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頭皮針治療線國際標準化方察
一、製定方案的原則
為了適應頭皮針療法國際交流的實際需要,普及推廣和發展頭針療法,由中國針灸學會主持製定的“頭針穴名標準化方案”,是按分區定經、經上選穴,並結合古代透刺穴位方法的原則製定的。該方案已於1989年11月世界衛生組織主持召開的國際標準針灸穴名科學組(日內瓦)會議正式通過,向世界各國針灸界推薦。
二、頭針穴各標準化方案
“頭針穴名標準化方案”包括了三個要素,即由頭穴名的英文字母和數字編碼,頭穴名的漢字拚音以及漢字三個要素組成。方案內製定了14條頭針治療線的具體部位,既反映了頭針治療的實際情況,又體現了傳統針灸經絡的特點。
三、臨床應用
在臨床上,為了正確應用上述頭針穴名標準化方案,根據我們的臨床體會,茲對14條治療線,分述其部位、功能、主治及經絡所屬等內容。
(―)額區
額中線
【部位】在額部正中發際內,自發際上5分即神庭穴起,向下1寸。
【功能】醒神開竅,祛風止痛。
【主治】神誌病,頭、彝、舌、咽喉病等。
【附注】屬督脈。
額旁1線
【部位】在額部額中線的外側,直對眼內角,自發際上5分即眉衝穴起,沿經向下1寸。
【功能】宣肺平喘,化痰止咳,寧心安神。
【主治】肺、支氣管、心髒等上焦病證。
【附注】屬足太陽膀胱經。
額旁2線
【部位】在額部額旁1線的外側,直對瞳孔,自發際上5分即頭臨泣穴起,沿經向下1寸。
【功能】健脾和胃,疏肝理氣。
【主治】脾、胃、肝、膽、胰等中焦病證。
【附注】屬足少陽膽經。
額旁3線
【部位】在額部額旁2線的外側,直對眼外角,在頭維穴內側0.75寸處,即本神穴與頭維穴之間發際上5分處,向下1寸。
【功能】補腎固精,清利濕熱。
【主治】腎、膀胱及其他泌尿生殖係統等下焦病證。
【附注】屬足少陽膽經和足陽明胃經。
(二)頂區
頂中線
【部位】在頭頂部正中線,自百會穴向前至前頂穴。
【功能】疏經通絡,升陽益氣,平肝息風。
【主治】腰腿足病證如癱瘓、麻木、疼痛及皮質性多尿、脫肛、小兒遺尿、高血壓、頭頂痛等。
【附注】屬督脈。
頂顳前斜線
【部位】在頭部側麵,即自前神聰穴起,止於懸厘穴。
【功能】疏經通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