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軍事·武器·法製(2 / 3)

“鳴金”就是“鳴鉦”,並不是“鳴鑼”。在《說文解字》上沒有“鑼”字。“鑼”字出現很晚,是樂器。後世的“鳴鑼開道”是指官府儀仗行進時,在前麵敲鑼使民眾回避、讓路,與軍事無關。《說文解字》上說:“鉦,似鈴,兩年上下通。”段玉裁的注解中說它像鈴,但沒有舌,靠柄上下活動,撞擊鉦中心殼體,發出響聲。也就是一種鐃鈴,或單個的串鈴。在《詩》毛傳中說:“鉦以靜之,鼓以動之。”現在用“鼓動”這個成語,也是從這裏來的。擊鼓前進,鳴鉦止步。後來陳奐在《詩》毛傳疏文上說,這“鉦、鼓”主要用在演習作戰上。真正在戰場上廝殺,用號角、口令,當然比“鉦、鼓”更有效了。

虎符與金牌

戰國時期,有個有名的故事《信陵君竊符救趙》,說的是魏國的信陵君偷來了兵符,調動了軍隊去援救了趙國。這個“符”,就是古代有權調動軍隊的信物——虎符。它由帝王授予臣屬。符由銅鑄成老虎形狀,背上有銘文(刻在金屬上的文字),可分為兩半,一半由帝王自存,另一半發給地方統兵將帥。軍隊調動時,必須驗合這兩半符,相符合,才能生效。虎符流行於戰國時代、秦代和漢代。

虎符

與軍事有關的信物還有羽檄、金牌和火牌。

羽檄也叫作“羽書”,是古代一種緊急的軍事文書,上麵插羽毛作為標誌。《漢書·高帝紀》中有這樣的句子:“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未有至者。”這裏的“檄”,就是以木簡為信,長一尺二寸,作征召之用;如有急事,則加插鳥羽毛,以表示緊急。後來,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地用的雞毛信,就有點羽檄的意思。

火牌是清代傳遞軍用文書的憑證。《清會典·兵部車駕司》記載:“凡驛遞,驗以火牌,定其遲速之限。”就是說,凡是從驛站傳遞文書,都要檢驗火牌,並根據它決定傳遞的速度。通常傳遞文書,以日行240裏為度;如遇軍事上緊急文書,規定日行400~600裏的,要由經辦機構簽明。

金牌通稱金字牌,是“金字牌急腳遞”的簡稱,是古代最緊急的軍事信郵。宋代大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官政》一書中記載:“驛傳有三等:步遞、馬遞、急腳遞。急腳遞最遽,日行四百裏,唯軍興則用之。熙寧中,又有金字牌急腳遞,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黃金字,光明眩目,過如飛電,望之者無不避路,日行五百餘裏。”“金字牌急腳遞”,開始於北宋神宗熙寧年間,當時,北部邊疆異族興起,邊事爭端不斷發生。神宗為了調遣邊疆統帥的軍隊,用“金字牌”作為皇權的信符,用於調兵遣將。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秦檜與高宗合謀,一日之間發金牌十二道,把正要乘勝追擊的抗金名將嶽飛從朱仙鎮召回,結果給金兵以喘息之機,使宋朝由勝轉敗。

元代遇到軍務緊急時,用“金字圓符”、“銀字圓符”作為加快傳遞的標誌。

十八般兵器十八般兵器

“十八般兵器”之稱是從“十八般武藝”一詞演化而來。“十八般武藝”始見於南宋華嶽編的兵書《翠微北征錄》,華嶽曾中過武狀元。此書編成於南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他在書中自稱“臣聞”,可見“十八般武藝”的說法實際上還要早。可惜宋代的兵書多毀於兵燹,今傳者寥寥無幾,“十八般武藝”的原始出處和內涵今天已無從查考。明代謝肇涮在《五雜俎》中對“十八般武藝”的具體內容作了記述:“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簡、十三撾、十四殳、十五暴、十六把、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前十七種都是兵器的名稱,第十八般名目“白打”,就是“徒手拳術”。

《水滸傳》寫到的十八樣是:矛、錘、弓、弩、銃、鞭、鐧、劍、鏈、撾、斧、鉞、戈、戟、牌、棒、槍、扒。還有的說,十八般武藝是指九長九短:九長是槍、戟、錕、鉞、叉、銳、鉤、槊、環;九短是刀、劍、拐、斧、鞭、鐧、錘、棒、杵。

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爆發在公元200年,是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中,曹操與袁紹爭奪中原地區的關鍵性一仗。通過這次戰役,曹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打敗了袁紹,統一了北方。

袁紹是當時顯赫一時的大世族豪強勢力,於公元199年,大體上統一了河北。曹操當時控製了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大體上統一了河南。於是,袁紹和曹操之間的大規模兼並戰爭爆發了。

公元199年春,袁紹調兵十萬,進攻黎陽,準備一舉攻下許昌,消滅曹操。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抗擊袁紹。曹操親自率兵,打敗了與袁紹聯合的劉備,俘虜了他的妻子,又迫使劉備的大將關羽投降,從而解除了後顧之憂。這以後,曹操迅速移兵官渡,準備迎擊袁紹。

公元200年8月,袁紹進軍官渡。袁軍依河丘屯營,東西達幾十裏,曹軍也立營相拒。打了幾仗,曹軍不利,堅壁不出。袁軍築樓台,堆土山,居高臨下攻打曹營,結果曹操用霹靂車擊破了袁軍樓台。袁軍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又挖道一直通向曹營,曹操針鋒相對,在營外挖深溝以防禦。就這樣,雙方大軍在官渡相持了好幾個月。

曹軍轉機終於來到了。同年10月,袁紹派大將淳於瓊帶兵一萬多人押送軍糧,駐在大營以北四十裏處。此時袁紹未能采納謀士許攸、大將沮授的建議,結果袁軍內部眾叛親離。許攸投降了曹操,將袁紹的情況告訴給了曹操,並建議他偷襲故市、烏巢,燒掉袁紹軍糧,以此置袁紹於死地。曹操聽後非常高興,認為這是出奇製勝的好機會。他調兵遣將,並親率五千輕兵,假冒袁軍,讓戰馬口銜橫杖,軍士每人抱一捆幹柴,連夜抄小道行進。天將亮,曹軍已到烏巢,包圍了袁軍,焚燒了軍糧,袁軍大亂,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最後,袁紹和他的兒子袁譚僅帶八百騎兵逃回河北。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

官渡之戰是“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的戰例”,在軍事科學上有重要價值。

赤壁之戰

公元208年秋天,曹操在消滅袁紹,統一北方後,又揮軍南下,打算統一全國。

曹操率領號稱八十萬的大軍,自江陵沿江東下,直逼劉備軍駐地夏口。劉備派諸葛亮去江東孫權處,共商聯合抗曹大事。江東孫權懂得,若劉備軍隊失敗,江東也難保全,所以他同意派大將周瑜、魯肅等率軍三萬與劉備共同抗擊曹兵。

曹操的軍隊和孫、劉聯軍在赤壁相遇,隔江與孫劉聯軍對峙。曹操鑒於北方軍隊不慣水戰,下令用鐵索把戰艦連鎖在一起,以便兵士在船上行走如履平地,但這卻給孫、劉聯軍采用火攻創造了機會。曹操本想利用優勢兵力,一鼓而下,打敗敵人,現在卻處在了被動挨打的局麵。相反的,孫、劉聯軍卻士氣旺盛,積極求戰,準備火攻。一天夜裏,東南風大起,周瑜的部將黃蓋假稱投降曹操,帶了十艘戰船,船裏麵滿載著灌了油的柴草,順著風勢直向曹操營寨駛去。看看離曹營不遠,各船同時燃起火來,迅速地向曹操的水軍戰船衝去。火烈風猛,霎時間,曹軍戰船燃起大火,用鐵索連起來的船也無法拆開,一時烈焰衝天,曹操的水寨化成了火海。一會兒工夫,曹軍岸上的營寨也烈火熊熊,曹軍人馬燒死、溺死的不計其數。孫劉聯軍分水陸商路乘勝追擊,曹軍遭到了慘重的失敗,最後曹操隻剩十八騎殘兵敗將,敗走華容,逃回北方。

“赤壁之戰”也是我國古代史上一個以少勝多的戰役。

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是我國古代史上又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

公元4世紀前後,我國北方,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王朝統治著;南方,由東晉王朝統治著。前秦國王苻堅一心想向南擴展,統一全國。

公元383年,苻堅強迫征發漢族和各族人民當兵。他帶領步兵六十萬、騎兵二十萬向南進發,自恃兵多,並以為能取勝,曾驕傲地對部下說:“我擁有這麼多的軍隊,大家隻要把馬鞭投在長江裏,就可以截斷長江的巨流”。

淝水之戰圖

東晉宰相謝安派精兵八萬人迎戰,為了穩定軍心,他邀請親友一起遊山下棋,以示鎮靜。

東晉和前秦的軍隊在淝水兩岸隔河對峙。前秦先是攻占了淝水岸邊的壽陽縣,之後,苻堅派部下朱序到晉營誘降。朱序本是晉將,被迫降秦,心還向著東晉。朱序同晉軍約定了瓦解秦軍的計劃。東晉大將通知苻堅,說晉軍準備渡過淝水會戰,要求秦軍向後退出一塊空地來做戰場。苻堅想乘晉軍渡河的時候襲擊晉軍,就命令秦軍後退。秦軍裏的各族兵士,陣勢一移動,朱序又乘機在陣後高呼:“秦軍敗了!秦軍敗了!”前秦兵士聽到呼聲,頓時如潮水般地向北方潰退。晉軍乘勢渡過淝水,奮勇追擊。苻堅中了箭,單騎逃命。秦軍一路上聽到風聲鶴唳,還以為追兵到了,晝夜奔跑,不敢停留。苻堅逃到洛陽,收集殘兵,隻剩了十多萬人,損失的有十之七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