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1 第七十一章 在什麼情況下尿酸容易在腎髒及尿路中沉積而導致痛風性腎病及結石的發生?(1 / 1)

下列一些因素對尿酸在腎髒內沉積,導致痛風性腎病與腎結石的發生有重要影響:

(1)血液中尿酸的濃度 血尿酸濃度越高,越易在腎髒內沉積而引起痛風性腎病與腎結石。當血尿酸濃度超過9毫克/分升(540微摩爾/升),而且長期不予以糾正時,則40%~50%的病人可發生腎結石。

(2)尿中尿酸的排出量 腎功能維持正常的痛風病人,尿中尿酸排出量均明顯增加。尿中尿酸排出量越多,痛風性腎病與腎結石的發生率也越高。當24小時尿酸排出量超過1克時,約50%的病人發生腎結石。

(3)尿的酸堿度(尿pH)尿酸在酸性溶液內很難溶解。例如在pH5.0的溶液內,每升隻能溶解尿酸60毫克;當pH為6.0時,則尿酸溶解量可增加近4倍,即增至220毫克。因此,尿液的pH如果較低(即偏酸性),尿酸就容易在腎髒及尿路中沉積。試驗證明:當尿pH在5.2以下時,80%左右的尿酸均不易遊離而發生沉積,僅20%左右的尿酸呈遊離狀態隨尿排出;當尿pH升至5.75時,尿酸遊離部分增高到50%;當尿pH升至6.6時,幾乎所有的尿酸都處於遊離狀態而由尿中完全排出。所以尿液的pH對尿酸是否易在腎髒內沉積有著重要的作用。有人對發生痛風性腎結石的與沒有痛風腎結石的兩組痛風病人的尿pH進行係統觀察比較,發現有腎結石者尿pH大多數在5.5以下,無腎結石者尿pH絕大多數在6.0以上。所以痛風病人的尿pH應維持在6.0以上。

(4)尿量 尿中尿酸之溶解與遊離狀態除與尿pH有關外,尿量也是一個重要條件。尿量少則尿酸不易溶解,尿量多則溶解度高,對尿酸排泄十分有利。因此痛風病人每日尿量應在2000毫升左右。

(5)腎髒功能狀態 痛風病人腎髒功能正常時,可以充分發揮排泄尿酸的能力。當腎髒功能受損減退時,腎小球濾過尿酸的能力以及腎小管分泌尿酸的能力均下降,尿酸就容易在腎內沉積而導致尿酸性腎病或腎結石。如果原來已有尿酸性腎病或腎結石而引起腎功能減退,則原有的腎髒病變進一步加重,形成惡性循環。

(6)泌尿係統感染與畸形 痛風病人如果合並泌尿係統感染,例如慢性腎盂腎炎或膀胱炎等,則容易導致尿酸結石的形成。泌尿係統畸形如雙腎盂、雙輸尿管、輸尿管扭曲、腎下垂、馬蹄腎等可由於尿液排泄不暢、尿瀦留或腎盂積水而易致尿酸鹽沉積形成結石或尿酸性腎病。因此積極防治泌尿係感染及糾正畸形與結構異常,對防止尿酸性腎病與腎結石甚為重要。

(7)藥物 有些藥物可抑製尿酸的排泄,而促使尿酸在腎髒內沉積。這些藥物有水楊酸鹽類(如阿司匹林)、泰爾登、雙香豆素、甲氧苯青黴素、雙氫克尿塞、維生素B、維生素C、乙酰磺環己脲(一種降糖藥)等。痛風病人應避免使用或少用這些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