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錯/過/的/舊/船/票
沒有一個古鎮像龔灘那樣,承載著如此多的輝煌和失落,可惜的是,很多人與她擦肩而過,隻能在夢裏想象著她輕依烏江,一簾幽夢的模樣。
人們夢裏的龔灘是睡在烏江的浪濤聲中的,時高時低,時近時遠,如一簾幽夢。位於重慶東南部與湖南、貴州交界處的龔灘古鎮,隸屬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鎮子坐落在烏江江岸,與貴州隔江相望。據史家考證,該鎮已有1700年的建鎮曆史。她是冉姓的土家族氏族首領的封地,因此她比起那些僅僅是一個聚落的古鎮多了一些“王土”的莊嚴。鎮內的居民以土家族和苗族為多,但在歲月的流逝中,他們的服飾、社會形態、宗教儀式和生活方式已經與一般的漢人無異了。
清晨,撐起木窗就能看到翠綠色的烏江,難怪睡夢中曾有嘩嘩的水聲。兩岸峽穀深幽,崖壁陡峭,江流湍急,山水青碧,隻是沒有了櫓槳和號子聲,空留畫卷般的峽山與冷灘寂寞而對。對岸聳立的陡壁,總是給人蒼茫的感覺。
全係木料建成,依山傍水就山勢而建,懸空而成,樓房下三五根圓木支撐,一般二至三層,有的竟達四五層。雖然前後建築的間距局促、空間逼仄,進退的餘地也不夠寬裕,但是建築物各自根據地形、地勢的變化和走勢而采取的凹凸、抱廈、挑廊、懸台、架空等手法巧妙地利用有限的空間,能經曆數百年風吹日曬、洪水侵襲而不倒。
吊腳樓和青石板街被譽為龔灘古鎮最著名的兩大奇葩。具有土家風情的吊腳樓依山而建,遠遠望去,高高低低,古樸如畫,而最有情趣的是它的名字,如西望牛郎山的織女樓、數噸重的鴛鴦樓、亭台樓閣式的繡花樓等。
據說,龔灘吊腳樓從南宋一直修到1963年,已飽經烏江風雲、人世滄桑,其經久耐用程度堪與現代建築媲美。吊腳樓龔灘鎮的另一奇是一條長達2000米的青石板老街,它經年累月地被人們的足跡打磨,油亮溫潤。烏江逝者如斯和青石板路的滄桑穩固之間的對比,引人遐思。龔灘曾是四川經烏江到貴州、湖南的重要口岸和物資集散地,曾經身為交通要衝的曆史,為她留下了很多繁華和通達的痕跡,一條青石板老街便是最好的見證。
小鎮不大,像一杯陳年老酒,需要慢慢品味。不論是建於明清的川主廟、三教寺,還是那些較為有名,原貌猶存的眾多古碑,還是宋代四方井、摩天石柱,這裏的一溝、一橋都會讓人如沐春風般地沉醉。這裏每年陰曆正月初九至十四,夜夜耍龍燈、舞獅子。端午節有龍舟競渡。有遠方客來,淳樸的古鎮人會拿出鹽茶、羊油茶、油碟糟、釀海椒、酥食、米花等獨具特色的小吃熱情款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