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立春
2月3—5日雨水
2月18—20日驚蟄
3月5—7日春分
3月20—22日清明
4月4—6日穀雨
4月19—21日
夏季立夏
5月5—7日小滿
5月20—22日芒種
6月5—7日夏至
6月21—22日小暑
7月6—8日大暑
7月22日—24日
秋季立秋
8月7—9日處暑
8月22—24日白露
9月7—9日秋分
9月22—24日寒露
10月8—9日霜降
10月23—24日
冬季立冬
11月7—8日小雪
11月22—23日大雪
12月6—8日冬至
12月21—23小寒
1月5—7日大寒
1月20—21日
二十四節氣釋義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來反映一年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春、夏、秋、冬四季的開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春分:春季的中間,晝夜平分。夏至:白天最長,夜間最短。秋分:秋季的中間,晝夜平分。冬至:天進九,白天短,夜間長。由於我國地域遼闊,具有非常明顯的季風性和大陸性氣候,各地天氣氣候差異巨大,因此不同地區的四季變化也有很大差異。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等五個節氣反映氣溫的變化,用來表示一年中不同時期寒熱程度。小暑:初伏前後,氣候開始炎熱。大暑: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節。處暑:“處”有躲藏、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小寒:氣候已比較寒冷。大寒:為最冷的時節。
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麵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白露:氣溫下降到一定程度,夜間較涼,空氣中的水汽出現凝露現象。寒露:氣溫明顯降低,夜間凝露增多,而且越來越涼。霜降:開始降霜。當溫度降至攝氏零度以下,水汽凝華為霜。
小滿、芒種則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逐漸飽滿。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驚蟄:開始打雷,冬眠動物複蘇。清明:天氣晴朗溫暖,草木返青。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複蘇,來預示春天的回歸。
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反映了降水現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雨水:降雨開始。穀雨:降雨量增多,對穀類作物生長有利。小雪:開始降雪。大雪:降雪較大。
僧一行和子午線
我國唐朝的僧一行是世界上最早測量子午線的天文學家。
僧一行(公元673~727年),未出家前姓張,名遂,世稱一行阿閣梨,巨鹿(今屬河北)人。他是唐朝初年襄州都督、郯國公張公謹的孫子。他從小熱愛學習,博覽群書,尤其喜歡研究天文和曆法。青年時期,他更加不畏艱苦,勤奮好學。二十一歲時,他跟從荊州景禪師出家為僧,不久又跟從嵩山普寂學禪。後來,他還跟從善無畏、金剛智學密法。
僧一行精通佛學、曆法、數學和天文。唐開元(公元713~741年)中,唐玄宗招聘學者、名流進京。他隨族叔、禮部郎中張恰被召入長安。從此,他埋頭天象觀測和曆法改革,直至終生。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行奉命修成《大衍曆》,這在當時是較先進的。在數學上,他發明了不等間距二次內插法公式,並著有《大日經疏》二十卷和《攝調伏藏》。
他還與梁令讚一道製成渾天銅儀(古代測定天體球麵坐標的儀器),以及黃道遊儀,用以重新測定一百五十顆恒星的位置。他發現自己測量的恒星赤道(天球赤道,它是地球赤道麵和天球相交的大圓圈)坐標和對黃道(地球公轉軌道平麵和天球相交的大圓圈)的相對位置中得出來的數據,與前代天文學上測量的數據相比,差異很大,而且黃道上的位置也不同。由此,僧一行推斷,恒星並非靜止,也在運動。
公元1718年,英國的天文學家哈雷根據測量恒星的黃道度數與古希臘時代不同,也提出恒星運動的觀點。但是,這比一行的發現晚了近一千年。
僧一行在天文學上最大貢獻,在於他最早測量了子午線(通過地麵某點連接南北極的假想線)的長度。
唐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僧一行的倡議和領導下,同太史監(唐掌天文曆法的官員)南宮說合作,開展了一次大規模的天文測量活動。測量內容包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正午時八尺之竿的日影長度、北極高度和晝夜的長短等。測量點多達十三處。北起鐵勒(今內蒙北),南達林邑(今越南中部)。重點測量了滑州(今河南滑縣)、浚儀(今開封)、扶溝和上蔡這四個地點的北極高度和日影長度,還測量了這四個地點之間的距離。其結果為,從滑州到上蔡,北極高度差1度半,南北距離為五百二十六裏二百七十步(唐以三百步為一裏),夏至日影長相差二寸多。計算結果為,北極高度相差1度,南北兩地相隔三百五十裏八十步,合現在15107千米。這個結果雖不十分精確,但在方法上是一個極大進步,也是世界上首次如此大規模進行測量子午線工作。
國外最早測量子午線的是阿拉伯天文學家阿爾·花剌子模等人。他們於公元814年在美索不達米亞進行了測量子午線的工作,比我國晚了近九十年。
僧一行以其舉世矚目的成就,被公認為世界古代著名科學家。
地理名詞彙編
【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行政區的劃分。西漢以前,認為“九州”係禹治水後所劃分;東漢以後,有的認為九州是周製,有的認為九州是殷製。具體州名未有定說。《尚書》作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呂氏春秋》有幽州而無梁州;《周禮》有幽、並州而無徐、梁州;《爾雅》有幽、營州而無青、梁州。各家所說各州境界,也有一些出入。
【八荒】八為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北、東北八麵方向;荒,荒遠之地。《說苑·辨物》:“八荒之內有四海,四海之內有九州。”“九州”指中原地帶,“八荒”指離中原極遠的地方。
【郡縣】我國古代的地方行政區域。春秋時“縣”大“郡”小,秦代郡大縣小。秦統一後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後來又增加為四十郡。漢高祖劉邦分為六十二郡,區域變小了。隋唐時改郡為“州”。縣製始於春秋戰國,秦代縣屬郡,一個郡管轄幾個縣。漢代郡國並存,國以下也有縣。隋唐以後縣隸屬於州或府。
【國】周代分封諸侯,每個諸侯都建立一個“國”。秦代取消分封製,不存在國。西漢實行郡、國並置之製,國是漢代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區。國的區域與郡相當,所以常連稱“郡國”。
【道】地方一級行政單位。唐代將全國分為十“道”,後分為十五道,大略相當於漢代的州,隸屬於中央的監察區。北宋初沿襲唐製,分全國為十三道,不久即廢,改道為路。清代又恢複道,它的範圍較小,屬於省管轄,但比府、州為大。
【路】北宋廢道為“路”,初為征收賦稅、轉運漕糧而設,後來逐漸帶有行政區劃和軍區的性質。最初分全國為十五路,後來分為十八路、二十三路。南宋失北方之地,仍以勢力所及分路十六,如福建路、廣東路、廣西路、湖南路等,和今天的省名相同,區域也大致相當。元代也有路,但比宋代小,相當於州、府。
【省】最初是指宮禁之地,魏晉時成為中央政府機關的名稱,金代開始有了“行省”,它是中央尚書省的臨時派出機關。元代省成為正式的一級地方行政區劃。全國劃分為十二個大行政區,中央政府直轄的稱中書省(元時中央政府即是中書省,同時中書省在元及明初亦是政區名,指直隸中書省的地區),另外分設十一個“行中書省”,也簡稱“行省”。明代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但一般習慣上仍稱“省”,而中央機關已不再用省的名稱,於是“省”就專指最高一級地方行政區。清沿襲明代製度,分全國為十八省,“省”一直沿襲到現在,雖省的數量增加,但它作為最高一級地方行政區劃的性質沒有改變。
【州】相傳堯時,分天下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依《尚書》說)。冀州相當今河北省南部和山西省東南部一帶;兗州相當今河南省北部和山東省西南部一帶;青州相當今山東省東部和北部;徐州相當今河南省東南部、安徽省東北部、山東省南部和江蘇省北部地區;揚州相當今安徽省南部、江蘇省中南部以及江西省東部、浙江省和福建省部分地區;荊州相當今湖南、湖北兩省及河南、貴州、廣東、廣西部分地區;豫州相當今河南省南部、安徽省北部一帶;梁州相當今陝西省南部、四川省東部地區;雍州相當今陝西省和甘肅、寧夏的部分地區。舜時為十二州,增加了幽、並、營三州。到了漢代,又增加交州、朔方。三國時,共十八州。晉初分為十九州,後又分為二十一州,從漢到南北朝,州基本上是監察區,有時也是行政區。從南北朝起,州的範圍逐漸縮小了,當時江南的州實際上與郡無異。在唐代,全國共有三百多個州,是行政區,但大的州,也可稱為“府”。明清統一改州為府。
【府】依唐代製度,大州稱為“府”。唐代府隸屬於道,宋代府隸屬於路。元代的府,有的隸屬於路,有的直轄於中央。明清改州為府,一府管轄幾個縣。
【軍】“軍”是宋代的行政區域,一個軍等於一個州或府,隸轄於路。如宋代的平定軍即清代的平定州,宋代的南安軍即清代的南安府,可見軍和州府相當。
【山東】(一)戰國、秦、漢時代,通稱華山或崤山函穀關以東為“山東”,泛指戰國時秦以外的六國領土。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山東”,指在華山以東包括作者故鄉蒲地(今山西省永濟縣)一帶。(二)春秋時的晉國、建都平城時代的北魏、五代時的晉國,均地居太行山西,所以稱太行山以東為山東。(三)金代開始,山東即指現山東半島一帶,成為行政區域名。
【山西】戰國、秦、漢時代,通稱崤山或華山以西為“山西”,即“關中”(今陝西省一帶),後來指太行山以西的區域為山西。元代開始,山西成為行政區域名。
【江東】一名江左。長江在蕪湖、南京之間作西南偏南、東北偏北流向,隋唐以前是南北往來主要渡口的所在。自此以下的長江南岸地區(即今蘇南、浙江及部分皖南地區),習慣上稱為“江東”。三國時這個地區是孫權的根據地,所以當時又稱孫吳統治區為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