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曆史與文化傳播(3)(1 / 3)

西瓜的原產地在南非,公元前後,西瓜種植遍及南歐、西亞。大約公元8世紀以後,中亞開始有西瓜種植。先由回紇人在天山南北種植。五代十國時,契丹打敗回紇,傳入西瓜種。10世紀,在中國北部地區比較廣泛地種植西瓜。

玉米、番薯、馬鈴薯的傳入

明末傳入高產的糧食作物新品種番薯、玉米、馬鈴薯。清初推廣種植,我國糧食總產量猛增。這三種作物原產美洲,公元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歐洲人到美洲殖民,把這三種作物傳遍世界。

煙草的傳入

明嘉靖年間(1522-1566)煙草從南亞傳入我國兩廣,起初據西班牙語譯做“淡巴菰”。後又經日本、朝鮮傳入我國東北,稱做“關東煙”。我國最早傳入煙草,是作為一種新藥,作麻醉劑。但隨之,吸食煙草的習俗也傳入了。到明末,張岱記道:“餘少年不識煙草為何物,十年之內,老壯童稚,婦人女子,無不吃煙;大街小巷,盡擺煙桌,此草妖也。”反映明末江浙一帶吸煙風氣已極為普遍。

安息石雕藝術的傳入

秦漢時代中國和伊朗的聯係,是通過立國於裏海東南的帕提亞實現的。帕提亞在漢代譯稱“安息”,自公元前248年建國,到公元3世紀初滅亡,在西亞和中國之間充當了文化聯係的橋梁。安息的石雕藝術在漢代傳入中國,出土的東漢西王母形象的石刻,被認為是安息藝術的翻版,而中國後世非常流行的石獅雕刻,也屬於從安息等中亞地區輸入的。

犁軒魔術的傳入

張騫出使西域歸國後,一些來自犁軒的魔術師、雜技表演者(當時稱為“眩人”)也跟著來到了長安。犁軒即位於兩河流域以塞琉西為都城的國家,為古巴比倫地區。這些來自犁軒的魔術與雜技藝人,擅長吞刀吐火、植瓜種樹、屠人截馬等特技。

玻璃器皿的傳入

漢末以後,伊朗的玻璃器,特別是一些富有實用價值的食具輸入到中國。伊朗玻璃器以它特有的圓形突出球麵裝飾和球麵磨飾,在東方別樹一幟,中國也成為它的銷售市場。薩珊時期,伊朗玻璃製造業欣欣向榮,玻璃碗、杯、瓶是其大量生產的主要器皿。它們都在中國上層社會擁有了消費者。

佛教的傳入

公元前2年,大月支國國王的使者伊存到長安,口授佛經給博士弟子景盧。這是佛教傳入中國的最早記載。中國主動求取佛法的記載始於漢明帝時期。當時朝廷派遣使者12人前往西域求法。公元67年他們同兩位印度的僧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回到洛陽,帶回經書和佛像,開始翻譯了一部分佛經,相傳就是現存的《四十二章經》,是《阿含經》的節要譯本。同時在首都建造了中國第一個佛教寺院,就是今天還存在的白馬寺。此後經過幾個世紀的傳播,到南朝梁以後,佛教便被中國各界所接受,並成為中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祆教的傳入

祆(xiān)教,又稱瑣羅亞斯德教,亦稱拜火教,是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祆教認為瑪茲達(意為“智慧之主”)是最高主神,是全知全能的宇宙創造者,它具有光明、生命、創造等德行,也是天則、秩序和真理的化身。瑪茲達創造了物質世界,也創造了火,而火是“無限的光明”。祆教原在中東廣泛傳播,但亞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後,阿拉伯人征服中東,祆教受到排斥,被迫東遷,部分進入印度,部分通過西域進入中國,並得到中國北朝皇帝的支持,唐朝建有許多祆祠以備“胡商祈福”。唐武宗滅佛之後在中國絕傳。

回教的傳入

我國舊稱的回教、回回教、清真教即伊斯蘭教,是公元7世紀初麥加人穆罕默德所創立的一神教,與佛教、基督教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伊斯蘭係阿拉伯語音譯,原意為順從、和平,指順從和信仰宇宙獨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誌,以求得兩世的和平與安寧。史籍記載,回教傳入我國是在公元651年。它傳入中國的路線主要有兩條,一條是海路,一條是陸路。唐宋時期的早期傳入,以海路為主;元代的大規模傳入及新疆地區的伊斯蘭教傳入,則基本上靠陸路。元代,回教在中國最為興盛,曾有“元時回回遍天下”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