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6 第六章 我國中醫對痛風是如何認識的?(1 / 1)

在我國中醫學的書籍中,沒有“痛風”這個病名。痛風在中醫臨床上列入“痹症”範疇。痹症是指因感受濕熱、風寒之邪氣,引起四肢關節、筋骨、肌肉疼痛、麻木、活動不靈,甚至關節紅腫灼熱為主要表現的病證,常常反複發作且逐漸發展,最終可導致關節畸形或功能障礙。因此從中醫的觀點看,各種關節炎,例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骨關節炎,膠原疾病或其他慢性全身性疾病(例如糖尿病、紅斑性狼瘡、硬皮病等)所引起的關節病變都可歸入痹症的範圍。根據中醫的辨證施治觀點,痹症可分為行痹、痛痹、著痹、熱痹、頑痹及髒腑痹症等幾大類。其中熱痹的主證特征是:關節紅、腫、熱、痛,發作時不能活動屈伸,伴有發熱、畏寒、惡風、口渴、煩悶不安等。發作日久可有皮下結節形成,關節強直畸形。這些特點均與痛風相符,因此,痛風可歸入中醫痹症中的熱痹型之內,但如果痛風反複發作遷延多年,則又可視為頑痹。中醫認為熱痹的病因是由於體虛氣血不足,陽虛無以衛外而致風寒濕邪入侵,造成血停為淤,濕凝為痰,痰淤互結,閉阻經絡,滯於肌肉關節,而致關節腫痛紅熱、皮下結節形成。中醫經典著作《金匱要略》一書中所述之“曆節”一症,就是屬痛風範疇。而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一書中所描述的“痛風”,並非這裏所說的痛風。他在書中提及的“痛風”特征,是遊走性關節疼痛、紅腫,可能是屬於西醫中的風濕性關節炎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