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秋季,全球爆發金融危機,中國的外貿產業嚴重下滑,自此結束了長達十年的黃金時期,而國內經濟也出現衰退和蕭條跡象,中央政府在年底果斷推出“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全麵加大鐵路、公路、城市軌道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使得中國經濟在半年後率先“V形見底反彈”,在這一投資熱潮中,國有企業得到超過九成的信貸款項,民營企業再次成為“旁觀者”和下遊承接商。
2010年5月,國務院再次下達了一份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文件,名為《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幹意見》,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和政策性住房建設、社會事業、服務等領域,時稱“非公新36條”。然而這一次民間資本對此類宣示表現得已遠不如五年前那麼積極。
在國資委成立的十年裏,國有資本集團重新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力。來自全國工商聯和國資委的資料表明,截至2012年年底,全國私營企業數量為108572萬戶, 注冊資本311萬億元,實現營業收入201萬億元,而歸屬於國資委的中央企業數量為120家,資產總額312萬億元,實現營業收入225萬億元。“中央隊”呈現出“以一敵十萬”的強悍實力。在贏利能力上,央企的表現更是耀眼,僅五家國有銀行的全年利潤就超過1萬億元,相當於全國民營企業500強的淨利潤總和的兩倍。與國企相比,民營企業隻在就業一項上取得了絕對性的優勢:它們解決了90%的就業人口。
在國有資本集團空前強大的同時,民營資本集團出現疲軟之勢,大量資金從實體經濟中撤出,或用於奢侈消費,或用於投機牟利,有產者階層出現了移民潮。據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2)》顯示,個人資產超過1億元的超高淨值企業主中,有27%已移民,47%正在考慮移民,理由為“不安全、不方便、不幸福”,另外,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13中國千萬富豪品牌傾向報告》顯示,對當前經濟僅有25%的企業家“非常有信心”,三年前為56%。在一個連續四年保持全球經濟增長第一的國家裏,竟有超過七成的企業主對經濟的前景缺少信心而欲離開,這是一個令人難以理解和需要警惕的事實。
在中國百年現代化曆史上,從鐵本案到“四萬億計劃”,可以被看成是繼1945年敵產國營化及1956年公私合營運動之後的第六次“國進民退”,也可謂又一輪“放權—集權”的曆史性周轉。
與前五次“國進民退”所不同的是,在這一輪資本博弈中,決策層表現出了極度矛盾和分裂的戲劇性心態,在國有資本的兩次大規模挺進中,中央政府又先後兩次頒布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文件。由此,我們最近距離地觀察到了中國經濟治理的經典性困境:國有經濟被認定為中央集權和政權穩定的經濟、政治保證,而民營經濟則承擔提高生產效率和創造就業的職責,兩者之間的競爭關係始終無法得到合理的調配,最終造成資源配置和財富分配的不合理,從而導致經濟成長的畸形化。決策層對這一衝突並非沒有察覺,而是陷於技術性的困頓。在2012年3月全國人大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溫家寶總理提出了改革中的“兩個毫不動搖”,即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製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製經濟。那麼,這兩個“毫不動搖”孰輕孰重,一旦前者“動搖”了後者,或後者“動搖”了前者,又當如何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