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石外觀為突起於皮麵的圓形結節。初次發生的痛風石,表麵皮膚呈黃白色,質度中等,一般沒有明顯之壓痛和波動感,大的如白果、小的如綠豆。隨著病情發展和病史的延長,痛風石可逐漸增大,數目也可由最初的1~2個逐漸增多至十幾個以上,並波及多個關節周圍。筆者曾見到一例痛風石如鵝蛋大小,另一例病人全身共有大小不等的痛風石46個,分布在足趾、足背、踝部、膝關節、雙手指、掌關節、腕關節、肘關節及耳廓等處。時間長久的痛風石,其表麵皮膚可由黃白色轉為褐黃色或褐色,質地亦可變得更硬。
國內報告兩例痛風石最多的病人,一個是四川省的一位男性,61歲,患痛風8年。在他全身共發現痛風石80多個。主要分布在手、足、踝、膝、肘、耳廓、小腿、前臂等處。在胸腹部及臀部也有少數痛風石,大小不等,小的如菜籽,大的像鵝蛋,多為黃白色,少數呈褐黃色,有的已破潰流出白色尿酸結晶。另一個病人也是男性,30歲,由糖元累積病引起痛風。全身有痛風石500個左右,大小不等。最大的一個痛風石位於臀部,約為17厘米×12厘米×6厘米。如此巨大的痛風石在臨床上極為少見。
痛風石的數目及大小是反映痛風病情輕重及病程長短的一個直觀指標。痛風石較大、數目較多者,表明病程較長,病情控製不良,反之則表示病程較短,病情相對較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