒂萊賽走到鋼琴前,坐下來那一瞬間,貝多芬仿佛看到了他那曾經稱為“不朽的愛人”——愛列奧諾萊。
這一發現,讓貝多芬手足無措,他差一點叫出聲來,但他還是克製了自己。在蒂萊賽美妙的琴聲中,他又仿佛回到了那讓他刻骨銘心的歲月中。
貝多芬總是想自己的愛情能改變蒂萊賽,希望她能擺脫目前那種庸俗的生活。因為蒂萊賽一直喜歡沉浸在上層社會聚會那種浮華的生活中。
一提到上層社會的聚會,蒂萊賽眼睛就立刻放出光彩,講起話來都眉飛色舞了。
貝多芬看著眼前的蒂萊賽,心中有幾許失望,但他還是懷抱著希望,期待著未來,因為他覺得希望就在未來,幸福就在前方。
青翠的樹林是戀人們青睞的去處,蒂萊賽與貝多芬時常在河邊的樹林裏散步、休息,傾心交談。
迷人的春天散布著清新的氣息,杜鵑在枝頭跳來跳去,鳴叫著相互傳遞著心中的喜悅。這一切都讓貝多芬鼓足勇氣,表達心中的愛意。
聽到貝多芬的表白,蒂萊賽很感動。但她覺得貝多芬滿足不了她對物質生活的欲望。她沉吟了很久,還是婉言拒絕了。
貝多芬痛苦極了,他難以抑製自己心中的悲傷,兩眼飽含熱淚,快步走回房間。
頃刻之間,期盼的幸福隨風而逝。貝多芬決定從此放棄對愛情的追求,放棄在他人身上尋找幸福的期待。
貝多芬是一個狂熱而又不幸的戀人。他極易迅速迸發出灼熱的感情,而且追求起來就難以自製,但卻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對方的反對。他的這種強烈的個性和令人難以接受的求愛方式,也是他屢次戀愛、屢遭失敗的原因之一。
維也納在這一段時期內,一再被法國拿破侖的軍隊占領,一直到奧地利把公主嫁給了拿破侖,使奧地利與法國聯姻,才算安定下來。到了1812年夏天,拿破侖把他的侵略延伸到了俄國。他打算一舉攻陷莫斯科,哪知道事情卻和他的期待相反,拿破侖吃了一場大敗仗,狼狽地逃回了巴黎。
在這種情形下,歐洲各國,就聯合起來追擊拿破侖的軍隊。1813年8月,聯軍在德國的萊比錫將拿破侖的軍隊完全擊潰。於是,維也納也重新獲得了和平。
為了慶祝和平的再次降臨,振奮民眾的愛國情緒,維也納邀集了所有的第一流作曲家和演奏家,編成一個管弦樂團,各人演奏自己所擅長的樂器,舉行了一次慈善大型演奏會。
這天演奏的曲目,是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和《威靈頓戰勝曲》。由貝多芬擔任這個管弦樂團的總指揮。
這是貝多芬久別舞台生活之後的第一次演出。
熱愛和平的貝多芬,不喜歡戰爭。《威靈頓戰勝曲》到後來被稱為《會戰交響曲》,不過,他本人並不重視這個曲子。
《第七交響曲》真是不錯,那驚心動魄的第二樂章簡直讓人激動,緊張得連氣也喘不過來。那些狂熱的觀眾,接二連三地要求他再演奏一次。
《第七交響曲》雖然特別受到聽眾們的喜愛,不過,他自己並不認為這是他最好的作品。他最喜歡的,是還沒有發表的《第八交響曲》。
貝多芬對於使聽眾狂熱的《第七交響曲》,並不怎麼重視。
演奏會在維也納轟動一時,取得了非常好的社會效益。所以4天以後又繼續舉行。前後兩次,一共收入400英鎊。
這筆收入,要全部捐獻給傷病官兵。
演奏結束後,參加演奏的音樂家,都隱約覺察到貝多芬的指揮有一些地方不大對勁。可是,大體來說,演奏會還是較成功的。當時聽眾的感動,簡直讓人無法用語言表達。到次年的1814年1月2日,又舉行了第三次演奏會。
接著,又舉行了第四次演奏音樂會。這場演出同樣是萬人空巷,整個劇院座無虛席,連續的幾次演出,聽眾們好像還聽不過癮。那首《會戰交響曲》,沒有一個不聽得神魂顛倒的。
這時候,《第八交響曲》也加入了演奏曲目,正如貝多芬所預測的那樣,沒有像《第七交響曲》那樣博得眾人的喜愛。
一種寂寞感湧上了貝多芬的心頭。
這固然與大家還不能理解他的《第八交響曲》有關,同時,我們必須承認的是:貝多芬的指揮與管弦樂配合得有問題。
盡管,貝多芬的音樂風靡了整個維也納,整個奧地利,可是當他一個人獨自在屋子裏時,就感到一種無法形容的空虛與落寞。
在指揮管弦樂的時候,就已經顯出脫節的現象,他知道,要他動手去彈鋼琴,更不堪設想了。
命運總是讓貝多芬處於兩難的境地。有人請他彈的時候,他又不能拒絕。因為他要是說因為耳朵聽不見,不能彈了。那麼,大家就會認為貝多芬在音樂上已經垮掉了!更會說他已經失去了現在音樂家的資格和稱號。在暗地裏,有許多雙眼睛盯著他的大名鼎鼎,並等候著攻擊他以取代他的地位。
自從4歲起,以後漫漫的44個年頭,他沒有一刻不在鋼琴旁度過的,現在竟要和它別離,這也許就是永別了。
一個再也不能彈奏鋼琴的演奏家,這種悲痛當然不難想像,天下還有比這更慘痛的遭遇嗎?
不過這場慘痛以後不久,隔海照射過來了一道好像是來拯救他的曙光,那就是巴黎的陷落。
曾經那樣輝煌的拿破侖,征服世界的野心終告幻滅,被流放到了地中海的一個孤島上。
貝多芬所作的《送葬曲》果真成了描寫英雄末日的一支樂曲。
於是,就從這一年的9月份開始,各國的皇帝、大臣等顯貴政要,都先後趕到維也納來參加會議。維也納的熱鬧情形,不難想像。
貝多芬這一響亮的名字,已經漂洋過海,傳到了世界各國。所以,他受到了各國大人物的接見。
在政府的安排下,舉行了貝多芬作品專場音樂會。各國的王公貴族、達官政要都蜂擁而至,6000多聽眾,把整個會場擠得水泄不通。
這是貝多芬一生中,最盛大的演奏會,也是他最後的輝煌。
曲目包括《田園交響曲》、《第七交響曲》和新發表的《光榮的一瞬》、《威靈頓交響曲》等。
每一場音樂會到了終了的時候,熱烈的掌聲震動屋瓦,大家都感歎這樣精彩的音樂會,還是第一次聽到呢!
俄國皇後極力讚揚貝多芬,同時還賜給他200金幣。
這時的貝多芬,已經成為世界的頂級音樂家,而且是國際社交界的紅人。
演奏會的票房收入較為可觀,再加上各國顯貴給他的賞賜,讓貝多芬的經濟問題得到了緩解。
但是,這光榮非常短暫。隨著各國政要的離去,貝多芬的榮耀也消逝了。生活重又恢複了平靜。
轟動世界的《歡樂頌》
1815年冬天,貝多芬收拾好行裝,正準備起程去歐洲巡回演出。
就在他即將踏上前往英國的路途前夕,突然收到了弟弟的來信。貝多芬心急如焚,他決定立即改變行程,連夜趕回波恩。
弟弟奄奄一息,把侄兒卡爾托付給他。
這時,卡爾就從枕頭底下取出一封早已寫好的遺書,交給了他哥哥。
遺書是這樣寫的:
我指定我哥哥路德維希為我孩子的監護人。
我所最尊敬的人是我哥哥,他以兄弟間真摯的感情,一再幫助我。
從今以後,我也希望哥哥本著這副仁厚心腸,照顧我的孩子卡爾。
我深信我的哥哥,一定會照顧好他的。
貝多芬讀完弟弟的遺書後,又緊緊地握住卡爾的手。
在卡爾蒼白、瘦削的臉上,浮起了一層安詳與感謝的微笑,便安然地離去了。
貝多芬盡管和卡爾之間有過許多不愉快的事情,可是,現在卡爾把自己的後事都托給了他,種種感情交織在一起,使得貝多芬不禁熱淚盈眶。
在卡爾的靈前,貝多芬暗下誓言,無論自己怎麼辛苦,都要把孩子好好撫養長大成人,來告慰弟弟的在天之靈。
至於卡爾的太太——約翰娜,性情放蕩,把家裏弄得雞犬不寧,所以根本沒有教育孩子的資格。
要為孩子的將來著想,實在不放心把孩子交給她。於是,貝多芬就想把小卡爾接到身邊去教養。
貝多芬把自己的想法講給約翰娜,想不到那女人竟倒豎起雙眉。
貝多芬從那寡婦手裏把孩子奪了過來,帶回自己的家裏。
但是,一直過獨身生活的貝多芬,實在照顧不了他。
孩子也因為一時不適應現在的生活,便不停地哭鬧。
看來,把孩子帶到身邊,對貝多芬來說,這實在是一件不簡單的事。
雖然困難不少,貝多芬還是不忍心把孩子送給他母親。
卡爾的母親為了奪回孩子,就向法院提出訴訟。
經過長達5年多的訴訟之後,貝多芬終於取得了勝利。法院判決賦予貝多芬對小卡爾的監護權。並根據貝多芬的要求,規定小卡爾今後完全由貝多芬撫養,不經他的允許,約翰娜不得擅自同小卡爾見麵,更不能隨便將他帶走。這一年,貝多芬已經50歲了。
就這樣,14歲的小卡爾終於完全屬於貝多芬了。
近50年來,命運總是將不幸與孤獨帶給貝多芬,使他孑然一身。如今有了小卡爾,他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欣慰與幸福湧上了心頭。他精心地培育這個生命,使小卡爾獲得了幸福,獲得了父愛。
貝多芬領著小卡爾回到維也納之後,便為他請來了保姆、家庭教師。但由於貝多芬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支付這些費用,隻好把小卡爾送進了寄宿學校。
小卡爾非常喜歡這個新的環境,學習勤奮,事事聽從學校老師的話,每到周末,貝多芬就把他接回家裏,輔導他學習彈琴、作曲。
承擔了卡爾的撫養和教育之後,使得本來就不富裕的貝多芬經濟情況愈來愈貧困,為了多賺一些錢,他不得不時常以較低的價錢向出版社出賣自己的樂譜。其實,憑借貝多芬的名氣,他如果寫一些迎合世俗情趣和需要的曲子,是會大大地掙上一筆錢的。然而,貝多芬那追求真、善、美的靈魂卻不允許自己那樣做。在經濟與生活的重壓下,貝多芬仍以他那驚人的毅力和卓越的藝術才能,繼續創作了第101、104、106、120及著名的聲樂套曲《致遠方的戀人》等。
日子在一天天平靜地逝去。他什麼也聽不到了,也無法再掩飾下去了。麵對這樣一個殘酷的事實,貝多芬感到非常痛苦,但還是鼓起了勇氣,正視現實。
他無論走到哪裏,都準備一個筆記本和一支筆,時刻都放在自己的衣服口袋裏,用它和別人交談。
起初,貝多芬還不大適應這種交談方式,但是,時間一長,他也能以全部精神來適應這種苦難了。
貝多芬十分清楚,要想割斷孩子與母親的聯係十分難。但還是希望孩子少受不良母親的影響,他盡量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幾乎每天都去學校看卡爾。每逢學校放假,他也總是早早地把卡爾接回到自己家中,並擠出時間陪卡爾聊天和做遊戲。
貝多芬為卡爾的成長可謂費盡了心力,花費了大量的金錢和寶貴的時間,但不爭氣的卡爾還是讓他失望了。
不久,據校長反映,卡爾在學校裏不好好學習,自認為自己是音樂家的孩子,不僅目中無人、自高自大,而且還糾集一些社會小青年一起吸煙、酗酒、追女孩子。
聽了校長的彙報,貝多芬驚愕了。卡爾難道會像他的爺爺那樣?不行,絕對不行,貝多芬立刻感到一種父輩的沉重的責任感壓在自己的肩頭。他立即決定把卡爾接回家,親自教育他。
從寄宿學校回來後,卡爾表麵上接受了貝多芬的教育,但是從心裏講,他不願意接受伯父對他的管教。
可是,母子親情是人間最寶貴的感情。但是,貝多芬不希望母子見麵,是不希望這對母子經常相見而導致卡爾走向沉淪啊!他悲傷,他氣憤,他忽然覺得周圍的人們都在愚弄自己,欺騙自己。因為他在這些人眼裏不是音樂家,而隻是一個聾子。
作為一個聞名世界的音樂家,貝多芬有許多崇拜者,對於音樂愛好者的熱情,他也總是報以熱忱的回應。
一天,貝多芬回到家後,發現桌子上麵放著一封信,信封上笨拙地畫著五顏六色的花球球。貝多芬好奇地抽出信箋一看,原來是一個叫愛米莉的小姑娘寫給他的,這是他的一個崇拜者。
看到小姑娘的信,貝多芬開心地笑了。這使貝多芬在長久的寂寞之中感受到一縷溫暖,這帶給他一些慰藉。
於是,他開心地拿起筆給自己的小崇拜者複信。
在這封信中,人們能感受到貝多芬對他的先輩海頓、莫紮特是非常尊敬的。同時,信中也集中表達了貝多芬在藝術上的追求。如今,這封信已成為人們研究貝多芬的重要資料。
貝多芬剛剛放下筆,仆人遞進來一張名片,上麵寫著:約翰·沃爾夫岡·歌德。
一聽到威名遠揚的歌德先生親自來拜望自己,貝多芬不禁激動得心跳不已。
歌德比貝多芬大21歲,很早就被推崇為歐洲惟一的詩聖和劇聖。他的詩劇《浮士德》、悲劇《愛格蒙特》和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等,家喻戶曉。他住在德國中部的威馬,擔任著宮廷樞密的顧問官,地位相當高,應該說,從少年時,他就十分崇拜這位文學上的巨匠和思想上的偉人。
不一會兒,一位身材高大、氣度不凡的老人走進了房中。
可是,說起來令人傷心,歌德說話的聲音,貝多芬一點也沒有聽見。
他的耳朵,已經聽不清楚別人說話的聲音了。
歌德沒有法子,隻好把他自己要說的話寫在紙上,和貝多芬筆談。
19世紀歐洲的兩位藝術巨人,就像兩顆在同一軌道上運行的行星,終於在這裏相會了,貝多芬心裏如海潮翻滾,歌德胸中似大山蒸騰。兩個人秉燭夜談,從個人的創作情況談到生活環境,又從當前的藝術走向談到了德國的局勢。彼此都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送走歌德以後,貝多芬的心情還是十分興奮,不能平靜下來。黃昏來臨了,晚霞像火焰燃燒了半個天空。他走出房間,來到院中朝四周望去,隻見在夕陽中,樹林、灌木叢和高高的山丘上,都投射出長長的影子來。太陽隱沒在山後,一顆顆星星在天空中熠熠發光。
注視著天際閃亮的星星,貝多芬的腦海中又浮現出白天見麵的情景。歌德那些充滿激情與智慧的詩句,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沒想到少年時想也沒敢想的事情竟然發生了。這真是美好而幸福的一天!
與貝多芬的會麵,也給歌德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他深深讚歎這位充滿活力的藝術家。
此後,歌德一次又一次來到貝多芬的寓所,有時候聽聽貝多芬彈鋼琴,有時候兩個人一起去郊外散步。
一天早晨,他們兩個人像往常一樣,正挽著手緩步走在一條遮陰蔽日的小路上,忽然迎麵走來了一群人,其中包括皇後和公爵們。
歌德掙脫開貝多芬的胳膊,大步退到路邊,將帽子拿在手中,深深地向他們彎腰鞠躬。一直恭候他們從自己前麵走過,才肯抬起頭來。
可這時,貝多芬早已經背著手,大搖大擺地從這些大官員們中間穿過。那些皇家貴族,果然讓路給他。當這些人們在一旁為他讓路時,他才輕輕掀動一下帽子以示禮貌。貴族們都向他致意。闖過去之後,他才在一旁站住,等候在後麵向皇後等人鞠躬讓路的歌德。
因為這件事,他們的友誼也就到此為止,沒有再進一步地交往下去。
兩個藝術天才的友誼剛剛開始就這樣結束了。從此,他們再也沒有見過麵。
愛列奧諾萊夫婦的到來,使得貝多芬一向冷清的屋子裏熱鬧了起來。但聽到白朗寧夫人去逝的消息,貝多芬非常悲傷。
貝多芬回想起,當自己失去母親的那些年月裏,白朗寧夫人就像親生母親一樣,安慰他、鼓勵他、幫他振作起來,去直麵慘淡的人生。在白朗寧家裏,他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現在,他再也看不到她那和藹可親的笑容,再也聽不到她那溫柔的話語,這怎能不讓貝多芬哀傷、難過呢?
聊了一陣子之後,貝多芬請夫婦倆吃飯。這位身心疲憊的音樂家,在與愛列奧諾萊夫婦相處的過程中,又一次感到了家的溫馨。
在以後的歲月裏,貝多芬一直帶著這相聚的快樂跋涉在艱難的人生之路上,這歡樂是他前進的動力。
1822年11月,貝多芬的歌劇《斐德列奧》決定要在克倫脫那德耶劇場演奏。在公演之前舉行彩排演習,貝多芬擔任總指揮。
可是,讓人們驚訝的是他的指揮棒,簡直是在那裏亂比劃。歌、管弦樂團,也都亂作一團。由於歌唱與伴奏不能配合,歌唱演員一時手足無措。
貝多芬就發起火了,跺著腳大聲怒吼,像一頭咆哮的獅子。他在跟自己咆哮,他要戰勝自己。
貝多芬在跟自己較勁,又把他手裏的指揮棒舞動起來。可是,歌調和曲子還是總也配合不好。
舞台上的人們都了解,貝多芬的耳朵已經完全不聽使喚了,什麼聲音也聽不到了。大家都覺得,必須向貝多芬說明情況,讓他麵對他自己。
可是,這不免大使貝多芬傷心,誰都不忍心這樣去告訴他。
雖然這不是一次公開的音樂會。可是,貝多芬揮舞指揮棒與音樂傾心交談,卻是最後一次。
《斐德列奧》在11月3日的夜晚隆重公演了。可是,音樂會上卻沒有貝多芬的影子,沒有他那揮灑自如的指揮。
他一再不停地想要自殺。可是每到真要去死了,總會想到自己還可以作曲,便打消了自殺的念頭,繼續寫他未寫完的大樂曲。
他用了6年的時間,在1824年3月完成了一部在天主教儀式中使用的彌撒曲——《莊嚴彌撒曲》。這是為他的恩人,榮任奧爾密滋大主教路德爾大公精心創作的。
另外一部是《第九交響曲》,1815年開始寫草稿,他決心要創作他所有作品中最好的一部樂曲。他把著名詩人西拉的《快樂頌》擱在最後,好使這部作曲既可以合唱,又可以保持交響曲的風格。
這一時期,貝多芬接受了醫師的勸告,在溫泉地區療養。同時,他又把全部精力投入了創作。
接著,貝多芬又在第二年完成了至今為人們所讚歎的《第九交響曲》,這部交響曲又被稱為《歡樂頌》。
也許《第九交響曲》是音樂史上最長的一部作品,演奏起來,需要1個小時20分鍾長時間的樂曲,從長度上就夠偉大了。
另外,《第九交響曲》也是貝多芬在藝術上的一個大膽嚐試,他把合唱與交響曲融合成一體。因此它被稱為“合唱交響曲”。
這部交響曲是貝多芬在悲哀的命運中,在生活的苦悶中,以及許多挫折中,打造的第一部充滿莊嚴與喜悅的勝利的大樂曲。
總譜完成以後,貝多芬曾打算首先在柏林上演這部新作,因為他覺得,維也納人此時正迷醉於羅西尼的那些充滿輕鬆的氣氛之中,而柏林人也許會更理解他的藝術。但消息一經傳出,維也納的一些藝術愛好者和資助人立即聯名給貝多芬寫了一封措辭誠懇的信,信中說:
雖然您的名字及您的作品屬於整個人類,屬於任何一個崇尚藝術的國度,然而奧地利有權首先將其作為自己的財富。奧地利人並未忘記,在故鄉的懷抱中,海頓和莫紮特已創作出流芳百世的傑作。他們也欣慰而自豪地意識到,在祖國神聖的土地上,他們的名字和您的名字作為音樂王國桂冠的象征而閃閃發光。為了愛好藝術的公眾,請在維也納演出這傑出的完美之作吧!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貝多芬終於改變了計劃,準備在維也納舉辦這次音樂會,並首次上演自己的兩部力作:新作《莊嚴彌撒曲》選段和《第九交響曲》。
決定一經做出,演出的準備工作立即緊鑼密鼓般地開始了。聲樂排練的地點就在貝多芬的家裏,交響曲的合唱部分由兩位男歌手和兩位年輕的女歌手擔任。
1824年5月7日,演出還差半個多小時才開始,整個克思騰托劇院已經座無虛席了。
當晚的節目單上,寫明總指揮由烏姆樂烏夫擔任,並說明由貝多芬親自擔任總指導。
6點鍾,當幕布徐徐拉開之時,貝多芬和他的總指揮烏姆樂烏夫一前一後地走向舞台。這時聽眾席上立刻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貝多芬與烏姆樂烏夫兩個人都身穿黑色燕尾服,潔白耀眼的襯衣,兩個人的手上各拿著一根亮閃閃的指揮棒。他們微笑著向全場深鞠一躬,然後同時轉身站到兩個並列放置的指揮台上。
音樂聲響起來了。這是雄壯嘹亮的序曲《向大廈獻禮》。在接下來的演出中,《第九交響曲》、《D大調莊嚴彌撒曲》以其雄渾的氣勢,優美的旋律,使在場的每一個聽眾陶醉。
尤其是《第九交響曲》的演奏,使每一個聽到的人,都感動得不能自已!當全曲告終的時候,全場鴉雀無聲。接著,就轟然響起一陣陣拍手聲,歡送貝多芬出場。
對於表演表示成功祝賀的掌聲,一共有5次之多。熱情的聽眾以這種形式歡呼。
由於超過了規定的3次為限,到第五次拍手的時候就被警察製止。
那是多麼動人的一幕啊!
雖然博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但可憐的貝多芬卻仍舊沮喪地坐在管弦樂席位上,綹綹白發垂在額頭,凝望著樂譜。
瘋狂的聽眾鬧得驚天動地,但對貝多芬來說,隻能以沉默對待。
這時,一個女高音演員覺察到這一點,就讓貝多芬麵向舞台看,好讓他親眼看到聽眾在揮舞著帽子和手帕向他喝彩的盛況。
貝多芬回過頭來,麵對著聽眾時,才發現了這熱烈的場麵,他一時慌了手腳。過了一陣子,他才笨拙地躬身謝幕。
歡樂與陶醉總是短暫的。這樣一個盛大的音樂演奏會,門票的收入,卻隻有2000古爾甸,扣除各種費用隻剩下420古爾甸。
貝多芬一聽到劇場老板的彙報,頓覺手腳冰涼,心灰意冷,一回到家裏,立刻就撲通一聲倒在床上。
貝多芬一句話也沒說,辛德萊和女傭們一起把他安頓好。
第二天一清早,辛德萊來到房間時,貝多芬依然穿著昨晚音樂會的演出服,還沒有醒來。或許太累了,貝多芬仍像是在做夢。
維也納會議之後,各國君主重新瓜分了歐洲。人民以非常慘重的犧牲換來了民族戰爭的勝利,而現在又再次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歐洲的曆史又進入了一個較為反動的時期,封建主義開始全麵複辟。
在維也納,秘密警察製度再次得到恢複,任何人都得受到監視。出版、印刷、通訊更是關隘重重。整個社會都籠罩著沉悶、窒息的氣氛。統治階級為了掩飾他們白色恐怖的氛圍,鼓勵享樂主義和粉飾太平的藝術。
據當時的資料記載:政府大力提倡的是“適合時代口味的,能轉移人們對政治君主製度關心的程度”。
一向以追尋民主、自由為理想的貝多芬敏銳地感受到這一切。這黑暗的社會現實,從反麵促使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理想。
貝多芬強烈的個性促使他不能表示沉默,他無法按捺住自己的不滿,覺得一定要把話說出來。在參加沙龍聚會之時,他毫無顧忌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他不僅把維也納當局和奧地利政府罵得狗血噴頭,還曾經指著皇帝的畫像說:像這個可惡的家夥,應當把他吊死在樹上。為此,他甚至遭到了維也納當局的起訴。
在這些日子裏,維也納到處都充斥著靡靡之音。貝多芬的音樂開始遭到了冷遇,這使得貝多芬感到又氣憤、又痛苦。
在裏斯特心目中,貝多芬是一代音樂之神,是樂聖。他對大師那簡陋不堪的住所感到失望。他沒想到:寬大的房間裏,沒有什麼家具。全部家具中就數那個與整體不協調的鋼琴最打人眼。一位音樂界的巨人,就這樣艱難地生活著,命運對他實在不公平。
於是,裏斯特吞吞吐吐地說出了自己的失望與疑惑。
貝多芬默默地望著這位小客人,臉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
貝多芬的確很高興,看到如此出色的音樂少年。他答應去出席裏斯特的音樂會。
裏斯特的音樂會如期而至。貝多芬的風采讓人傾倒。
音樂會上,裏斯特彈奏了貝多芬的作品《C小調鋼琴奏鳴曲》。這首樂曲非常深刻地由一個獨特的主題展示出激動人心的反抗和鬥爭的風暴。小裏斯特十分出色地演繹了這一作品的內涵。
不用多想,演奏音樂會獲得了成功。裏斯特後來成為歐洲的“鋼琴之王”。
孤獨的歲月
1925年10月,貝多芬搬進了西班牙修道士在市郊建造的一處公寓,這是他生前最後的一處寓所。這裏成了他靈感的來源,他在這裏先後創作了《F大調弦樂四重奏》和《降B大調弦樂四重奏》。並應倫敦交響樂團的邀請,籌劃創作《第十交響曲》。
侄兒卡爾中途放棄了學習音樂,於是,貝多芬把他送進了工業學校。叔侄二人身隔兩地,貝多芬不斷回到維也納來看卡爾。不在維也納時,他常給卡爾寫信。他總共寫了28封信。
一天,辛德萊告訴貝多芬,他的侄兒卡爾自殺了。於是,貝多芬飛奔到現場,把卡爾抱上車子,送進了維也納市立醫院。
貝多芬一方麵擔心卡爾的傷勢,同時,也害怕這個不名譽的事件向外界傳開。如果全維也納的人都知道,樂壇大師貝多芬的侄子自殺,這實在是一件讓人無法忍受的事情。名譽是貝多芬的臉呀!
可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這一轟動社會的事件,不出兩天,已傳遍了維也納的大街小巷。
到底是什麼事情,會令卡爾動了自殺的念頭呢?
原來,卡爾正麵臨著一次至關重要的考試,因為整天吃喝玩樂,他知道,自己很難過這個關,再加上債務纏身,擔心伯父訓斥,又不敢向伯父開口要錢,便動了輕生的念頭。他變賣掉自己的一部分東西,為自己買了一把小手槍和一發子彈,然後來到樹林中,扣動了扳機。
經過一陣緊張的搶救,卡爾終於脫離了危險。當他睜開雙眼看到伯父時,驚異地發現,一夜之間,他仿佛一下子衰老了,精神也差勁多了。
見到卡爾醒來,貝多芬緊緊地抓住他的手,望著虛弱的卡爾,貝多芬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弟弟躺在床上。弟弟去世前的那一幕又浮上了他的心頭。一時間,悲傷、思念、慚愧一起湧上心頭,貝多芬想:
如果弟弟在天上看到了這一切,他會多麼失望啊,我真對不起他。
幾天以後,卡爾徹底脫離了危險,貝多芬終於鬆了口氣。
又過了一些日子,在貝多芬的精心照料下,小卡爾的傷基本上好了。
卡爾的問題解決了。然而貝多芬卻因這件事而遭受了致命的打擊。從這以後,他的一切行動一直顯得笨拙而吃力,性格也變得消沉、和順與弱不禁風了。
鬧出了這件不幸的事情之後,他突然想清靜清靜。同時,也為了使卡爾頭部的創傷徹底痊愈,更多地感受家庭的生活氣息和溫暖,貝多芬帶著卡爾去了約翰的莊園——格奈克森多夫。
他和卡爾兩個坐上一部馬車,離開了維也納。
貝多芬那衰弱的身體靠在背後的椅墊上,苦口婆心地規勸卡爾。
卡爾根本無法理解他的伯父為了他,承受了多少重負。
格奈克森多夫是個風景十分美麗的村子。它距維也納約有100公裏。這座莊園後麵有微微傾斜的小山坡,從前麵可以眺望到多瑙河。這一切使得貝多芬感受到故鄉波恩的氣息。
在這裏,所呼吸到的是遠離城市的清新空氣,所看到的是層巒起伏的山峰。自然的景物,足以使貝多芬怡情養性。
在美麗的鄉村格奈克森多夫,貝多芬度過了最後的快樂時光。值得欣慰的是,在經曆了那次自殺事件後,卡爾變得規矩多了,而卡爾的母親也不再來擾亂他們的生活。卡爾和貝多芬住在約翰家,除了幫叔叔約翰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之外,其餘一些時間大都陪伴在伯父身邊。這使得貝多芬的心裏感到從未有過的寧靜,也使得他能抓緊一切時間來埋頭於自己的創作。
可是,命運卻總是跟貝多芬作對。他住在約翰這裏開始時還挺順心,可不久就逐漸走向了反麵。他的弟弟和弟媳,對他卻比較刻薄。
坦率地說,貝多芬是一個討人嫌的客人,而他弟弟約翰又沒有耐性,不能理解哥哥那變化無常的心情是一個過於敏感藝術家情感的爆發。
很快地,這位性格怪異的音樂大師就幹涉起了約翰的家庭事務來。他有時抱怨菜飯不合胃口,有時又埋怨床鋪讓他難以入眠。而約翰則以財大氣粗,像對待窮光蛋一樣對待這位難伺候的兄長。
兄弟倆無謂的爭吵日漸頻繁,這使得貝多芬的情緒不斷變化。情緒的不穩定,導致了他的舊病複發,腸炎、腹瀉、腹部腫脹一齊找上門來。
在1826年12月的一個潮濕而寒冷的早晨,貝多芬與卡爾坐上了狠心的約翰為他們雇的破車,急匆匆地踏上了歸途。刺骨的嚴寒向貝多芬襲來,使他咳嗽不止,疼痛難忍。病痛毫不吝惜地折磨著這個無可依靠的人。
天氣越來越冷,簡直把人凍得難以忍受。貝多芬躺在床上想好好睡上一覺,但一直睡不著。
他的兩隻腳腫了起來,而且腫得非常厲害。
貝多芬撐起半個身子來,撫摸著那腫起來的腳,心頭不由得又浮起一種無法形容的愁緒。
從那天起,貝多芬就一直輾轉,在病榻上呻吟。
當1827年來臨的時候,貝多芬已經在病榻上躺了將近1個月了。
為了不使貝多芬寂寞和悲傷,朋友們盡量在他身邊,給他安慰。可這些慰藉並沒有使他的病情發生好轉。
現在,除了全身浮腫以外,又患上了黃疸病。他的腹部開始大量積水,腸絞痛和可怕的腹瀉又使得他瘦弱不堪,貝多芬被疾病折磨得在那裏發抖。
為了緩解貝多芬的痛苦,醫生先後為他進行了3次穿刺。第三次穿刺之後,貝多芬的病情忽然明顯好轉了。
就在此時,卡爾離開他的伯父,去遠方參了軍,這無疑又給了貝多芬以沉重的打擊。
病情又加重了,貝多芬動過一次手術,去掉肚子裏的積水,結果,並沒有獲得多大的療效,接連又動了第二次、第三次手術,身體仍然一天天地壞下去。
1827年2月27日,貝多芬動了第四次手術。這時,他已經完全意識到自己的病已毫無希望。辛德萊試圖用春天即將來臨的消息安慰他,但沒有用。
堅強的貝多芬,又頑強地與病魔鬥爭將近1個月,沒有哀怨,沒有絕望。
貝多芬的病勢,一天天地挨近了死亡的邊緣。
他在辛德萊的建議下,立了一份遺囑,把他的所有遺產都留給了侄兒卡爾。貝多芬伸出顫抖的手,很費力地在遺囑上簽了字。
1827年3月26日下午5時40分,貝多芬與世長辭了,享年57歲。
隆重的葬禮
1827年3月29日下午,維也納人懷著悲痛的心情為貝多芬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這天春光明媚,溫暖適度。20000多名沉浸在悲痛之中的維也納市民主動走上街頭,前來向死者致以最後的敬意。
下午3點鍾,貝多芬的靈柩蓋上了棺蓋被抬放到了庭院裏。辛德萊將訂購的棺衣罩在靈柩上,然後將用漂亮的花環裝飾起來的十字架以及《聖經》安放在上麵。
抬靈柩的人,是在歌劇場服務的8位有名的音樂家。扶著靈柩的,是貝多芬的學生和那些晚輩音樂家,一共有36個人。舒伯特也是這36個中的一個。
靈柩前後有兩個樂隊,不斷地奏著哀樂,16個歌手,以男聲四部合聲合唱著貝多芬所作的《莊嚴彌撒曲》。
此時,維也納近衛軍在街頭維持秩序,學校放了假,所有商店也都自動停了業,表達對死者最深切的哀悼和敬意。跟在靈柩後麵的人群好像沒有一個盡頭似的。
當拖著靈柩的馬車繞著經過利希羅威斯基王宮後向著教堂進發之時,鋼管樂隊突然奏起了《葬禮進行曲》,這是根據貝多芬的《降AO大調鋼琴奏鳴曲》改編的。這莊嚴、肅穆的樂曲聲,合著那萬人送殯、全城同悲的場麵,構成了自拿破侖占領維也納以來最令人驚歎、最為壯觀的一幕。
在教堂裏舉行過儀式之後,送葬隊伍在教堂鍾聲齊鳴中抵達了墓地。
墓地左麵是個小山坡,右麵是一條名叫麗林的小河。棺木落地之後,人們開始在墓地誦讀祭文或挽詩。這些挽祭的詩詞,使在場的人都受了極大的感動,全場隻聽到一片嗚咽的哭泣聲。
在寂寞莊嚴的氣氛中,完成了為樂壇之王所舉行的隆重葬禮。
從此,維也納的音樂舞台上,人們再也看不到那位活力四射的演奏家和指揮者。
貝多芬走了,人類音樂史上的一盞明燈熄滅了。
貝多芬不但為音樂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也發掘了人類心靈中深邃的一麵。他的精神之歌永遠回響在天際,激勵著熱愛生命的靈魂。
貝多芬的一生經曆了太多的坎坷和不幸,然而他卻憑著堅強的意誌,不斷地奮鬥。他的精神永遠激勵著人們,他創作的樂曲回響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永遠激蕩在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