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曆史與文化傳播(3)(2 / 3)

四中國文化的輸出

中國文化由於發源早,發展成熟,因此很早就開始向世界各地傳播,這是中國文化對世界文化發展和進步的貢獻。

中國文化圈

又稱為東亞文化圈,是指在中國文化的深刻影響下形成的文化群體。其基本要素為漢字、儒學、中國式律令製度與農工技藝、中國化佛教。中華文化向朝鮮、日本、越南的傳播有三個層麵:(1)物質文化。主要是中國向這三國的民族遷徙所伴隨的漢字以及稻作文化的傳播;(2)精神文化:主要是儒學和佛教的傳播;(3)製度文化:主要是官製和法製的傳播。維係東亞文化圈的四根紐帶是:(1)漢字的使用奠定共同心理基石;(2)儒學促進精神文化整合;(3)漢傳佛教維係共同信仰;(4)天朝禮治體係維係區域政治秩序。

漢字在日本

公元284年,朝鮮百濟王仁攜帶《論語》、《千字文》到日本,是漢字正式傳入日本的標誌。那期間,日本通曉漢字的人大都是大陸移民及其後裔。漢字傳入後,日本朝廷詔敕、國史、詩文無不用漢字撰寫。與此同時,古代日本還以漢字為模式創造日本文字,曾借用漢字作音符,寫日本語。日本最早的史書《古事記》、最早的和歌集《萬葉集》都是中日合璧的準漢文作品。到9世紀,吉備真備根據漢字楷書的偏旁,創製了片假名;空海和尚參照漢字草書創製平假名。新創造的日本文字書寫方式沿襲漢字直書從右到左的格式。日本文字中保留大量漢字,權威的《大漢和辭典》收漢字4.9萬多,中國漢字幾乎全部行用於日本。從明治時代起,日本朝野廢除漢字的論調甚囂塵上,對日文中的漢字逐步限製,而直到1981年,日本政府公布的常用漢字還有1945個。

漢字在韓國

朝鮮半島曆史悠久,但長期有本民族語言卻無民族文字。公元3世紀左右,漢字傳入朝鮮,後來又采用漢字的音和意來記錄朝鮮語,形成“吏讀文”。在朝鮮王朝第四代國王世宗的積極倡導下,由鄭麟趾等一批優秀學者,在多年研究朝鮮語的音韻和漢語音律學的基礎上,於1444年創製了由28個字母組成的朝鮮表音字,稱為訓民正音。中日甲午戰爭之後,韓國從專門使用漢字過渡到漢字與表音字結合使用。朝鮮半島淪為日本殖民地後,使用自己的表音文字是愛國的表現。韓國政府成立後,規定政府公文全部使用表音文字。直到中韓關係正常化,特別是兩國經貿關係的高速增長後,韓國掀起漢風,學習漢語和使用漢字成為時尚。

漢字在越南

19世紀以前,越南一直完全使用漢字(被稱做“儒字”),凡官方文告、科舉考試、史學、文學、醫學著作均用漢字撰寫。13世紀初,越南還借用和仿照漢字形式創造出俗字,稱“字喃”(意為南國文字)。所造新字往往用兩個漢字拚寫而成,不過字喃之用,僅限於人名、地名、告示及通俗文對,至於著書立說、開科取士仍用純粹的漢文。直到20世紀40年代,越南文字才由漢字過渡到全部使用拉丁拚音文字,而不再使用任何漢字。然而,越南那些古老寺宇和各處名勝的牌匾、當代生活中的婚喪慶典對聯,漢字都是最常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