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1 第一章 任真——一個詞涵蓋養生精華(1 / 3)

第一節 古代中醫和帝王的壽命比較

在通常人的眼光裏,大家都認為“中醫長壽的多”,事實上究竟如何?我通過翻閱大量的古代文獻,做了一個詳細的統計,選取曆史上那些比較有名的中醫,把他們的壽命統計出來。從資料來看,所統計的中醫的平均壽命在唐代最高,因為有兩位一百歲以上的壽星,宋、明、清都在73~75歲之間,唯獨近代一下子下跌到64歲,可能是因為這個時代生活動蕩、國家多難之故,雖然其中有20年在1949年之後,但這一股慣性卻難以急速刹住。從現在情況來看,要不了四五十年,現代中醫的平均壽命肯定可到75歲之上。

再拿這七個曆史時期的壽命予以平均,則為75歲。以古代一般情況來說,年過古稀,應是高壽,毋怪乎一般人心目中有“醫家都是長壽”的概念。但是有幾個因素要考慮進去,其一,曆代中醫師的“生於”、“卒於”搜集不易,很多有名的中醫因無準確的生卒日期而無法列入,故而這一資料不太全麵。其二,這裏統計的都是名醫,一位中醫要成名必須一生長期奮鬥,因此這些分析對象裏,無形中把很多年輕醫生排除在外了,所以這裏的享年,毫無疑問地傾向偏高。第三,我這是一般的統計,並不是嚴格的科學統計方法。

古代社會經濟不發達,而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但活過90歲的無論在什麼時代仍然是少數的,因此可以這樣說:醫生並不比一般人獨享高年,能活到100歲的人數也是和普通人一樣少,何故?因為絕大多數人對“任真”二字的理解並非與我同出一轍!

我見過這樣一副對聯:“自古帝王多短命,從來卑賤出高才。”下聯我沒去研究,因與醫學無關,上聯則與醫學和保健的關係十分密切,所以也曾費了不少時間去探討它。最後得到的結論是:大部分古代的皇帝都是太養尊處優,而缺少勞動鍛煉,加上生活不規律,驕奢淫逸,故而早死。

讓我們打開全部中國曆史,發現皇帝的短命者的確比老百姓為多:

(秦)始皇?嬴政-49歲;(西漢)文帝?劉恒-45歲、景帝?劉啟-47歲、宣帝?劉詢 -42歲、元帝?劉奭-43歲、成帝?劉驁-45歲;(東漢)明帝?劉莊-47歲、章帝?劉炟-31歲、安帝?劉祜-32歲、桓帝?劉誌-35歲、靈帝?劉宏-33歲;(魏)文帝?曹丕-39歲、明帝?曹叡-35歲;(唐)順帝?李誦-45歲、宣帝?李忱-49歲、懿帝?李漼-40歲;(北宋)太祖?趙匡胤-49歲、英宗?趙曙-35歲、神宗?趙頊-37歲;(元)成宗?鐵穆耳-42歲、武宗?海山-30歲、仁宗?八達-35歲;(明)宣宗?朱瞻基-38歲、英宗?朱祁鎮-37歲、憲宗?朱見深-40歲、孝宗?朱佑樘-35歲、武宗?朱厚照-30歲、穆宗?朱載垕-36歲、光宗?朱常洛-39歲;(清)文宗?(鹹豐)奕寧-30歲、穆宗?(光緒)載湉-37歲。

上表還沒有把30歲之下病死的、他殺的、自殺的皇帝羅列在內,否則的話,這些皇帝就更加短命了。

為什麼帝王的生活條件那麼優越,吃的用的都那麼好,衛生條件也比普通人好得多,壽命卻遠遠不及一般普通的老百姓呢?更是不如第一張表格裏的中醫們。其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其一,他們養尊處優,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一切享受當然好,這樣就培養出了一個弱不禁風的嬌客。其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終日不事勞動。一個人的生活本來應該要接近大自然,但他們與大自然隔開了;一個人的生命在於活動,而他們終日驕奢淫逸,舒舒服服,沒有正常的勞作,自然肩不能擔,手不能提,身體氣血虛虧,當然無法享天年了。

那麼帝王隊伍裏有沒有高壽的?有,有兩位,一個是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他活了85歲。他為何能夠長壽?翻開史書閱讀才發現,他雖然貴為天子,但在生活上卻樸素勤儉,史書裏說他是“長齋事佛,自奉甚儉”,意思就是說,他常年吃齋念佛,生活極其簡樸。據說他一個帽子要戴3年,一床被子要蓋2年。他不講究吃穿,衣服可以是穿了好幾年的,吃飯也是蔬菜和豆類,而且每天隻吃一頓飯,太忙的時候,就喝點粥充饑。在這方麵,蕭衍在中國古代所有皇帝中也算是出類拔萃的了。他執政48年,還是“手不釋卷,燭光常至戌夜”。他勤於學習,“凡陰陽、緯候、卜筮、占決、草隸、尺牘、騎射”等,件件精通。之所以他能夠高壽,就是沒有陷入養尊處優、荒淫無度、不事勞動的深淵中。

第二位,也是帝王隊伍裏最高齡的老壽星是清代的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他活了89歲。他也是一位勤勞的奮發圖強者,在他掌權的61年中,親自率兵平定準噶爾部,消滅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木勢力,敢於反擊英國特使馬嘎爾尼。在文化方麵完成了《明史》《續文獻通考》《皇朝文獻通考》,開四庫全書館以編纂《四庫全書》。他曾6次南巡視察江南,即使1796年遜位於嘉慶皇帝而退居第二線當太上皇,仍然還主持要政。所以其實乾隆皇帝的一生,從來沒有享受過一天清閑之福,都是在勞其筋骨、苦其心誌的生活中度過的,所以能享高壽。

以上的兩張表格都是簡單的數字,也許比較枯燥,但是通過這些簡單的數字我們起碼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1. 我命在我不在天:人的壽命固然受到許多外在和內在的條件製約,比如中醫說的先天稟賦的作用是比較大的(西醫多稱之為遺傳因素)。比如一個種子,如果種子長得飽滿,沒有遺傳病,將來必定能夠結出一個大果子,人也好比種子,如果父母身體都很好,沒有遺傳疾病,將來孩子出生以後,身體必然比較強健,也比較長壽。但先天因素隻是長壽的一個小因素,後天的保養更為重要,隻要學會養生保健,人的壽命是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提高的。

2. 養生要講究科學:普通人學習養生保健是需要懂得一些基本知識的,這些養生知識包括中醫傳統養生經驗,也包括中國傳統的儒家、道家、佛家的一些養生經驗。所以,人的保健不是光吃好的,喝好的,吃補品,也不是舒舒服服,貪圖安逸就可以辦到的。

3. 要高度重視中醫養生的經驗:中醫在養生保健上有幾千年的傳統,積累了極其豐富的養生保健知識,可以發揚光大。中醫的養生智慧,在今天的現代化社會裏,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

我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我自己身體力行多年的一套傳統中醫養生保健方法,也結合了很多現代醫學知識。中醫的傳統就是辨證論治,放在養生上麵,那就是辨證養生,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要根據各人自己的身體情況、經濟狀況、有無疾病、環境狀況等等,因人、因時、因地開展養生保健,希望大家都能夠從中獲益。

第二節返璞歸真才是自然健康之道

在過去一般人眼裏,隻要不頭痛腦熱,就是健康。在我的童年時代(八九十年前),那個時候就常常聽到“有病方知無病仙”、“強人最怕病來磨”這兩句民間俗語,這也反映出當時的健康觀和衛生條件。在那個時代,不生病就是好,人們也沒有什麼“亞健康”的觀念。應該說,那個時代的健康觀念還是十分粗糙、低級、不全麵的,還有一些幼稚。隨著時代的進步,衛生知識的普及,人們認識的提高,健康觀也有了相應的進步,開始認為人體各器官、係統發育良好,功能正常,體質壯健,精力充沛,並具有良好勞動效能才是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