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臨床應用(三)(2 / 3)

【專家提示】頭皮針對小兒遺尿效果較為迅速而可靠,尤其是習慣性遺尿者,往往在2~3次治療後即效,治療時間以下午或臨睡前進行更好。

第四節骨傷科病症

頸椎病

【概述】頸椎病是由於頸部受風寒、外傷、勞損等因素所致的

頸椎生理曲線改變和椎間盤、關節等組織的退行性病變,刺激和壓迫了頸神經根、脊髄、椎動脈和頸部的交感神經等,所出現的綜合症候群。臨床表現以頭頸、肩背、上肢疼痛、手指、前臂麻木、體位性眩暈等症狀為主。根據其臨床表現,可分為頸型、神經根型、交感神經型、椎動脈型、脊髄型5類。頭皮針治療對前兩種有一定效果。

【取穴】頂枕線(百會至腦戶的連線)上1/4。

【操作】從百會穴處進針,向後頂穴透刺1寸。症狀嚴重者可在這一針的兩側再各加一針。達到一定深度後,行抽氣手法,並按摩頸部壓痛點及放射痛的沿線局部,持續3分鍾左右,直至局部痛點消失。然後留針30分鍾,留針期間囑患者活動頸項。平時囑患者家屬幫助,作頸項、頭頂、上肢部的保健按摩。如有上肢放射痛和麻木,加用對側頂顳後斜線中1/3,手法同頂枕線。

【療程】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5~7天。

【專家提示】頸椎病的頭皮針治療,必須配合患部運動、按摩。除頭穴針刺外,如配合患部夾脊穴溫針,可以提高療效。

急性腰扭傷

【概述】又稱“閃腰”,是指腰部軟組織因活動時用力不當或姿勢不正而引起的急性損傷。受傷後腰部正中或兩側當即疼痛,腰部活動受限,靜止時疼痛較輕,活動或咳嗽時掣痛較甚。頭皮針治療能立即止痛,使腰部恢複正常運動。

【取穴】正中腰痛以枕上正中線為主,兩側腰痛以枕上旁線(雙側)為主。配腰部壓痛點或腰~夾脊穴。

【橾作】頭穴用1.5寸毫針向下沿皮刺1寸左右,以達帽狀腱膜下層,用抽氣手法,持續2~3分鍾,同時囑患者作前屈、後伸、側彎及旋轉的腰部活動。有效後留針20~30分鍾,留針期間仍囑患者活動腰部。若仍有疼痛引出,可保持引出最痛時的體位,進行抽氣手法,直至疼痛完全消失,在行針時,也可囑患者家屬叩擊其腰部。若用上法疼痛未完全消失,可加用局部夾脊穴或壓痛點,進行針刺,撚轉得氣後出針,一般不留針。

【療程】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經1~6次治療,大多患者可見效。

【專家提示】頭針對急性腰扭傷常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行針和留針期間的腰部活動(包括局部按摩)尤其重要。

慢性腰背痛

【概述】慢性腰背痛,大多由於腰背部軟組織慢性勞損引起,也可包括因腰椎增生、腰椎骶化、隱性脊柱裂等腰骶椎骨骼病變引起者。常見有腰部痠痛,受冷、陰雨天症狀加重,活動後減輕,靜止較久自覺僵硬,但疲勞後又複加重。

【取穴】枕上正中線、枕上旁線(雙側)為主,配額旁3線(雙側、

【操作】枕上正中線、枕上旁線沿頭皮由上向下透刺1寸左右,3針並列,同時行抽氣手法(體虛者用進氣手法),對頻率不作要求,但要求用暴發力,持續1~3分鍾。行針同時囑患者家屬叩擊背部痠痛處,自上而下,由輕而重,然後留針半到1小時,其間囑患者自行活動腰背部。體虛者配額旁3線,由上向下透刺1寸,行進氣手法,留針半小時。如病情較頑固者,可加用艾條溫和灸病變局部10~20分鍾。

【療程】隔日1次,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5~7天。

【專家提示】慢性腰背痛的頭皮針治療,腰背部活動和按摩與針刺手法同樣重要。一般來說,慢性腰肌勞損效果較好,而因腰椎骨骼病變引起者僅能緩解局部症狀,常會複發。因此,對這些患者,要求進行腰部、腿部自我按摩,以鞏固療效。

肩周炎

【概述】本病又稱漏肩風、五十肩,是肩關節囊及關節周圍軟組織的退行性、炎症性疾患。肩部彌散性疼痛,日輕夜重,局部廣泛壓痛,肩部運動功能障礙。頭皮針治療本病,可緩解局部疼痛,不同程度恢複肩關節運動功能。

【取穴】頂顳前斜線中1/3。

【操作】沿皮刺進針1寸,針尖方向由患肩疼痛部位而定。肩前部有壓痛點,由後方向前方刺;肩後部有壓痛點,由前方向後方刺,肩前後均有壓痛點者,則2針前後對刺。也可采用交叉刺的方法,即肩前痛者,在頂顳前斜線由後上方向前下方透刺第1針的基礎上,再加1針由後向前刺;肩後痛者,則在第1針的基礎上,再加1針由前向後刺;肩前後痛,則以3針交叉刺。針體達到一定深度後,行抽氣手法,持續1~3分鍾。行針以患部疼痛緩解為得氣。然後留針1小時,甚至更長時間,其間每10~30分鍾行針1次。同時患肩做上舉、後伸、內收、外展、內旋等動作。

【療程】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5~7天。

【專家提示】

肩周炎應用頭皮針治療,常有針下痛止的效果,但必須注意針尖方向與壓痛點位置的關係,同時要采用各種患部按摩和導引,如此才能取得即時療效。

患者自身的肩部功能鍛煉,對療效的鞏固和獲得至為重要。

胸脅挫傷

【概述】胸脅挫傷是指由於明顯的鈍性撞擊等外傷,引起的胸脅部疼痛,呼吸咳嗽也可牽引作痛,同時可伴有局部腫脹、壓痛,皮下瘀血等。

【取穴】額旁1線、額旁2線,對側或雙側。

【操作】以上2線,可作上下對刺法,進針時屏息以免疼痛。進針至一定深度後,術者雙手同時對某線對刺的二針,行抽氣手法2~3分鍾。行針期間,可同時按摩疼痛局部,按摩手法由輕而重,由慢而快。局部症狀有所減輕後,留針30~60分鍾,其間行針2~3次。

【療程】每日1~2次,5~7次為1個療程。

【專家提示】本病用頭皮針治療,往往可收到即時效果。

足跟痛

【概述】足跟痛,常因跟骨骨刺、跟部滑囊炎、跟腱炎、跟骨骨折、跟墊炎等引起。行走或站立時,足跟感到疼痛,局部壓痛。

【取穴】對側或雙側足運感區。

【操作】快速進針後,快速撚轉,每分鍾180~200次,得氣後留針30分鍾,其間行針2~3次。

【療程】每日1次,一般2~5次即效。

【專家提示】取足運感區,有即時療效。

第五節皮膚和五官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