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一天天平靜地度過,那場音樂會掀起的狂熱不久也被人們所淡忘了。作為世界音樂之都的維也納,每天都有音樂會在此舉行,作為那場音樂會的非主要演員,貝多芬此時的名氣還不算什麼。這一點,貝多芬本人心中有數,自己的未來還要靠不懈地去追求。因此,他決心繼續鑽研,虛心地向海頓老師學習。
可是,作為一個樂壇巨星的海頓,除了教學作曲之外,還要舉行演奏會,時常忙得分不開身。因此,很難抽出時間給他做個別指導,也沒有辦法滿足貝多芬的求知欲。
貝多芬曾對老師表示過不滿,說總是用陳舊的東西和教條的方法來教他,海頓聽後,蒼老的臉上浮現一抹寂寞的微笑,他告訴貝多芬,他是一個60多歲的老人了,讓貝多芬盡管順著自己所認定的道路勇往直前。
事實也確實是這樣。貝多芬的才氣勝過海頓。盡管他一直被埋沒在波恩,可是,他的音樂才能,即使到了人才濟濟的維也納,也絕不會落在別人後麵。
即使這樣,貝多芬也並沒有因此而疏遠這位老人。相反,為了不使海頓有想法,貝多芬瞞著他,又開始向約翰·辛克先生學習對位法理論。但是,等到把想學的東西統統學會了之後,他對辛克又有了不滿的感覺。
個性倔強,而且又充滿了求知欲的貝多芬,可以說絕對不是一個老實的好學生。
辛克機警地發現了這個苗頭之後,就給他引見了阿布雷茲先生。
於是,貝多芬又去跟一個新老師學習了。
阿布雷茲老先生,是教過貝多芬的幾個老師中要求最嚴格的一位。
他從最初的單對位法開始,一直到三重對位法,不停地灌輸給貝多芬。
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貝多芬那獨具一格的天分,使得他對於那拘泥於陳舊形式的研究感到不耐煩。他很想去開拓一個新的形式,一個新的境界。
貝多芬跟隨一個又一個老師作曲,幾乎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學習是緊張的,就連父親約翰的去世他也沒能夠回到故鄉去,他隻能站在那間租金為14弗海林的小閣樓上,手劃著十字,默默地為自己那可憐的父親能夠升入天堂而禱告。
父親去世之後,家庭撫養費繼續發放,侯爵顧念貝多芬正在求學,所以就采取了這個富於人情味的特別措施。
可是,好景不長,由於法國大革命的緣故,1794年,法軍入侵波恩,侯爵戰敗棄城而逃。因此,這使得貝多芬的留學費用以及家族生活補助費,都沒有了著落。
在這種情勢之下,他隻好自己來想主意了。
幸運的是,貝多芬的鋼琴演奏受到了貴族社會和社交界的歡迎,這使得他有了一筆較為穩定的收入。
過了一些日子,貝多芬就從郊外的住處,搬到了一幢豪華的住宅裏。這所住宅的主人就是極其富有的卡爾·李希諾夫斯基親王。
親王把貝多芬介紹給出席沙龍聚會的所有客人。
沙龍裏響起了一陣並不怎麼熱烈的掌聲。裝束入時,係著紅色領結的貝多芬微微地向在座的人點了點頭,坐在鋼琴前,他打開了自己感情深沉的心靈畫卷。旋律在貝多芬的手下由甜美而又轉為惆悵抑鬱,隨後又轉為溫柔動人的情調,最後複歸於歡快乃至詼諧的調子。他給每個音樂形象都賦予了某種性格,使它們具有熱烈的感情特征,因而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他那獨特的東西和自我感受。幾乎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有這種感受,這首幻想曲真是彈得棒極了。
沙龍裏的人們都驚奇地傾聽著震動人心弦的音樂。它不再是莫紮特式的溫文爾雅,坐在鋼琴前麵的,簡直就是一團熱情的火。在他那有力的手指下,這架鋼琴像是時而歡呼,時而悲歎,時而咆哮,最終又歸於溫柔。
貝多芬還沉浸在樂曲中,呆呆地坐在凳子上。如潮的掌聲,一陣陣喝彩聲響徹大廳四周。
不過,貝多芬並沒有就此感到滿足。他總想踏上維也納的舞台,好使自己的音樂讓更多的人欣賞。
到維也納後的兩年半,貝多芬終於實現願望,有機會到他所向往已久的白爾格劇場演奏他自己的作品。
當演奏計劃正在進行的時候,有一天,他的摯友潘格拉來訪。他為貝多芬取得的成績而高興,並告訴他將與愛列奧諾萊結婚的消息。
貝多芬聽了心裏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悵惘,他很想說聲恭喜,可是,話還是沒有說出口。
演奏會的日子終於到來了,要踏上白爾格劇場這個舞台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必須有貴族的支持,同時,也必須是一流的音樂家。所以,貝多芬能在舞台上出現,實在可以說是一種殊榮。
這一次的登台演奏是極為成功的。像這樣的鋼琴演奏,聽眾們還是初次聽到。大家好像被卷進了熱情的風暴之中。
各大報刊也都紛紛刊出報道,一致讚揚貝多芬。在這以後,貝多芬又連續演出了兩場。
經過這三次的演奏音樂會,貝多芬在樂壇上的地位,已經穩固了。他的前途從此大放光彩!一個從小地方來的名不見經傳的無依無靠的青年,一躍成為了樂壇的寵兒。
貝多芬在有了名聲和地位以後,便寫了一封信給還在故鄉的弟弟,希望兩個弟弟能來維也納和他共同生活。一個多月後,貝多芬的兩個弟弟就到了維也納。
貝多芬為了接兩個弟弟到維也納來,就從親王家裏搬了出去,在克羅意加塞租房子和弟弟們住在一起。
他讓大弟弟繼續學習作曲和彈奏樂曲。並把二弟弟送進學校讀書,讀取一張藥劑師證書,為將來開藥房做準備。
兄弟三人住在一起,各人為各自的目標而努力。好像這樣愉快的生活是貝多芬向往已久的。
在這一時期,貝多芬的生活很是繁忙。他不停地穿行於各種音樂會。
此外,貝多芬的學生也很多,因為大家都爭相向他請教。另外,他也得時常舉行音樂會發布新曲。
到了第二年,貝多芬應邀到布拉格去演奏。不論在貴族的沙龍裏也好,出席演奏會的時候也好,貝多芬總是受到聽眾熱烈的歡迎。所以“維也納的貝多芬”的名聲,就很快地傳播開來。但是,在貴族專門為他召開的舞會上,在宴請他的酒席上,在甜軟溫情的恭維聲裏,在鮮花和掌聲的包圍之中,他始終提醒著自己:這不是你所渴望得到的生活,你所需要的是不斷地走,從黑夜走向黎明,通過努力去獲得勝利。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他開始對自己的創作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
在一個春天的早晨,勃倫斯比克伯爵來訪,他請貝多芬給他的女兒黛莉冉做鋼琴教師。於是,貝多芬約小姐明天來,彈琴後再做決定。
第二天下午,黛莉冉如約而至。
貝多芬一看到黛莉冉就驚呆了。這位小姐不僅氣派華貴,而且儀態大方,優雅可人。他見過不少漂亮的貴族小姐,卻沒有人比黛莉冉更有魅力的。
聽了黛莉冉彈的曲子後,貝多芬決定收她為學生。
從此,黛莉冉沒有一天中斷過練琴。貝多芬也教得十分投入,有時竟忘了時間,從12點鍾開始一直教到4、5點鍾的時候才休息。
每當這時,黛莉冉總是十分過意不去。
時間的確耽誤了許多。但是,跟黛莉冉在一起,貝多芬覺得很開心,他就是從這快樂中,擷取創作的靈感。因此,這一段時期內,作曲就進展得非常順暢。
愛會怎樣地滋養他的藝術,這是貝多芬認識愛列奧諾萊,又從他和愛列奧諾萊小姐間的友誼中,充分體驗過的。
美麗而聰明的女性,不但會激勵貝多芬的創作,而且還會給他以安慰。不過,他也清楚地知道,自己身材矮胖,體格結實。而他的脖子又短,肩膀又寬,腦袋極大,從外貌上,實在與這樣的女性不相配。他把自己心中的這種愛意淨化、升華,表現到他的作品之中。
不久以後,貝多芬就作成了一篇獻給心中的愛的樂曲。
黛莉冉彈奏起這首樂曲,眼裏閃爍著感謝愛意的光芒。
這是純潔之愛的傾訴。
這樂曲中流淌著愛的歡悅和愛的悲愴,等到彈完以後,樂曲中那種悲傷的餘韻讓他回味無窮。
在這些美好的日子裏,隻要有黛莉冉陪伴在身旁,貝多芬便會覺得四周格外明亮,心境格外平靜。
與此同時,在貝多芬的精心指導下,黛莉冉的鋼琴演奏水平也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裏,貝多芬這位一向以嚴厲而聞名的老師,在黛莉冉麵前變為溫情脈脈的戀人。他與這位可愛迷人的姑娘一起度過了許多令雙方都難以忘懷的美好時光。這位可愛的伯爵小姐的那雙深藍色的眼睛流露出了無限的智慧,她幫助貝多芬克服了不少日益加重的困難和憂慮。
在這一時期,貝多芬的創作可以說是碩果累累。作品第9、10、11、12、I3、14、20和21號陸續問世,其中的《第8鋼琴奏鳴曲》(《悲愴奏鳴曲》)和《第一交響曲》是他早期的名作。
一天晚上,貝多芬出來散步。他沿著廣場兩側步入了一條小巷。這時候,一彎新月升上了天空。忽然,一陣清風掠過,一陣陣時斷時續的鋼琴聲吹進了他的耳中。貝多芬側耳細聽,彈的正是他的作品。尋著這琴聲,他終於來到了一座小木屋門前。他剛要舉手敲門,琴聲卻突然停了下來,接著傳來了一位少女的聲音。她想親自聽貝多芬彈琴,可買不起音樂會的票。
聽到這裏。貝多芬輕輕地推開門,走進屋裏。
借著微弱的燭光,貝多芬看見一個男子坐在小凳上縫皮鞋。在窗子旁的鋼琴麵前,坐著一個十六七歲的少女,長著一雙非常漂亮的眼睛,但眼睛卻是盲的。
那縫鞋的男子看見走進來一個陌生人,連忙站起身來問找誰。
貝多芬說,他想為少女彈一首曲子。
少女連忙摸索著站起身來讓座。貝多芬坐在琴凳上彈起剛才姑娘彈的那首曲子來。一曲終了,少女激動地說她從來沒有聽過這麼美的曲子,她覺得隻有貝多芬才能演奏出這樣的意境。少女停頓了一下,像在思索著什麼。
一陣風吹滅了蠟燭,月光照進了窗子,屋裏的一切都披上了一層清幽的銀紗,貝多芬望了望站在自己身旁的這兄妹兩人,借著皎潔的月光,彈奏了起來。
兄妹倆就在如水的月光下靜靜地傾聽,他們好像麵對著大海,看著一輪明月緩緩地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麵上,霎那間撒滿了銀光。那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輕紗似的微雲,來到了他的頭頂。
而貝多芬卻沒有注意到這對兄妹那如癡如醉的神態,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燈未滅夢難成。貝多芬彈完了最後一個音符之後,顧不上同正沉醉在樂曲的嫋嫋餘音中的那對兄妹話別,就急匆匆地跑回了自己的住所。因為他要趕快把自己剛才即興演奏的這首樂譜記錄下來,並把它題為:獻給黛莉冉小姐。這首曲子,被後人稱為《月光奏鳴曲》。
太陽還未升起,天剛蒙蒙亮。露白的天空,還有幾顆星星不知疲倦地眨著眼睛。寫完最後一個音符,貝多芬推開窗子,一股涼爽的風吹來,讓他心清氣爽。
音樂的力量
貝多芬舉辦了他的第一次獨奏音樂會。這次的獨奏音樂會是在奧地利國立宮廷劇場舉行的。這足以證實了貝多芬的雄厚實力。
就在這場獨奏音樂會的前幾天,貝多芬發表了他的新作品《大交響曲》。
交響曲,往往是代表一個作家實力的表現。早已名噪樂都的貝多芬,到30歲才開始發表他的交響曲,所以獲得了各方麵的熱切關注。
這天,維也納街上,貴族們的馬車紛紛奔向宮廷裏的豪華劇場。同以往一樣,這次演出獲得了成功。
可是,這一段快樂的時期並不長久。
兩年之後,他所摯愛的黛莉冉小姐,遵從父母之命,和一個不到20歲的加路倫彼爾伯爵結婚了。
但是,愛是不能忘記的。貝多芬對於黛莉冉的愛,正如那天上皎潔的月光,正如那清新流暢的《月光奏鳴曲》,永遠不會消逝。
幸福往往不會單獨地來臨,猶如不幸的事總要帶著一個夥伴一起光顧。
這也許是命運的不幸,故意在考驗貝多芬的勇氣和力量,就在這時候,貝多芬的聽覺開始發生障礙。不論白天或夜晚,耳朵裏總是嗡嗡響個不停。
貝多芬發狂一般衝到醫院,醫生說可能得了感冒,每天滴四次杏仁油,兩個星期,耳鳴就會消失。
然而病情並不像人們所預料的那樣,過了一段時期,嗡嗡聲重又出現了。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耳鳴出現的頻率也越來越高了。有時候,貝多芬獨自坐在靜靜的房間裏,耳中便充滿了沙沙聲,就像刮風時樹葉發出的聲音一樣,而每當出現這種耳鳴時,其他的聲音便聽不見了。
時好時壞的聽覺,近乎殘酷地折磨著貝多芬。這也使得他的情緒變得反複無常起來。
接著,貝多芬又看了兩個醫師,醫師們各有各的說法。
後來,貝多芬又請了一個叫做亨利的名醫診治,卻仍然沒有效果。
對一個音樂家來說,耳朵患了聽不到的疾病,當然是一件難受的事情。
他雖然沉浸在不安與恐懼中,但還是抱著一種期望的心理,一聽說加爾巴尼發明的電氣治療法效果很好,他便趕忙去找醫生。
可是,這種治療法對他的耳病並沒有什麼好的療效。
在這個時候,他的弟弟喀斯巴·卡爾做了出賣他的荒唐事,這更使貝多芬痛苦極了。
他把他哥哥已經答應給蘇黎世出版商的三支奏鳴曲,偷偷地賣給了萊比錫的出版商,目的是拿走這筆稿費。
憤怒到極點的貝多芬,舉起了拳頭,幸而被學生給勸住了。
當然,貝多芬還是依照原來的計劃,將樂譜交給了蘇黎世的出版商。
還有一個弟弟約翰,也常使大哥遭遇困境。
約翰的藥店生意很不錯,生活相當舒適。他把錢借給哥哥後,又不停地逼他還債,很無情。
這一連串的打擊,使貝多芬懊惱不已。
貝多芬耳朵出了毛病之後,不願意讓別人知道。如果這個消息傳出去,那對他將來的事業將會是不利的。他整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裏,把自己埋在深深的孤獨和痛苦之中。
不久,弗蘭克醫生又一次接待了貝多芬。這一回,他聽完了貝多芬的陳述之後,為他再次做一番詳盡的檢查。檢查完之後,他嚴肅地注視著麵前這位才華出眾的病人。
貝多芬望著弗蘭克醫生那嚴肅的神情,一種不祥的預感湧上了他的心頭。弗蘭克取來紙筆,將病情告訴了貝多芬。他完全喪失了聽力,是一種遺傳性中耳炎引起的。
現實的確殘酷極了。這意味著他再也聽不見音樂了。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這簡直比死亡還可怕。貝多芬麵臨著藝術生命的終結。他忍受不了這種迎頭痛擊般的災難,他想到了死。
就在他滿屋子踱來踱去,尋覓思考自殺的方法時,腦海中忽然湧現出一張張熟悉的麵孔:慈祥的母親、嚴厲的父親、內弗先生等等。想到母親臨終前的叮囑,他又放棄了那荒唐的想法。
痛苦的折磨和巨大的不幸已經在叩門了,可是貝多芬一直在努力把不幸拒之門外。雙耳日夜在嗡嗡作響,簡直如同魔鬼在嚎叫,不僅攪得他頭暈腦脹,甚至連五髒六腑也感到疼痛難忍。
為了獨自承受和保守耳聾這個可怕的秘密,他基本上閉門不出,夜以繼日地埋頭創作。日久天長,他看著五線譜上的音符,就能夠本能地想像出明快的聲音。憑借著這種想像力,在孤獨寂寞之中,終日沉浸在一種舒適、安詳和肅穆的氣氛之中,這使他暫時忘記了病痛。
可是,不管創作給貝多芬帶來多少歡樂,他也不可能忘記自己的病症。耳聾已經是不可更改的事實。沒有人能體察出這幾年貝多芬內心深處隱藏著的巨大痛苦,甚至也沒有人能體察出這位音樂巨匠在並不怎麼多的沙龍晚會中所發生的變化。
其實,隻要是細心的人,深入觀察貝多芬的一舉一動還是能注意到他的變化的。在劇院裏排練時,他總要緊挨著樂隊坐著。因為隻有這樣,他才能夠聽清演員的台詞。
令人奇怪的是,貝多芬在和別人談話時,大多數人並未發現他的聽覺有什麼異常,因為人們已習慣了貝多芬的那副漫不經心的樣子。但是如果有人在他身旁高聲喊叫,那多半會使他暴跳如雷。1801年6月,他在給好友魏格勒的信中這樣寫道:“我時常詛咒造物主和我的生命。普魯諾克教我要順從天命。但隻要有可能,我就要向我的命運挑戰,哪怕在這一生之中,我有可能成為上帝最不幸的子民。”
貝多芬正是以扼住命運咽喉的勇氣直麵人生的。在這孤獨的歲月裏,除了埋頭創作之外,貝多芬還閱讀了很多的書籍。特別是古希臘傳記作家普魯塔克所寫的那些精彩傳記,更讓他如癡如醉。可是,失去聽覺卻迫使他繼續過基本上與世隔絕的日子,這不能不使他心碎。
1802年的一天,按照維也納人的習慣,貝多芬到鄉村去消夏。這回,他接受了他的新醫生施密特博士的建議,來到海伊利斯塔特靜養。
從維也納到海伊利斯塔特,如果搭乘馬車,隻需1個小時就夠了。海伊利斯塔特麵臨著多瑙河,地方很幽靜,是一個青山環繞的鄉村。到處是寬廣的葡萄園。山裏有很深廣的溪穀,清澈的溪流在山穀裏流動著。在那濃陰蔽日的樹林裏,有一條小路可通往幽靜的村落裏去。
貝多芬喜歡在這條小路上散步。到了後來,這條小路就被大家稱為“貝多芬小路”。
貝多芬就在這村子的葡萄園裏,租了一幢獨立的二樓。他很滿意這個住處,從房間一側的窗子望去,越過五彩繽紛的田野,可以看到多瑙河和喀爾巴阡山的優美景色,這給他那還在滴血的心帶來了些許慰藉。
悠閑平靜的生活,衝淡了兄弟們和失戀帶給他的痛苦,也使他似乎對人和人生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但是,耳聾的痛苦仍舊死死地纏住他不放,時常將他剛剛獲得的愉快心情破壞得蕩然無存。
每當貝多芬看鳥兒在枝頭歡暢地鳴叫之時,盡管他側著耳朵仔細地聽,所聽到的仍然隻是那討厭的耳鳴!
聽不到!什麼也聽不到的貝多芬關上門,雙手抱著腦袋躺在床上。
疾病的折磨和無法解脫的精神痛苦使貝多芬更加鬱鬱寡歡。慢慢地,就連海伊利斯塔特的美麗景色也無法讓他輕鬆起來了。
海伊利斯塔特的夜晚寧靜又安詳。月亮剛從田野後麵山中升起,彎彎地掛在空中。地麵上,閃爍的河麵上,有層銀色的霧在那裏浮動,青蛙們正在談話,草地裏的知了唱出了笛子般悠揚的歌聲。微風拂過枝條,從不遠的地方,傳來了夜鶯婉轉的歌聲。大自然是這樣的美妙,可是此刻坐在窗前的貝多芬,卻絕望到了極點。他沉思了許久許久,終於下定了決心。此時,也好像有一隻漆黑的、可怕的死亡之手,在貝多芬麵前威脅著。
後來,他急速起身,在桌旁坐下,提起筆來,開始寫遺書。
我的弟弟們:
我死了以後,你們兩個要和和氣氣地把我的財產平分,兩個人以後要互相幫助地生活下去。
所有你們過去對不起我的事情,我都原諒你們。我在祈禱,希望你們能夠幸福地生活下去。同時,要好好教育你們的孩子,要他們懂得道德才會使人幸福,而這絕不是金錢所能買到的。再見!
我要和你們分離了,實在傷心!
心裏一直抱著一個希望,那就是我的病總會在某種程度內痊愈,現在,這個希望已經舍棄了我。
這就像秋天的枯葉一樣,所有的希望已經消失了!
唉,上帝!請您給我一個真正的快樂日子吧!隻要一次也好。但是,到什麼時候才能實現?哪一天才能感覺到?
不會有,不會有了!這未免太殘酷了吧!
無須再猶豫了,我已經到了了結我的生命的邊緣。
這篇遺書的每一個字,都是貝多芬的血淚凝成的!
可是,遺書寫好以後,在他心靈深處似有一個聲音響起,讓他慢慢地燃起了生存下去的意誌:
不管聾了耳朵也好,瞎了眼睛也好,隻要藝術不放棄我,就非活下去不可!
貝多芬蓬頭亂發,襯衣大敞,坐在古鋼琴前,一邊彈,一邊大聲唱,然後興奮地在譜表上記上隻有他才能辨認的音符。有時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揮手打著節拍,也不顧窗外行人不解的目光,過一會兒,又走回來繼續幹活。
自海伊利斯塔特插曲以來,貝多芬也認命了,又回到了人們中間。他不再隱瞞自己患有耳疾,甚至還公開表露自己已經聾了。他反正已經是這樣了,人家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吧。由於情緒的轉變,他對於藝術的熱情又高漲起來。
到了第二年——1803年,他又舉行了一次新作發表會,演奏神劇《橄欖山的基督》和第一、第二交響曲、第三鋼琴協奏曲。接著,又參加小提琴演奏會,初次演奏他的《克羅伊爾奏鳴曲》。
這段時期內,貝多芬還搬過幾次家。
他住在奧巴田二白林的時候,也就是5年前——1789年的時候,從派駐在維也納的法國大使那裏,貝多芬聽到了有關拿破侖的英雄事跡,並決心要寫一支交響曲給他。
經過5年的努力,終於在1804年春天完成了。
在追求自由、平等和博愛的渴望中,貝多芬一直把拿破侖看成是可以肩負起建立偉大共和國使命的理想英雄的化身。為了歌頌這位在他心目中的英雄,他決定要把這首交響曲題為:獻給拿破侖。但當他知道拿破侖做了皇帝後非常憤怒,便把交響曲改為《英雄交響曲》。
他覺得被人家背叛了,深感不幸和失望。難道人真的不能升華?剛剛達到頂峰,又要往下走歪門邪道?貝多芬在羅白考維脫侯爵那兒找到了依托,貝多芬被請到了侯爵公館去。侯爵買下了《英雄交響曲》,並為他舉行了隆重的演奏會。並邀請了貴族和音樂界的名流來參加,另外,還特別邀請普魯士皇太子來欣賞貝多芬的演奏。
這一次的演奏會,讓侯爵非常高興,而那不愛好音樂的皇太子,更是聽得如醉如癡,接連要貝多芬演奏了3次之多。
為什麼會取得如此成功?為什麼會感動如此多的人呢?
《英雄交響曲》中這一英雄形象,是貝多芬本人,也是那個時代德國文化哲學界的精英們的寫照。這首交響曲為法國開辟了一條新的“馬背上的世界精神之路”。
1805年,貝多芬主要的工作是創作歌劇《萊奧諾爾》。幾個月來,他一直處於緊張狀態,內容雖是從一個平庸的舞劇劇本中抽出來的,卻讓作曲家心馳神往,因為它激發了一些他喜愛的情節:永恒的愛情,反抗暴政的鬥爭,萊奧諾爾的丈夫是政治犯,被關在監獄裏,於是萊奧諾爾裝扮成男人,潛入監獄會見丈夫。最後獲釋,萬惡的暴君垮台。
不過歌劇這種形式貝多芬並不熟悉,而且這種體裁的習慣更不容易繞過。必須不斷修改,推倒重來,以適應演出需要。當貝多芬在詛咒全世界的時候。一些讓人驚慌的消息傳到了維也納。奧地利人與俄羅斯人結盟,企圖奪回被法軍占領的巴伐利亞。可是拿破侖這個可怕的軍事天才朝冒失的馬克將軍猛撲過來,在烏爾姆大敗奧軍,並且再次朝維也納進軍!無憂無慮的維也納,輕佻淺薄的維也納竟然準備再次經曆它曆史上最艱難的時刻。
皇帝、皇後、絕大部分貴族和政府官員都逃跑了。群龍無首,民眾中間開始感染了恐怖的氣氛。1805年11月14日,維也納再度淪為法軍占領的城市。
過了1星期,劇院不顧一切,貼出海報,宣布上演路德維希·貝多芬先生的歌劇《萊奧諾爾》。
這就是貝多芬獻給愛列奧諾萊·白朗寧一家,後來的潘格拉夫人的歌劇。這也是貝多芬開始認識女性美和女性愛的永恒回憶。
貝多芬大概也不得不承認這部作品不行。《萊奧諾爾》演出失敗了。他這是頭一次真正受挫,一時覺得心灰意冷。精神上更有說不盡的寂寞。
貝多芬隻有很少幾個朋友還留在維也納。在他們中間,理解他這苦惱的心境,而在旁邊關心他的人,隻有李赫諾夫斯基親王夫婦。
貝多芬采納了親王的意見,重新寫劇本。
1806年3月20日,《萊奧諾爾》這部歌劇以嶄新的麵貌在吊代維安劇院重新上演。貝多芬先生新寫了一支序曲,對其餘部分作了大量的修改。這一次,他大獲全勝,批評界對他讚不絕口。
然而,在經濟上《萊奧諾爾》卻是個無底洞,因為公眾不太喜歡新東西,不願觀看這部作品。劇院經理是個叫布勞恩男爵的人,他不該過於明白地讓貝多芬感覺到這點,而貝多芬早就懷疑此人對他動了手腳。從此以後,貝多芬發誓不再寫歌劇。
1806年的春天姍姍來遲。5月份,貝多芬接受了弗朗茨·布倫什維克伯爵的邀請,來到了位於匈牙利的瑪湯伐薩莊園小住。弗朗茨是和貝多芬交往多年的好朋友,也是貝多芬曾經愛戀過的朱麗葉塔·桂查爾迪的表弟。他的兩位姐姐特蕾澤和約瑟芬在七八年前曾在維也納向貝多芬學過鋼琴。如今,約瑟芬則與比她大30歲的戴姆伯爵結了婚。由於伯爵前年已經去世,所以,約瑟芬此刻也孀居在莊園裏。
貝多芬時常出來散步。他漫步在這讓人心曠神怡的空間裏,心情格外舒暢,雖然他聽不見小鳥的歌唱,但他卻能感受到它們的歡悅。他信步朝前走著,從小路步入森林,又從湖邊走到山丘。
一天、兩天、三天……日子就這樣平平靜靜地過去了,誰也弄不清楚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貝多芬與約瑟芬之間的關係發生了變化。很快地,他們彼此都覺得離不開對方了。
這一天,他們在寬厚、靜謐的大自然的懷抱中呆了很久。他們柔情蜜語,訂下了終身。
幾天以後,弗朗茨·布倫什維克伯爵在瑪湯伐薩莊園的城堡中主持了貝多芬和約瑟芬的訂婚儀式。
匈牙利平原迷人的風光,瑪湯伐薩莊園寧靜而幸福的生活,約瑟芬真誠的愛情,使得貝多芬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性格憂鬱而又內向的貝多芬變得開朗健談起來,他除了每天都要和約瑟芬一起彈琴、散步外,餘下的時間都投入了創作。
不久,貝多芬告別了難忘的瑪湯伐薩莊園,來到了李赫諾夫斯基親王的城堡中。他一向認為親王是個忠厚之人,是他的朋友,誰知當著幾個外國人——那幾個敵人的麵,親王竟把他當做仆人一樣呼來喚去。
貝多芬氣得把衣服用品都扔下了,跳上碰到的第一輛驛車就走了。回維也納後,他寫了一封書信,永遠與親王決裂。
這次旅行,貝多芬可不是一無所獲,而是收獲頗豐。他創作了《熱情奏鳴曲》和好幾部四重奏。
轉眼間,貝多芬的兩個弟弟約翰和卡爾也都長大成人啦!
大弟弟卡爾與一個名叫約翰娜·瑞斯的女子結了婚。據說這女人作風輕佻。作為奧地利國民銀行的出納,卡爾不僅可以自食其力,而且在哥哥與出版商談合同時還可以給他幫忙。夫妻倆生了一個兒子,名叫卡爾,他的出生,使他們的日子過得更加美滿快樂了。貝多芬也是如此。他既然未能組建家庭,就把自己的滿腔熱情傾注於弟弟的家庭。
貝多芬十分喜愛他的這個小侄子,經常和他在一起嬉戲。此時,他大概不可能預見到,正是這個看上去很可愛的孩子,將給他的晚年帶來無窮無盡的煩惱。
至於另一個弟弟約翰,則事業上大獲成功,他盤下了一間藥房,於是走起路來大搖大擺,一副顯貴模樣,這就不免引起兄長的反感。
1808年的夏天,貝多芬又來到了海伊利斯塔特避暑,他打算利用整個夏季,將那部早在四五年前就已經動筆了的《C小調交響曲》寫完。另外,他還想譜寫一部描繪大自然風光的交響曲,他為這部正在構思中的樂曲起名為《田園》。這部曲子氣氛平靜、純樸,與前麵那部截然不同。
回到維也納之後,就在貝多芬創作這部田園風光曲期間,戰火再度燃燒起來,並且更為猛烈。
炮彈從未在距維也納城門如此近的地方炸響。貝多芬看著炮彈從城牆上方呼嘯而起。有一顆炮彈差點揭去了他的屋頂。於是他匆匆收拾好已經完成的樂譜,還有正在修改的《第五鋼琴協奏曲》草稿,暫時搬到弟弟卡爾家躲一躲。在那兒的地下室裏,他縮作一團,腦袋埋在兩床墊子之間,以便減輕聲浪的襲擊。盡管他聽力不好,那炮彈的喧囂還是讓他十分難受。
奧地利人隻守了一天就投降了。很快簽訂了停戰協定。貝多芬從地下室走出來,再次見到占領軍的隊伍打著鼓,吹著號,在仍冒煙的廢墟上穿行。這次攻城給維也納造成了巨大的創傷。房屋開了洞,塌了牆,街上橫著屍體。食品匱乏,物價昂貴,銀錢變水。盡管如此,他仍然沒有停止創作,這時整日陪伴著他的,是約瑟芬那幀精致的小像。
貝多芬將他熾熱的熱情,對人民苦難的深刻感受和堅信民主、自由終將勝利的思想,統統化作音符,譜寫了一係列以反對拿破侖侵略為題材的音樂作品。
貝多芬的名聲如日中天,他已經成為音樂界的第一號人物。可是,他的生活並不幸福。
貝多芬是清高的人,他不會為了錢而使自己出醜,更不會為了錢而不擇手段,什麼事都幹得出來。因此,他的生活一直沒有優裕過。於是,他常常為了錢傷透了腦筋。
貝多芬這時正值壯年,作曲的靈感源源不斷,但就是沒有時間好好地寫,不免使他煩躁不安起來。
也就在這個時候,嘉賽的拿破侖·吉洛姆(拿破侖的弟弟)派人遞來了一個請帖:
“我們的嘉賽宮廷,想以600杜卡脫(約合300英鎊)的年俸,請你來擔任宮廷樂長。不知道你肯不肯來?至於工作,偶爾在國王麵前指揮幾次樂團就夠了。”
貝多芬收到這份請帖時,也正是他開始考慮自己的前途之時。如果他接受了國王的聘任,他的這種願望就有可能實現。
正在貝多芬舉棋不定時,貪圖虛榮的維也納貴族們突然醒悟到:
如果放走了舉世聞名的貝多芬,就會使維也納的名譽掃地!
因為有了莫紮特和海頓,它才成為一座音樂聖城,而貝多芬正是他們當之無愧的繼承人。不管怎麼樣,非把他留下不可。
於是,在魯道夫大公爵的倡議下,金斯基親王、洛布科維茨親王和大公爵組成了一個財政團體,經過簡短的協商後,拿出一筆“名譽常年津貼”4000古爾登年金,希望貝多芬不要離開維也納。
對貝多芬來說,維也納是他的音樂老家,也是那些了解他,而且一直在支持他的那些人們所住的地方。這筆“名譽常年津貼”,比起嘉賽宮廷的年俸要少得多。可是,接受嘉賽宮廷的年俸,就得離開維也納,這是貝多芬非常不願意的。於是,貝多芬便打消了到嘉賽去的計劃。
冬天來了,在紅豔豔的天空中,旭日像醉漢的麵孔般脹得通紅的從樹後出現了。大地上覆滿了白雪,堅硬的雪塊在維也納人的鞋下麵被踏得簌簌作響。
12月22日,是星期日。這天維也納劇院上演了一場大型音樂會。這場音樂會的主角便是貝多芬,他將要為聽眾們義演自己的一係列新作。其中包括《F大調第六交響曲》、《G大調鋼琴協奏曲》、《C小調第五交響曲》以及《合唱幻想曲》等。
音樂會從下午6點鍾開始,直到10點半才落下帷幕。因為每次的謝幕,都被觀眾如潮般的熱烈掌聲所打斷。
貝多芬不愧為真正的天才。這一晚上,他豐富慷慨地將大批熠熠閃光的珍寶展現在了維也納人的麵前。聆聽了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傑作之後,幾乎所有到場的觀眾都意識到了,他們可能經曆了音樂史上一個非常值得紀念的重要的轉折時刻。
1809年3月,貝多芬從大公爵手中拿到了這份契約。這份契約的確展現了維也納貴族的氣度,奧地利貴族也因此在藝術上為自己立下了一座豐碑。它要比靠武力贏得的一切榮譽更能長留於世,因為他們不向貝多芬索取任何回報,隻希望他生時能夠居住在維也納。這樣,貝多芬便獲得了有保障的自由。
不過,這隻是一個短暫的好夢而已。戰火又帶走了一切。
不過,這不能征服貝多芬,他一麵和生活搏鬥,一麵動手作曲。在這段困苦時期,他寫了《告別奏鳴曲》等幾個樂曲。
這時貝多芬與約瑟芬的關係出現了障礙。
約瑟芬與已故的丈夫戴姆伯爵育有4個子女。約瑟芬的家人一致認為這4個孩子理應受到良好的教育,並且得到優裕的生活保障。這無疑必須需要他們未來的家庭有很強有力的經濟能力,而貝多芬無論從社會地位上還是金錢方麵都顯得力不從心。
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和內心激烈的鬥爭,約瑟芬終於妥協了。母親的責任勝過了熾烈的情感,雖然二者不能畫等號,也不能互相代替,她忍痛割斷了與貝多芬的縷縷情思,於第二年的2月份,同愛沙尼亞的史特克伯男爵結了婚。
貝多芬帶著一顆受傷失望的心退陣了。難道他的渴望永遠也得不到滿足嗎?
就在貝多芬躊躇難過之際,又一位女性走進了他的生活。
“我多少次想要放棄她——蒂萊賽,可我無法把她從我的心中抹去。她讓我快樂,由於她的出現,我覺得生活還有陽光與溫暖。她讓我憂傷,我愛她,可又覺得她離我那麼遙遠。”
上麵這一段文字,是貝多芬寫給他的朋友古賴興秀泰男爵信中的一段。
貝多芬和蒂萊賽相識,從那封信中我們可以知道,經他的朋友古賴興秀泰男爵的介紹,在維也納郊外馬爾發戴家別墅裏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