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軍事·武器·法製(1 / 3)

軍事·武器·法製

冠軍原是軍事用語

在體育競賽活動中,成績最佳者被稱為冠軍。這稱呼是怎麼來的呢?

公元前209年,中國曆史上爆發了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當是楚國有一位奮起反抗秦朝暴政的大將宋義,英勇善戰,十分威武,秦兵屢屢敗於他的手下。由於他戰功赫赫,位居諸將之上,於是楚軍將士贈給他一個光榮的稱號:“卿子冠軍”。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榮獲“冠軍”稱號的人。

到了漢代,冠軍一詞繼續沿用。據《漢書·霍去病傳》記載,霍去病就以戰功官拜驃騎將軍,封“冠軍侯”。漢代以後,戰功卓著的武將,也都采用了冠軍為官銜。從魏晉到南北朝各代,都設有“冠軍將軍”,唐朝也設有“冠軍大將軍”的官銜。直到清朝,護衛帝王的鑾儀衛及旗手衛的首領,也稱為“冠軍使”。

現在,冠軍一詞在體育競賽、文娛遊藝等活動中被廣泛采用。

最早的騎兵

春秋時期秦穆公的“疇騎”,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騎兵。“疇騎”,見之於《韓非子·十過》。以往舊注大多為“疇,等也。言馬齊等皆精妙也”。或幹脆注為:“疇騎,同一規格的馬。”這種解釋是不妥當的。《史記·曆書》裴駟集解引如淳日:“家業世相傳為疇。”清人錢大聽說:“如氏家業世世相傳之解,最為精當……。”而凡世相傳之業,皆可當疇人之目也。”因此,“疇騎”應釋為“世世傳習騎術者”。古多世業,父子相傳,兄弟相及,在騎兵剛剛出現的時候,騎術是一種比較特殊的軍事技術,因而成為“世世相傳之業”是很自然的。從秦穆公以武力助重耳入晉,一次派“疇騎”兩千來看,“疇騎”所指不是單個的騎馬者,而是具有軍事意義的中國曆史上最早的騎兵。

娘子軍的由來

孫武來到吳國幫助吳王圖霸。吳王要試他的兵法,將宮中美女一百八十人交給他訓練。孫武將她們分為兩隊,以吳王兩個寵愛的妃子充任隊長。兩人不聽約束,嘻嘻哈哈。孫武下令將兩人處斬,另任隊長。美女們害怕起來,都認真聽從孫武指揮,進行操練,很是整齊,完全合乎規格。這大概也可說是操練娘子軍的先聲了。當然娘子軍的正式出現還在後來。

隋朝末年,李世民推動他的父親李淵起兵反隋。李淵的三女兒李氏回到陝西戶縣故鄉,散發家產,招募了大批士兵,又聯絡了當地農民武裝,合並了幾支零散的起義軍,兵力擴充到七萬。公元617年,李氏率領著這支隊伍和李世民在渭北會師,宣布了隋王朝的末日。李淵稱帝後,李氏被封為平陽公主。這以後,李氏統領的軍隊號稱‘娘子軍’。

至於以女子為基本成員,又有嚴密組織的娘子軍,則是從太平天國的女軍開始的。太平天國的女軍是在男女平等的政治綱領指導下成立的,以前、後、左、中、右和數字一至八來編排番號,共四十軍,每軍五千二百人,總計十萬之眾。

三軍

古代的“三軍”,有好多種概念。它最早源於春秋時期。周朝製度,天子建六軍,諸侯大國設三軍,一軍為一萬二千五百人。春秋時,大國一般多設三軍,如晉國稱中軍、上軍、下軍;楚國稱中軍、左軍、右軍;齊國、魯國和吳國都設上、中、下三軍。在三軍中,各設將、佐,以中軍將為三軍統帥。中軍的地位也比較高,戰鬥力更強一些。也有人把春秋時的步、車、騎合稱為三軍。

隨著時代的演進,上軍、中軍、下軍又漸漸被前軍、中軍、後軍所代替。到了唐宋之後,這已經成為軍隊的一種固定建製。這時的三軍,主要標誌著擔任不同作戰任務的各種部隊。前軍是軍隊行軍或作戰的先鋒部隊;中軍即由主將親自統率的部隊,也是全軍的主力;後軍是軍隊行軍或作戰時,擔任後方掩護、警戒任務的部隊。

古代軍隊中,最大的編製單位就是軍。軍的編製,曆代沿用其名,但人數多少不一。漢代實行五人為伍,二伍為夥,五夥為隊,二隊為官,二官為曲,二曲為部,二部為校,二校為裨,二裨為軍的編製。宋代在軍隊中設軍一級的編製,其統兵長官為指揮使和都虞侯。

孫武與《孫子兵法》

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列國紛爭,兵戈不止,總結和研究戰爭規律的“兵家”十分活躍。我國曆史上最早的一部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專著誕生了,這就是大軍事家孫武著的《孫子兵法》。

孫武是齊國人,人們尊稱他為孫子或孫武子。他對兵法很有研究,但在齊國沒有受到人們賞識,於是他到了吳國。吳王闔閭聽說他很有軍事才能,就召見了他。吳王從宮中選了一百八十名宮女暫時當士兵,讓孫武指揮操練。孫武把宮女分為兩隊,指定吳王最寵愛的妃子當隊長,講清楚操練要求和規矩,就開始發布命令。沒想到,正當擂起令鼓發布命令時,宮女們嘻嘻哈哈笑起來。孫武說:“紀律沒講明,號令沒講清,這是將領的過錯。”然後,又把紀律,號令反複申明了幾次,宣布重新操演。可是宮女們仍是笑個不停,兩個隊長自恃吳王寵愛,更是帶頭嘩笑,隊伍一下子亂了。這時,孫武厲聲地下了軍令:“明知而不聽令,這是隊長之罪了。”他傳令把兩個隊長按軍法治罪。這一下可把正在看台上的吳王急壞了,他趕緊派人去阻止。孫武表示:“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還是把兩人殺了。之後,他又依次補了兩個宮女當隊長,繼續操練。這一來,整個隊伍麵貌大為改變,整整齊齊,令行禁止。吳王很賞識他的才能。任命孫武為大將軍。從此,吳軍在孫武訓練下,成為一支紀律嚴明、勇敢善戰的軍隊。成語“三令五申”就是從此而來。

孫武指揮吳軍以三萬主力,大敗楚國二十萬大軍,稱霸一時,西破強楚,南服越人,北威齊晉,成為春秋末年的盟主。

孫武總結了實際經驗,寫成了《孫子兵法》一書。這本書曆來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現在流傳在世上的本子中,以魏武帝曹操所注的一本最著名,共有十三篇:《計》、《作戰》、《謀攻》、《形》、《勢》、《虛實》、《軍事》、《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約六千字。

在《孫子兵法》中,孫武提出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是多方麵的。隻有靠著士卒和百姓的支持,才能取得勝利。《孫子兵法》包含著許多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它指出:“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即不經過戰爭而能降服對方的軍隊,這才是最好的。這體現了孫武不單純以力勝人的科學軍事思想。

孫武提出的“避實擊虛,避強擊弱”、“神出鬼沒,出奇製勝”、“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等立足於多變的戰術指導原則和“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科學論斷現在已家喻戶曉。孫武的軍事理論,對後世的中外軍事家、政治家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被奉為先秦兵家的始祖。戰國時期的韓非、西漢的司馬遷、三國時的曹操以及唐太宗李世民都曾高度評價孫武和他的兵法。

大約在公元7世紀,《孫子兵法》傳入日本。18世紀後,又譯成法、英、德、捷、俄多種文字。日本人尊孫武為“武聖”,把他與“儒聖”孔子並列。18世紀,當時橫行歐洲大陸的法國軍事統帥拿破侖看到了《孫子兵法》,愛不釋手,對中國兩千多年前卓越的軍事理論、軍事哲學深表欽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遭到失敗的德國皇帝,事後看到了《孫子兵法》,他悔恨自己晚讀了20年。

孫武及《孫子兵法》彪炳史冊,聞名中外,有些國家的軍事院校還把《孫子兵法》作為軍官學習的必修課程之一。美國有些戰略家甚至還以它為根據提出自己的核戰略思想。1972年,美國出版的約翰·柯林斯《大戰略》,稱孫武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的偉大人物”。

三令五申

成語“三令五申”是一再命令告誡的意思。語出《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這句成語,許多人經常用到,但“三令”令的是什麼?“五申”申的又是什麼?宋代曾公亮撰《武經總要》書中記載了三令五申的具體所指。

原來,古之所謂“三令”:一令觀敵人之謀,視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二令聽金鼓、視旌旗,以齊其耳目;三令舉斧鉞,以宣其刑賞。

所謂“五申”:一申賞罰,以一其心;二申視分合,以一其途;三申畫戰陣旌旗;四申夜戰聽火鼓;五申聽令不恭,視之以斧鉞。這就是三令與五申的內容,是教育將士應該在戰陣中和軍事行動中明確的作戰守則。

擊鼓與鳴金

遠在兩千五百年前,已有與行軍關聯的“金”和“鼓”。在《詩經·小雅》第三章有“鉦人伐鼓”一句,古人行軍時有“鉦”(音征)和“鼓”。這句的意思就是:“掌管鳴鉦和擊鼓的官員(鉦人),這時在擊鼓。”擊鼓和鳴金是古代軍事指揮的號令之一。《荀子·議兵》:“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曹劌論戰》載長勺之戰中,齊國、魯國都是擊鼓進攻。擊鼓除用以鼓舞士兵進攻外,部隊駐紮和行軍時也通過鼓聲發布號令。《文獻通考·樂考十一》載:“軍城及野營行軍在外,日出沒時撾鼓千槌,三百三十槌為一通;鼓音止,角音動,吹十二首為一疊;三角三鼓而昏明畢。”這裏擊鼓是報時和警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