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二十四節氣表(2 / 3)

【江表】泛指長江以南地區。在中原人看來,該地區在江外,故稱“江表”。赤壁之戰中魯肅所稱“江表英豪”,即指東吳的英雄豪傑。

【江南】泛指長江以南。古代一般指今湖南、江西及湖北的江南部分,近代專指今蘇南和浙江一帶。唐代“江南”又為十道之一,轄境相當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及蘇皖二省的長江以南,湖北、四川省江南的一部分,以及貴州省東北部地區。宋代是十五路之一,轄境相當今江西及安徽省長江以南和江蘇省江南茅山以西地區。

【河東】戰國至漢時指今山西省西南部,唐以後泛指山西省。因黃河經河套後,流向由北向南,本區位於黃河以東而得名。秦代開始設河東郡,唐代設河東道,宋代設河東路,除唐代河東道包括今山西省及河北省西北部內外長城之間,其他轄境均在今山西省內。

【關外】(一)秦、漢、唐定都陝西的王朝,稱函穀關或潼關以東地區為“關外”。(二)明清稱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為關外,因位於山海關以外得名。

【關內】(一)古代在陝西建都的王朝,通稱函穀關或潼關以西王畿附近為“關內”。(二)明清稱山海關以西地區為關內。今四川省康定縣以東地區亦稱為關內。

【關西】漢、唐時泛指函穀關或潼關以西地區為“關西”。

【西垂】殷周時對西方邊地的泛稱,相當於今甘肅省東南部一帶。

【中原】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及其附近地區,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遊地區,或指整個黃河流域,和中土、中州是同義詞。陸遊《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詩中的“中原”,係指淮河以北淪陷在金人手中的地區。

【關中】相當今陝西中部平原(渭水流域)地區,因春秋戰國時地屬秦國而得名。白居易《秦中吟》之秦中,即指陝西中部平原地區。

【劍外】四川省北部有劍門關,關南的蜀中地區稱“劍外”。唐代京都長安在劍門關東北,以長安為中心,稱此關以南地區為劍外。杜甫詩句“劍外忽傳收薊北”,劍外,即指劍門關南的蜀中地區。

【塞外】“塞”指長城要塞。“塞外”又名塞北、朔北、漠南。指長城以北,今內蒙古自治區的中部和西部一帶。

【西洋】明代把今南海以西(約自東經110°起)的海洋及沿海各地(包括印度、阿拉伯半島和非洲北部),統稱為“西洋”。永樂至宣德年間鄭和七次遠航南海,通常稱為下西洋。明末清初以後,西洋泛指大西洋兩岸即歐、美各國。

【南洋】我國唐朝時候,由於曆史原因,不少人遠渡重洋,到現在的東南亞一帶謀生。聚居在東南亞各地的華僑越來越多,華僑就把東南亞稱作“南洋”。“南洋”包括11個國家。在中南半島上有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馬來群島上有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東帝汶、文萊等。

【東洋】這名詞字麵上的意思是東麵的海洋。除了代表日本以外,還可以代表東亞地區。而東洋的說法,是相對南洋、西洋而有的說法。明朝初期以婆羅\文萊為界,以東稱為東洋,以西稱為西洋,故過去所稱南海,西南海之外,明朝稱為東洋,西洋。不過,近代中國通常用它指稱日本,可作日本一詞的別稱。

【華陽】相當今陝西秦嶺以南,包括漢中和四川、雲南、貴州一帶。因這些地區均在華山之陽而得名。東晉常璩(qu)所著《華陽國誌》即記載此地區的曆史。南朝時曾設華陽縣、華陽郡,轄境亦在此地區之內。

【兩淮】宋熙宗後分淮南路為淮南東、西二路,簡稱淮東、淮西,合稱“兩淮”。元代以後,指江蘇省長江以北的淮南、淮北二鹽場。

【三楚】秦漢時分稱戰國楚地為西楚、東楚和南楚,即“三楚”。西楚在淮水以北,泗、沂水以西,當今豫東、皖北和江蘇省西北部一帶。秦亡後,項羽曾於西楚的彭城(今徐州)建都,國號亦為“西楚”。東楚約當今江蘇(除西北部以外)、安徽東南部及浙江北部地區。南楚約當今安徽西南部及江西、兩湖一帶。

【三都、兩都】東漢時的“三都”為東都雒(lu)陽(即洛陽,在今洛陽市東北)、西都長安(在今西安市西北)、南都宛(yuan,在今河南南陽市)。唐代的三都指東都洛陽(三國魏時改“雒”為“洛”)、北都晉陽(在今太原市)以及京都長安。左思《三都賦》所指三都,是三國時的蜀都成都、吳都建業(在今南京市)和魏都鄴(在今河北省臨漳縣附近,故城早已毀)。班固《兩都賦》所指“兩都”,是東都雒陽(東漢的國都)和西都長安(西漢舊都)。唐代的兩都指東都洛陽、西都長安;五代則指東都開封府和西都河南府。

【五京】唐代的“五京”,指東京河南府(在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北京太原府(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南京成都府(在今成都市)、西京鳳翔府(在今陝西省鳳翔縣)、中京京兆府(在今陝西省西安市)。

【兩京】東漢的“兩京”,指首都雒陽和西漢舊都長安。宋代則以東京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西京河南府(洛陽)為兩京。明代永樂以後,兩京指京師順天府(在今北京市)和南京應天府(在今南京市)。

【五嶺】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和大庾五嶺的總稱(一說有揭陽嶺而無都龐嶺),綿亙於湘、贛、桂、粵邊境地區,為長江、珠江分水嶺,又名南嶺。其中以越城嶺(2118米)最高。大庾嶺古稱梅嶺。

【函穀關】故址在今河南靈寶縣東北,因關在穀中,深險如函(匣子)而得名。公元前241年,楚、趙、魏、韓、衛合縱攻秦,至函穀關敗還,當時該關亦為秦國與關東六國的分界。崤山東自河南新安縣境,西迄潼關,高峰淩絕,形勢險要。賈誼《過秦論》“秦孝公據崤函之固”,即指此。

【易水】在河北省西部,有中、北、南三條支流。源出易縣境,流入南拒馬河,最後注入大清河。荊軻所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即指此水。

【陽關】西漢置,故址在今甘肅敦煌縣西南古董灘附近,因在玉門關之南,故名。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西出陽關無故人”中的陽關,即指此。

曆代都城

商(後期)—殷在今河南安陽

西周—鎬京在今陝西西安

東周—洛邑在今河南洛陽

秦—鹹陽在今陝西鹹陽東北

西漢—長安在今陝西西安

東漢—洛陽在今河南洛陽

三國魏—洛陽在今河南洛陽

蜀—成都在今四川成都

吳—建業在今江蘇南京

西晉—洛陽在今河南洛陽

東晉—建康在今江蘇南京

隋—大興在今陝西西安

唐—長安在今陝西西安

北宋—東京在今河南開封

南宋—臨安在今浙江杭州

西夏—興慶府在今寧夏銀川東南

遼—上京在今遼寧巴林左旗南波羅城

金—第一個都城上京會宗府在今黑龍江阿城南、中都燕京在今北京西南、第三個都城南京在今開封

元—大都在今北京

明、清—北京在今北京

九大名關

山海關:在河北秦皇島市,是萬裏長城的起點,有“天下第一關”之稱。居庸關:舊稱軍都關、薊門關,在北京市昌平縣,為長城要口之一。紫荊關:在河北省易縣紫荊嶺上,為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的要口之一。娘子關:在山西省平定縣東部,建於唐初,平陽公主曾率娘子軍駐此,故名。平型關:在山西省繁峙縣。是長城的要口之一。雁門關:在山西省代縣,是長城的要口之一。嘉峪關:在甘肅省嘉峪關市西嘉峪山東南麓,是長城的終點,自古為東西交通要衝。武勝關:在河南省信陽縣,為大別山隘口之一。大南關: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憑祥市西南,曾稱雞陵關、鎮南關、睦南關,為中國通往越南的交通要口之一。

三山五嶽

談到祖國的錦繡山河,人們常常用三山五嶽來泛指祖國的名山。

五嶽是我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恒山、中嶽嵩山。

古時,傳說五嶽是群神居住的地方,所以曆代帝王多喜歡前往祭祀。“五嶽”的提出,開始於漢武帝。漢宣帝時,確定山東的泰山為東嶽,陝西的華山為西嶽,安徽的天桂山(又名霍山)為南嶽,河北的恒山(曲陽縣西北)為北嶽,河南的嵩山為中嶽。隋代又改今湖南的衡山為南嶽。明代又以今山西渾源縣境內的恒山為北嶽,清代就在這裏祭祀。

泰山地處我國東部,所以稱東嶽。它素來有“五嶽之長”、“五嶽獨尊”之稱。它成山最早,古時稱岱山,又名岱宗,春秋時才稱泰山。“岱”是大的意思,“宗”為長者之意。泰山風景優美,名勝古跡多,曆來為人們所仰慕。

泰山

華山位於陝西省東部華陰縣境內,其雄奇險峻居五嶽之首,自古有“華山天下雄”之譽。

衡山,又名岣嶁山或虎山,位於湖南省衡山縣。衡山群峰巍聳,山勢雄偉,綿延數百裏,著名山峰有七十二座,素有“五嶽獨秀”的美稱。

恒山位於山西省渾源縣城南。相傳遠在四千年以前,舜帝北巡至渾源,見此山氣勢雄偉,遂封為“北嶽”,為北國萬山之宗主。恒山重巒疊嶂,氣勢雄偉,名勝古跡甚多。

嵩山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境內。它有七十二峰,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嵩山有中嶽廟、少林寺、塔林等多處名勝古跡,從南北朝起,就成為我國宗教、文化活動的重要地區。

關於三山的說法有幾種。江蘇省南京市西南長江東岸,有三峰排列,南北相連,稱為三山。詩人李白《登金陵鳳凰台》有“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的詩句。江蘇省鎮江市長江江濱和江中的金山、焦山、北固山夾江相峙,世稱金口三山。還有一種流傳最廣的說法是,認為三山也就是三神山。古代傳說的東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山,為神仙所居,總稱“三神山”,山上有長生藥,宮殿都是用黃金白銀建造的。《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齊人徐市(芾)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市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

五湖四海

“五湖”的說法也很多。《水經注·沔水》認為“五湖乃長蕩湖、太湖、射湖、貴湖、滆湖”。而唐司馬貞認為“太湖、洮湧、彭蠡、青草、洞庭湖”稱為“五湖”。五湖涉及的範圍很廣,近代一般以“洞庭”、“鄱陽”、“太湖”、“巢湖”、“洪澤湖”為“五湖”。

至於“四海”,漢代的劉向在《說苑·辨物》中說:“八荒之內有四海,四海之內有九州。”據顏師古解釋:八荒,乃八方荒蕪極遠之地也。那麼,四海呢?《爾雅·釋地》說:“仇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也有人認為“九州”確被四海環繞。而《禮記·祭義》具體提到了“東海”、“西海”、“南海”、“北海”,但是沒明確海域。宋代的洪邁《容齋隨筆》中說“四海一也”。他的劃分法與今天的海域劃分有相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