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經濟變革得失24(2 / 3)

這兩個問題,直白地說就是:地方把大部分的錢交上去了,但要花的錢卻越來越多,中央把大部分的錢收上來了,但怎麼花卻從不跟地方商量。C.E.林德布洛姆在《政治與市場:世界的政治-經濟製度》一書中指出,政治權力製度在更宏觀的層麵上為經濟運行規定了一種基本環境,形成了所謂的“統率性規則”。參見C.E.林德布洛姆:《政治與市場:世界的政治—經濟製度》,王逸舟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基於聯邦政體的分稅製在中央集權政體的中國發生“變異”,正是這一規則的生動體現。

1998年的“三駕馬車”

1998年3月,朱鎔基當選新一屆的國務院總理。在全國“兩會”的記者招待會上,他即席慷慨發言,宣稱:“不管前麵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我都將一往無前,義無反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正是在這一年,他為日後的中國經濟打造出了“三駕馬車”。

從1997年夏季開始,美國的對衝基金狙擊亞洲各國貨幣,引爆“亞洲金融危機”,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及韓國的資本市場相繼失守,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的中產階級財產分別縮水50%、61%和37%,中國香港地區、新加坡和泰國的居民資產則跌去了44%、43%和41%。金融風暴肆虐周邊各國和地區,自然會影響到中國的產業經濟和民眾心態,股市陷入低迷,消費市場更是一派蕭條,到1997年中期,全國的工業庫存產品總值超過了3萬億元,出現了“結構性過剩”的現象。朱鎔基曾在會議上承認,95%的工業品都是供大於求,“東西多了,沒有不多的”。更讓人擔憂的是,當時國有企業的下崗工人總數達到了創紀錄的1275萬人,其中隻有少數人找到了新工作。1998年6月,長江流域遭受百年一遇的大洪水,29個省市受災,死亡數千人,經濟損失巨大。在金融危機和天災的雙重打壓下,中國出現了自1988年之後的又一次大蕭條。

正是在這種“稍有不慎,便可能跌入萬丈深淵”的時刻,朱鎔基以三大經濟政策,將中國經濟拉出泥潭。

首先,啟動城市化建設。朱鎔基宣布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從1998年到2001年間,政府發行長期建設國債5100億元,各大國有商業銀行發放同等額度的“配套資金”,主要投資於基礎設施建設,如修建高速公路、鐵路和大型水利工程等,同時,中央銀行先後七次降低存貸款利率,增加了貨幣供應。

其次,開放外貿的進出口自主權。國務院相繼出台政策允許民營企業自營出口,大大刺激了外貿的積極性。亞洲金融危機後,亞洲四小龍經濟元氣大傷,相對而言,未受重創的中國經濟則出現了“水落石出”的效應,價廉物美的中國商品開始遠征全球,從而催生了“中國製造”的繁榮景象。

最後,刺激內需,開放房地產市場。1998年7月,國務院作出重大決定,黨政機關一律停止實行了40多年的實物分配福利房的做法,推行住房分配貨幣化。幾乎同時,中國人民銀行頒布《個人住房貸款管理辦法》,允許商業銀行開展住房按揭貸款的服務。這兩大措施,直接刺激了房地產業的複蘇。

這三大政策分別著力於投資、出口和內需,由此構成拉動經濟複蘇的“三駕馬車”。在哀鴻遍地的1998年,中國經濟率先觸底反彈,“否極泰來”。正如全球經濟史上一再發生的景象一樣,一次重大的經濟危機往往會伴生出一個經濟強國,在危機四伏的亞洲金融風暴中,中國幸運地扮演了這樣的一個角色,它不但沒有被擊倒,甚至逆流而上,一舉取代日本而成為亞洲經濟的火車頭。

國有企業的絕地複蘇

在朱鎔基出任國務院副總理之前,國有企業改革一直以放權讓利和推行承包製為主要手段,至1992年6月,國務院還頒布了《全民所有製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製條例》,賦予企業14項經營自主權。然而,這些試圖繞開產權清晰而展開的種種放權性措施,都被證明是極其失敗的。進入1995年之後,國有企業的經營狀況持續惡化,幾乎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報告顯示,國有企業的虧損麵超過40%,企業負債率平均高達789%,與10年前相比,資產增長了41倍,債務則增長了86倍。

朱鎔基很快放棄了沿襲了十多年的思路。他認定國家已經無力照顧數以十萬計的“親生兒子”,必須有所放棄。1995年9月28日,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國有企業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宣布實行“抓大放小”的改革戰略。

所謂抓大,就是模仿日韓的大公司模式,選擇一些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在金融信貸政策上予以扶持,通過“實業-金融”混業經營模式使之迅速壯大。1996年,中央政府對1000戶重點企業中的300家明確了各種信貸扶持政策。同時,國家經貿委宣布,未來幾年將重點扶持寶鋼、海爾、江南造船、華北製藥、北大方正、長虹這6家公司,力爭使它們在2010年進入“世界500強”。在中央政府確定了“國家隊”之後,各省應聲而動,紛紛開出自己的扶持名單,宣布將在若幹年內將它們送進“中國500強企業”之列,而各地市則相應地提出了打造“省級百強企業”的構想。

所謂放小,就是將那些經營業績不好、非支柱產業中的地方中小型國有企業以“關停並轉”為名,向民間出售,若無人要,則予以破產。此舉在當時的意識形態領域引起很大爭議,保守者視之為“國有資產流失”,有人寫“萬言書”控訴朱鎔基是國有經濟的“敗家子”。

然而到1998年,“抓大放小”戰略忽然終止。在亞洲金融危機中,日本及韓國很多奉行混業經營模式的大財團相繼陷入困境,特別是曾排名世界500強第28位的韓國大宇集團的破產,給中國經濟界以極大的刺激。此後,“抓大”戰略悄然轉軌,國有資本開始逐漸從紡織、家電、食品等競爭性領域中退出,轉而在資源、能源、重化工等所謂戰略性部門形成了主導和壟斷的地位,這些領域中的國有資產進行了大規模的重組。在當年,這一策略被稱為“國退民進”,此所謂“退”,並非指國有經濟退出產業領域,而是退縮到產業的上遊地帶,以形成寡頭或多寡頭經營的優勢。

“國退民進”運動從1997年開始試驗,1998年大規模推廣,一直到2003年進入尾聲,它意味著20年來以機製轉換和放權搞活為主題的國有企業改革運動的悄然終結,中國企業的所有製格局為之一改。2002年,一份《中國私營企業調查報告》顯示,在過去的4年裏,有257%的被調查的私營企業是由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改製”而來,在這些企業中,以東部地區的所占的比重最大,為456%,也就是說,將近一半左右的東部私營企業是由國有企業改製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