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蘇梗 杏仁 黃芩 冬桑葉 橘紅 濃樸溫邪嘔逆。
淡黃芩 竹茹 半夏曲 川石斛 鬱金 鉤藤 茯苓 廣皮白風溫輕恙,誤汗表疏,形寒自汗。先進建中法以和營衛,繼當以參苓補劑,則表裏平和昨進建中法,因表氣不固,形寒汗泄,主乎護陽理營。今繼進《金匱》麥冬湯,以蘇津液,得胃陰稍振,然後商進峻補,庶為合宜,不致偏勝之弊。
炒麥冬 生甘草 甜梨漿 北沙參 生白芍 甘蔗汁久嗽失音,歲暮用參 益氣得效。春令風溫,燥熏其汗,亦如火劫逼陽同例。但仲景救逆,在太陽少陰,此證氣泄肺傷互異,從風溫汗出不解,葳蕤湯主之。
咳嗽二年,形瘦減穀。冬季喉垂漸痛,已見水虧,陽氣不藏。春月氣升日盛,皆陰乏上承,陽結於上,為喉痹矣。近日寒熱,風溫客氣;脈小數,為陰傷,忌用辛散。
桑葉 玉竹 川貝母 大沙參 麥冬 生甘草背寒複熱,發於晡時,暮夜寐多驚惕,食入欲嘔,此肝陰久虛,陽獨上熾。風溫乃是客氣,多延漸為本虛矣。
泡淡黃芩 生牡蠣 烏梅肉 生白芍 桂枝木 大棗又 人參 炒阿膠 牡蠣 茯神 炒白芍 炒烏梅冬月溫邪內伏,入春寒熱咳嗽,身痛漸汗乃解。與溫瘧同法。
桂枝白虎湯。
風溫如瘧煩倦,乃內熱水虧。
犀角地黃湯加知母、澤瀉。
風溫上受,氣鬱熱生,咽痛嗽頻,震動痰血。以清肅上焦,薄味調理。
桑葉 花粉 大力子 杏仁 大沙參 射幹 連翹仁 象貝風溫上鬱,是冷暖侵肺使然。輕劑清解,忌發散。
杏仁 黑梔皮 栝蔞皮 象貝 桑葉 嫩蘇梗 鬱金汁氣逆痰升,呼吸不爽,仍宜清解。
杏仁 象貝 白沙參 滑石 桑葉 橘皮 鬱金汁 紫菀風溫鬱熱上升,支飲亦令上泛,渴煩咳涎。下虛上實,仍宜輕劑清理。
桂枝木 茯苓 白芍 石膏 米仁 甘草又 小青龍湯去麻、辛、半、甘,加石膏。
麵赤足冷,脈沉弦細,吸短有聲,昏昏欲寐,下焦淋帶不斷,此下虛不攝;飲濁上泛,期。從來飲家咳逆,當治其飲。仲景謂飲家短氣倚息,以外飲屬脾,用苓桂術甘,理脾陽以營運;內飲屬腎,進腎氣以收攝固納,仿此為法腎氣丸,淡鹽湯送下。
又 熟地炭 茯苓 淡蓯蓉 五味子 白芍 胡桃肉左堅數甚,舌喑不言,得飲漸嗆漸呃,此溫邪內伏,少陰水虧,液燥,熱氣上冒,乃中厥之象。老年最怕麵赤神昏,為衰脫耳。
生地 知母 炒遠誌 梨汁 天冬 川石斛 石菖蒲 蔗汁久虛勞損,幾年不複。當春深陽氣發泄,溫邪乘虛入陰,寒熱汗出,不納穀食,脘中痞悶不舒,胃乏氣運,側眠咳痰。病熱險篤,恐難萬全。
人參 旋複花 木瓜 茯苓 赭石 炒粳米此因驚憂內傷肝藏,邪熱乘虛內陷,直走厥陰,消渴漸嘔,汗大泄,胸腹脹。次第論證都屬在裏,半月以外之病。左脈堅搏如刃,耳聾昏躁不靜,豈是脈證相合?議以鎮逆一法,冀其神清勿躁,不致厥脫。
生牡蠣 生白芍 桂枝木 生龍骨 烏梅肉陽亢陰虛,煩躁妄言無寐,苟非鎮靜,焉得神清。議乙癸同治,熄內風、和陽擾為近理水製熟地 茯苓 生白芍 磁石 澤瀉 山藥 丹皮 辰砂多言原從熱治,診脈小數,又當元氣大泄之餘,故壯水製陽,王道成法。若但說實火,苦降,必致變症蜂起。試論食粥後,原有片時安靜,豈非水穀鎮胃,虛陽不致擾動?焉得純以實火治。以陰陽偏勝為理,不致敗壞。
天冬 川黃連 生地 女貞 茯神 雞子黃 阿膠 白芍左三部動數倍右,陽擾不和戀;定是陰中之火,所以粥食鎮胃稍安。且善饑欲食,即《經》陽亢為消之驗。治法總在足三陰,勿參入亂藥為正。質重益陰,佐以介類潛藏立法。
熟地 龜甲 萸肉 白芍 茯神 鱉甲 女貞 炙草鼻煤唇裂舌腐。頻與芩連,熱不肯已,此病輕藥重,致流行之氣結閉不行,鬱遏不通,其熱愈甚,上則不嗜飲納食。小便雖利,便必管痛。三焦皆閉,神昏痙厥有諸矣。
竹葉 杏仁 川貝母 連翹 射幹 鮮石菖蒲汁自停服藥,日有向愈之機。胃困則痞悶不欲食,今雖未加餐,已知甘美,皆醒之漸也。
無下虛之理,溲溺欲出,尿管必痛,良由肺津胃汁,因苦辛燥烈氣味劫奪枯槁,無以營運。
若必以分利為治,所謂泉源既竭,當滋其化源;九竅不和,都屬胃病也。
甜杏仁 蔗汁 麥冬 梨汁初春暴冷,暖覆臥床,漸漸失音,久則咽喉皆痛,痰沫上泛。納食照常,已非虛象。致內為熱迫,外為寒鬱。
越婢加半夏湯。
溫邪形寒痰嗽。脈形細小,少陰本氣素弱,治邪宜以輕藥,勿得動下。
蘇梗 桑葉 沙參 杏仁 玉竹 橘紅溫邪爍陰,寒熱渴飲,不汗出。
玉女煎去麥冬,加竹葉,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