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和諧相處的技巧
人際交往的技巧
人際交往是參加社會活動的基礎,正常的人際交往有利於學生的身心發展。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交往的對象不斷擴大,不僅有同院的夥伴、同班的同學,而且還有社會上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那麼,我們應該怎樣進行人際交往呢?
大膽交往,禮貌待人
初次接觸生人都有一種羞怯的心理,我們要鼓勵自己大膽同陌生人說話,要敢於獨自去新地方辦事。與人交往的首要原則是講文明、講禮貌,如進入他人住房要先敲門,與人說話要先稱呼。合理要求要服從,不能任性胡亂鬧。家長工作或會客,注意安靜不攪擾。家長休息或生病,輕聲細語不吵鬧。來了客人要問好,熱情歡迎有禮貌。大人談話不插嘴,在旁玩耍不幹擾。客人問話要清楚回答,送客要說“再見”,鄰居之間要和睦相處等等。
察言觀色,靈活辦事
世界上的人魚龍混雜,好壞難辨,我們在交往時應保持一定的警惕。在接觸生人時,我們既要大膽交往,又要慎重行事。要學會察言觀色,通過對方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判斷他的意圖和品德,然後決定是否與他交往。
誠實待人,以信取信
與人交友必須真心實意,不能虛情假意。對人當麵恭維、奉承,背後恣意貶低是兩麵派的做法;對朋友遇到困難口頭上“深表同情”,內心無動於衷,甚至幸災樂禍是不道德的,也是不可能長期維持友誼的。真正的朋友應坦誠相見,毫不客氣地指出對方的缺點和不足,互相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講究信譽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我們應該“說到做到,不放空炮”。偶爾有一兩次失信,要及時向對方解釋,求得朋友的諒解。如果屢屢失信,就無法保持朋友關係了。
對己要嚴,對人要寬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交友時不必太計較對方的缺點,要多看到人家的長處,“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友好相處。當家長聽到孩子訴說他人不足的時候,要引導他多看到別人的優點。中小學生的交往難免出現矛盾,甚至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我們要胸懷坦蕩,要學會理解和寬容別人,要多站在對方的角度上考慮問題,既使對方給自己帶來了損失,也應諒解他。
文明待人的技巧
讀過《西遊記》的人都知道唐僧取經的故事。唐僧,真有其人,法名玄奘,今河南偃師縣人。在他的傳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年八歲,父坐於幾側口授孝經。至‘曾子避席’忽整襟而起,問其故。對曰:‘曾子聞師命避席,吾今奉慈訓,豈敢安坐。’父甚悅,知其必成。”
這裏講了兩個故事,一個是孔子的學生曾子,當老師同他講話時,他馬上離開坐位站起來,表示對老師的尊敬;另一個是玄奘聽到父親講述‘曾子避席’的故事後,也馬上離於座位站起來,表示學習曾子,尊敬父親。
曾子是兩千多年前的人,玄奘是一千多年前的人,從他們兩人的事例,說明我國人民講禮貌由來已久,不僅要尊敬師長和父母,而且平輩之間也互相尊敬。“來而不往非禮也”,隻要求別人尊敬你,你不尊敬別人,這是不禮貌的。
待人講禮貌,可以概括為六個字:文雅、和氣、謙遜。
文雅,是指要學會日常生活中的見麵語、感謝語、告別語、招呼語,等等,諸如“您好、謝謝、再見、請多包涵、真對不起”之類的語言;文雅表現在行動中就是禮讓。
和氣,就是要心平氣和地同別人說話。要以理服人,不強詞奪理,不惡語傷人。在香港,政府推行“公務員禮規”,規定說話必須和氣,有禮節。警員在馬路上有權檢查人們的身份證,檢查完畢後,很客氣地說:“打攪了!”
承建商在工地板牆上寫著:“地盤施工,各位小心行走,不便之處,請諸君多多包涵。”
謙遜,就是要多用討論、商量的口吻說話,不盛氣淩人。我國封建時代的帝王“稱孤道寡”,不管他真實的用意如何,但形式上至少是一種謙詞。現在情況不同了,但“己稱謙,他稱恭”這一條還是很重要的。客人來了,應該熱情招呼:“您請坐!”送客時說一聲:“希望您一定再來!”在公共汽車上有人擋道,就說:“同誌,請讓一讓!這樣”一種謙遜的口氣,讓人樂於接受。而如果用命令的生硬口氣,往往會出現“頂牛”現象,有時還會鬧出意想不到的事情來呢!
孔於說:“不學禮,無以立。”就是說,沒有禮貌,怎麼做人呢!一個人需要有禮貌,這是做人的根本。在學校要對師長、同學有禮貌;在家裏要對父母、兄弟、姐妹有禮貌;在工作單位要對領導、同事有禮貌;在社會上要對他人、同誌有禮貌;在公共場合要扶老攜幼,“長者先,幼者後”。
禮貌,從實質上講,既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以粗野的態度待人,不把人當人,也就是把自己置於非人的地位。
保持形象的技巧
從禮儀角度來說,學生應該適當注意自己的形象。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是學生,形象就不重要。你每天都要麵對的是你的同學、老師。如果太不注意自己的形象,久而久之,會在別人的眼裏形成邋遢的“深刻”印象,而這種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而且,一旦形成不良的習慣,一時也難以改變。雖不至於像上班族那樣苛刻的要求自己,但隻要有條件,就應該使自己的外在形象利利索索、幹幹淨淨,不要有異味。
女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以不化妝為宜;在社交娛樂活動中,可以化個淡妝。化妝的時候,應以自然、清淡為主,切忌人工痕跡過重,那會喪失年輕人自然的美感。中小學生女生連淡妝都沒必要,不宜穿高跟皮鞋。男生不可以穿背心光膀子、穿短褲拖鞋在外麵活動。
語言也要文明。現在的社會,說粗話、髒話成了很多人的習慣甚至是時尚,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也無所謂。大學生是社會的精英、民族的希望、國家的未來,在他們身上體現的應該是積極的、陽光的,代表先進方向的事物。所以,大學生首先必須做到語言文明,和髒話、粗話、公共場所大聲喧嘩說“Bye-bye”。
人際交往應注意。和自己的老師、同學交往,不要以為都是熟人,一切都無所謂。起碼的禮貌、尊重,任何時候都不可以丟,即使是對自己至親的人。因為這些是體現你的素養,體現你對別人的敬重。還有就像誠信、守約等,都應該嚴格做到。
溝通不可小視。和同學、老師之間,一旦有任何事情,包括學習、生活上的事情,在不違反原則的前提下,都應該及時與他們溝通,以求得理解和支持。而絕不應該做像“馬家爵”式的“獨行俠”。
學生在校的首要任務是學習。學生一踏進校門的瞬間,注定要承擔起時代和民眾賦予的責任。所以要樹立起遠大誌向和崇高理想,但這和從細小處養成良好習慣並不矛盾,反而是一脈相承的。
衣冠端正、舉止文明、遵守紀律、生活儉樸,是對學生的起碼要求,而良好的儀表無疑是其中重要的內容。
不能欺負弱小同學
有的同學憑著自己個子高、力氣大,或者班幹部,或父母有點兒本事,就在同學中稱王稱霸。對班上守紀律的同學瞧不起,對不聽他指揮的同學輕則罵,重則動手,甚至還錯誤地把這些不文明的行為看作“出風頭”,顯示自己有“本領”,這些都是榮辱不辨、缺少教養的行為,必須徹底糾正。
怎樣才能團結同學
往往有些人學習成績平平,看起來很平凡但人緣極好,幾乎所有的同學都願意和他來往;而有些同學雖然學習很優秀,卻一點都不討人喜歡,一個知心朋友也沒有。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就在於這些同學不會與其他同學相處,不會團結同學。怎樣才能團結同學呢?
平時遇到同學,要主動打招呼,對同學要熱情有禮貌,保持微笑。不管自己處在什麼位置,都不要居高臨下,用命令的口氣和同學說話。
當別人遇到困難或發生不幸時,不要幸災樂禍,挖苦諷刺,應帶有善良的同情心,盡力幫助他人。
和對方談話時,對同學的優點不妨坦白說出,但不應阿瘐奉承、更不能麵前一套,背後一套。不要當眾挖苦別人的短處,應多肯定別人的優點和進步。
不在同學麵前論長道短,搬弄是非。尤其是女孩子,不要當長舌婆,也不要整天隻顧打扮,嗲聲嗲氣,模仿成年女子的姿態。
課餘時常主動和同學交談,同遊戲、同歡笑,增進了解,促進感情的融洽。學習成績好的同學不要自傲。班幹部應特別注意平易近人。
遇事要提得起、放得下,不斤斤計較,對同學的過失或冒犯要寬宏大量,碰到不愉快的事時多為別人著想。不要大事小事都找老師打“小報告。”
在行動上多幫助別人,不要擺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模樣,盡量為同學多提供方便。
要講究信用,一諾千金。答應別人的事要盡力辦到,做不到時要表示歉意,求得同學諒解。
不要自吹自擂,誇耀自己家裏有錢。
同學相處的技巧
多想同學的優點
想想同學與自己的相同點,你就有勇氣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她長得很漂亮,身材又好。”“他的口才很不錯,是個公眾人物。”你也一樣。其實自卑是人人都有的心理,隻不過程度不同而已,你如果能在優秀人物身上發現與自己相同的缺點,就會樹立信心。一般人在別人和自己有共同點時,會產生親切感和信心,對待周圍的同學你也可以采用這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