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溫
溫邪有升無降,經肺氣機交逆,營衛失其常度為寒熱;胃津日耗,渴飲不饑;陽氣獨行頭痛麵赤。是皆冬春驟暖,天地失藏,人身應之,患此者最多。考古人溫病忌表散,誤投即謂邪熱逆傳心包,最怕神昏譫語。治法以辛甘涼泄肺胃,蓋傷寒入足經,溫邪入手經也。土潤則肺降,不致 鬱,胃熱下移,知饑渴解矣。
嫩青竹葉 白糖炒石膏 杏仁 甘蔗汁 經霜桑葉 麥門冬 生甘草勞倦嗔怒,是七情內傷,而溫邪感觸,氣從口鼻直走膜原中道。蓋傷寒陽證,邪是太陽傳及,至於春溫夏熱,鼻受氣則肺受病,口入之氣,竟由脘中,所以原有手經見症,不比傷寒足六經病也。其原不同,治法亦異。仲景論溫邪不可發汗,汗則劫津傷陽,身必灼熱,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又雲∶鼻息鼾,語言難出,劇則驚癇螈 。無非重劫陰陽而然。今病發熱,原不似太陽客邪見證,所投羌防辛溫表汗之誤,即為逆矣。上竅不納,下竅不,亦屬常事,必以攻下稀水泄熱,殊不知強汗劫津而陽傷,妄下劫液而傷陰矣。頃診脈兩手如搐而戰,舌幹燥而無津,齒前板幹,目欲瞑,口欲開;周身燈照,而淡晦斑紅,隱隱躍躍;幾日來時有呃逆,因胃乏穀氣而中空,肝陽衝突,上冒肆虐耳。為今反正,先與糜粥,使胃中得濡,厥陽不致上冒,而神昏之累可已。進藥之理,甘溫可以生津除熱,即斑疹亦不足慮也。觀仲景論中,邪少虛多,陰液陽津並涸者,複脈湯主之。謹仿此意。
人參 生地 炙甘草 麥冬 阿膠 白芍冬月熱伏於裏,春令風溫入肺,引動舊時伏熱,營衛流行,邪幹怫鬱,遂致寒熱。四十,形神瘦削,入夜著枕便躁。經雲∶不得臥,臥則喘煩,乃肺氣之逆也。幼稚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故晝輕夜重耳。病名風溫。手太陰肺,屬上焦至高之所,若清痰消食,若苦寒通便方藥,皆徒攻腸胃,焉能恰當至理?倘氣閉竅塞,慢驚亦是久延致危,萬難調理。久而失治,肺津日枯,氣失清降,又屬肺脹喘促。議孫真人葦莖湯,宣通氣血,以驅伏邪之意。
心營肺衛,為溫邪留伏。氣血流行,與邪相遇搏激,遂有寒熱如瘧之狀。今形神羸瘦,經月,速則恐其成驚,再延恐致兒勞;多進苦藥消克,胃口又慮敗倒。急清氣熱以通營衛,使溫邪無容留之地,寒熱可冀其止。至於痰嗽,必得胃口充旺,而肺金自全,要非藥餌強劫之謂。輕劑桂枝白虎湯。
稚年陽亢陰虛,溫邪深入不解,留伏營衛之中,晝夜氣行,遇邪則熱,如瘧同義。先議清氣分,兼通營衛一法。
川桂枝 知母 生甘草 生石膏 麥冬 白風米清氣熱,通營衛,果得咳熱皆緩。前論溫邪犯肺是矣,但稚年易實易虛,寒暄食物之調,最宜謹慎,勿致反複為上。
鮮地骨皮 大沙參 生甘草 嘉定天花粉 炒川貝 金銀花風溫不解,早涼晚熱,舌絳口渴,熱邪未清,陰液衰也;胃汁耗則不知饑。宜生津和陽淡黃芩 烏梅 青蒿 生白芍 橘紅 鱉甲溫邪內伏,潮熱自利。暮甚於晝者,稚年陰氣淺也。仲景於暮春瘟病,內應肝膽例,黃芩湯為主。
黃芩 杏仁 淡竹葉 白芍 甘草 木通溫邪深入,咽阻,心中熱悶,自利,三焦鹹病,恐熱極欲厥。
淡黃芩 川連 杏仁 生白芍 烏梅 淡竹葉風溫入肺,肺氣失降,鬱蒸熱聚,咳痰,臥不安靜。高年積勞之體,最宜甘寒清燥,所謂風溫得潤而解。
桑葉 甜杏仁 麥冬 蔗梨汁 沙參 玉竹 竹葉左大空搏,陽不潛伏,咳吐涎。
陳阿膠 炒麥冬 生白芍 雞子黃 生地炭 炙甘草脈大咽幹,痰多咳頻,食下腹悶,此風溫日久,勞倦內熱,津傷液燥。
冬桑葉 甜杏仁 麥門冬 蔗漿 大沙參 玉竹 生甘草 梨汁風溫入肺,咳嗽,脈堅搏,夜臥汗出。陰分先虧,最多失血,大忌發散苦辛,從溫邪當桑葉 甜杏仁 炒麥冬 白沙參 玉竹 生甘草元米湯煎。
風溫不解,肺氣不利,寒熱汗出;吐血,更有惱怒肝逆。內外兩因之症,為左右立法。
蘆根汁 杏仁 丹皮 黑梔皮 生米仁 鬱金 鉤藤 栝蔞仁肺痹,脘中及腹痛,自利清穀,是風溫邪熱相搏,諸氣失於宣降,擬進開手太陰法,以滋氣化,得小便利可安。
蘆根汁 桑葉 栝蔞皮 枯芩 杏仁 桔梗 鬱金汁 橘紅風溫入肺,肺鬱失降,氣窒上焦清空之地,發散則犯溫邪劫津,故口渴氣逆不已,腹痛而嘔,胃絡受傷耳。
桑葉 杏仁 蔓荊子 象貝 馬勃 牛蒡子麵浮咽痛,溫邪未解,輕劑苦辛泄降。
桑葉 大沙參 通草 連翹 大力子 滑石溫邪上混,頭痛氣喘,治在手太陰肺。酒客痰熱素盛,苦降為宜。
杏仁 花粉 連翹 枳實汁 橘紅 黃芩 白芍 鬱金汁風溫入手太陰,氣鬱熱聚,喘逆口渴,營衛失和,周身掣痛。脈右搏,防失血。
桑葉 杏仁 生米仁 蘇梗 梔皮 鬱金風溫不解,頓嗽嘔吐,宜淡滲以利熱清胃。
蘆根 杏仁 滑石 米仁 桑葉 通草風溫陽逆嘔噫。
枇杷葉 白杏仁 金石斛 桑葉 大沙參 茯苓外寒內熱,溫邪氣逆為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