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數目·綜攬·其他(3 / 3)

封與禪一般都是同時進行的。封,都在泰山。據說,這是因為泰山是東嶽,東方主生,是萬物之始,陰陽交替的地方;也有說因為泰山上有金篋玉策,能知人壽命長短。禪,在泰山附近的雲雲山、亭亭山、梁父(甫)山、社首山、肅然山,也有在會稽山舉行的。封禪雖同時進行,但封的儀式重於禪的儀式。這是因為天在上,地在下,人們認為天為陽,地為陰,天高於地。實際上是因為天比地更能欺騙群眾,天對統治者用處更大。

封禪的儀式不但複雜,而且神秘。傳說時代及夏、商、周三代,雖有封禪之說,但無具體記載。進入君主專製社會,雖有記載,但各朝各代的封禪儀式不盡相同。

中國君權專製時代,舉行封禪的皇帝,有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想封禪而未果的,有魏明帝、(劉)宋文帝、梁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宗等。自南宋後,皇帝到泰山封禪,形式上是廢止了,但實質還保留著,這就是以後的幾朝皇帝把封禪與郊祀合二為一了。明成祖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在北京南郊建天地壇,合祭天地。嘉靖年間,又將天地分祭,在北郊建方澤壇(即地壇)祭地,把南郊原建的圜丘改名為天壇,專門祭天。清朝時也在天壇祭天。

進行一次封禪,是要耗費大量資財的。貞觀初,唐太宗要封禪,魏征進諫說:“陛下東封,萬國鹹萃。”“須千乘萬騎、供帳之費,動役數州,戶口蕭條,何以能給?”封禪時“動役數州”,勞民傷財。貞觀時期尚難支付封禪費用,耗費之巨可想而知。封禪並不會真給帝王添德行,有些有見識的人早已認識到,如西晉史學家司馬彪就曾說過:“帝王所以能大著於後者,實在其德加於人,不聞在封矣。”唐太宗雖也想封禪,但他自己也認為:“如朕本心,但使天下太平,家給人足,雖缺封禪之禮,亦可比德於堯舜;若百姓不足,夷狄內侵,縱修封禪之儀,亦何異桀紂!”

既然封禪耗費巨大,為什麼曆代統治者還那麼熱衷?答案很簡單,因為封禪有維護統治的作用,他們利用人們對天的崇拜,進行欺騙。封禪的欺騙作用,歸納起來有如下幾點:①告訴上天已經改朝換代,新的帝王是接受天命,代天統治群民。②封禪可以粉飾太平。③封禪可以讓那些“夷狄”之邦感受“大國”威儀,從而朝奉。④封禪能成“仙”。由於這些原因,盡管封禪勞民傷財,統治者也是樂此不疲的。

尚方寶劍

“尚方寶劍”,又叫上方寶劍。在傳統戲曲中經常會有頭戴烏紗帽,身穿大紅袍的欽差大臣威風凜凜地唱:“本大臣有尚方寶劍,先斬後奏!”這說明,持有“尚方寶劍”的人權力很大,要殺誰就殺誰。

“尚方寶劍”就是“尚方”鑄造的寶劍。“尚方”是皇宮裏掌管皇帝及皇室衣食住行的衙門少府中的一個部門。從漢朝開始就有,在秦時叫小府。

魏晉風度

魏晉風度,是對魏晉之際名士風度的稱謂,亦稱魏晉風流。它作為門閥士族意識形態的人格表現,已成為魏晉時期的審美理想。名士們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誕而風流自賞。據《世說新語》:“王子猷居山陰,逢夜雪,忽憶剡縣戴安道,即時登舟造訪,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答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他們研究“容止”,提倡“雅量”,喜怒哀樂不形於色。《世說新語》載,顧雍集僚屬下圍棋,得兒死訊,他“以爪掐掌,血流沾褥”,而神色不變。謝安策劃了淝水大捷,捷報傳來,他下棋如故,並無喜色,待收棋入屋,因大喜至極,折斷了木屐齒竟全然不覺。另外,他們言詞高妙,精神超俗,“托懷玄勝,遠詠莊老”,“以清談為經濟”,喜好飲酒,不務世事,以隱逸為高。

進行曆史地考察,我們不難發現“魏晉風度”的思想意義和美學價值。作為對人生的愛戀,自我的發現與肯定,它與東漢末以《古詩十九首》為標誌發展而來的價值觀念一脈相通;而在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上,又和“文學的自覺”的美學潮流相輔相成。在藥、酒、姿容、玄談的外在表象後麵,蘊含著對自身價值思考和對人生無常的悲歎。漂亮的形式(姿容飄逸)和內在的精神(智慧和憂傷)結合,成為魏晉風度的美學典型。在哲學上,玄學的興起,標誌著儒家哲學的危機,魏晉玄學是東漢以來思想和社會曆程的必然結果,確有一個過程。東漢後期政治的腐敗,使儒生們從對漢家煌煌大業的盲目崇拜中清醒過來,正統的儒家思想受到懷疑。從黨錮之禍開始,到黃巾起義,到軍閥混戰,到三國鼎立,再到曹魏司馬氏爭權,大開殺戒,在整整一百多年的腥風血雨中,人們進行了否定外界社會的過程,探索人生變幻無常的命運,執著愛戀短促的生命,尋求人生的歡樂。

反映到文學上畢竟要遲一步。實際上,從東漢和帝時代開始,外戚和宦官相互屠戮,直至魏晉的大殺名士,社會上刃血橫飛,而在觀念意識領域內,則開始了一次思想解放運動。道教的興起,佛教的傳人和發展,曹操的“尚通脫”,“不忠不孝也不要緊”,嵇康、阮籍的“越名教而任自然”,雖然不可能從根本上動搖儒家思想地位,卻使社會的思想觀念的麵貌有所改觀。從此時開始到唐五代,人們的思想並不為儒家思想所囿,就是這一解放運動的功勞。而以魏晉風度為開端的儒道互補的士大夫精神,從根本上奠定了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基礎,影響相當的深遠。

當然,在人格實踐上,魏晉風度所及,也確實帶來弊病:許多人趕時髦,心情並非嵇、阮似的沉重,卻也學他們的放達。正如魯迅所指:“東晉以後,作假的人就很多,在街旁睡倒,說是‘散發’,以示闊氣。就像清時尊讀書,就有人以墨塗唇,表示他是剛才寫了很多字的樣子。故我想,衣大、穿屐、散發等等,後來效之,不吃(藥)也學起來,與理論的提倡實在是無關的。”

至於說到清談誤國,清談,那是時代的產物,是在魏晉玄學盛行的特定條件下所產生的。我們隻能從曆史的角度來研究它、認識它,這樣才能有正確的認識。

《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是明朝永樂時編纂的一部百科全書式的文獻彙編。

據《明實錄》的記載,《永樂大典》於公元1407年編成。全書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共裝訂成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這部綜合性的大類書,其篇幅之大,搜羅之廣,繕寫與裝璜之精美,在當時世界文化之林裏,是無與倫比的。

明成祖朱棣編修《大典》的目的,是通過它來籠絡當時士大夫,使之為他所用,從而鞏固和加強他的統治。因此,他對編輯這部大類書異常重視。公元1403年七月,朱棣就對翰林院侍讀學士解縉等說:天下古今的事物,分散記載在各書,很不容易查看。希望立即組織儒士,編成一部像探囊取物那樣考索方便、一查就得的大類書。搜集範圍要廣一些,“凡書契以來經史百家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都在其內。朱棣還特別叮囑主編者,要“毋厭浩繁”!

次年十一月,解縉等很快就將他們編成的書送呈朱棣,朱棣定書名為《文獻大成》,還賞鈔給解縉等一百四十七人。很顯然,這個短時間編成的急就章,實在過於簡略,並不符合朱棣原來的要求。因此,朱棣指示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重修,加派了他的親信:太子少師姚廣孝、刑部侍郎劉季篪和解縉三人做全書的監修,增加了正、副總裁的人選,還命令禮部簡派中外官吏及四方宿學老儒有文學者來擔任纂修,選派國子監及在外郡縣學擅長書法的生員繕寫;開館子文淵閣,命光祿寺供給早晚膳食。參加這次編輯工作的前後多達三千餘人。到永樂五年十一月,全書編成,朱棣定書名為《永樂大典》。

《大典》共輯有當時古今圖書七八千種,其中包括經史子集,以及釋藏、道經、醫藥、戲劇、平話、工技、農藝等著作。收集的範圍是相當廣泛的。正如朱棣的序文裏所說“纂集四庫全書及購天下遺籍,上自古初,迄於當世,旁搜博采,彙集群書,著為奧典”,這的確是一個雄偉、浩繁的文化工程。

原書編成後,珍藏在南京文淵閣。公元1421年朱棣正式遷都北京,《大典》也隨之北移,深藏在“文樓”之內。這時,朱棣正繼續籌劃北征,戎馬倥傯,對《大典》也無暇過問。到弘治時(公元1488~1505年),孝宗朱祜樘喜讀書,曾查閱過《大典》。他不僅命人將《大典》所收集的藥物、禁方,抄寫給禦醫藥房諸醫,而且還親自書錄一些金匱秘方給太醫院使。這是《大典》第一次被應用的記錄。據記載,在明代二百多年中,偌大的一部百科全書,它的讀者不過是可數的兩、三個皇帝而已。

1557年四月,宮內發生大火,三殿和文、武兩樓等主要建築都被燒毀。《大典》一書,經朱厚熄特別督促搶救,才免於難。災後,朱厚熄生怕這個孤本再遭意外,於是在公元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八月,命閣臣徐階、禮部侍郎高拱等督飭儒士一百零九人,照原本摹寫了一部做副本。這項工作到公元1567年四月結束。從此《大典》才有了正、副兩部,分別珍藏在文淵閣和皇史宬兩處。

公元1594年南京國子監祭酒(校長)陸可教曾經上書,建議將《大典》交巡方禦史負責,分期分批刻版印行,分貯在南、北兩個國子監,以廣流傳。可是萬曆皇帝,隻管搜刮金花銀,那裏顧得刻書。因此他的建議未能實現。公元1629年五月初一日,因日蝕的時刻不驗,侍郎徐光啟奏準選刻《大典》中日蝕一類,這是《大典》在明代唯一的刻本,但現在也很難看到了。《大典》長期被珍藏,束之高閣,連翰林院的官員也都看不到,民間著作家自然更無法問津。

明亡,文淵閣再次被焚,《大典》的正本,可能就在這時全部付之一炬。留下來的副本,清初也沒被重視。到雍正年間(公元1723~1735年)《大典》才由皇史宬移藏到翰林院,結束了它的沉睡階段,一些學士和編修官員始得有借閱的機會。公元1736年(乾隆元年),清代學者全祖望考中了進士,分到庶常館學習。他於是有機會看到這部書,大加讚美。他說他每日讀《大典》到“夜漏三下而寢”,另外還雇請四個抄寫員,抄出了《宋元圖經》等海內孤本若幹種,並且作了一篇“鈔永樂大典記”,紀述這事的經過。公元1773年清政府纂修《四庫全書》,這時《大典》巳缺佚兩千餘卷,但仍從其中輯出佚書達五百多種。《大典》保存文獻資料的巨大貢獻,由此就可見一斑了。

此後,清室日趨腐敗,官吏乘機盜竊,《大典》又有散失損壞。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和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兩次侵入北京,侵略者大肆焚燒擄掠,許多寶貴的文物毀失殆盡,《永樂大典》也同樣遭到浩劫,部分被燒毀,部分被搶走。剩下的已經是寥寥無幾了。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多方搜集整理,到1959年為止,已搜集到《永樂大典》原本二百一十五冊,加上複製本等,合共得七百三十卷。1960年由中華書局影印出版,共改裝成為二百零二冊。這隻是《大典》的百分之三的殘留而已。

各行業祖師

農業——神農氏

蠶業——馬頭娘、嫘祖

織業——黃道婆、織女

漁業——伏羲、薑子牙

商業——財神爺(財神趙公明,武財神關羽,五路財神何五路)

紙業——蔡倫

筆業——蒙恬

陶業——範蠡

鑄業——老子

鹽業——宿沙、葛洪、天井娘娘

酒業——杜康

屠業——張飛、樊噲

廚業——詹王、易牙

藥業——孫思邈

醫業——華佗

染業——梅葛二仙

車行——馬王爺

牛行——牛王爺、龔遂

自行車行——哪吒

中藥——李時珍

裁縫——軒轅氏

評話——柳敬亭

火腿——宋澤

星相——柳莊

風水——劉伯溫

木匠——魯班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

在中國古代小說中,常用“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來形容女子之美。原來“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分別是中國古代四位美人——西施、王昭君、貂蟬和楊貴妃的代稱。每個代稱裏又包含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四大美人陶塑

沉魚——西施西施是春秋末期越國的一位有名女子。相傳有一次她在河邊浣紗,清澈透明的河水映照著她美麗動人的身影,水中的遊魚竟忘了遊水,慢慢地沉入到水底。西施便得了個“沉魚”的雅號。

落雁——王昭君漢代王昭君是個才貌雙全的美人。漢元帝為了安撫北匈奴,選她與單於結成姻緣。在離家的途中,她看到遠飛的大雁,勾引起無盡的鄉思,觸景生情彈起琴弦。一群飛雁聽到琴聲竟忘了抖動翅膀而跌落地上。王昭君便得了個“落雁”的美稱。

閉月——貂蟬貂蟬是漢獻帝的大臣王允的歌妓。她不但貌似明月,且能歌善舞。一天晚上她在花園拜月時,一片雲彩將月亮遮住了。王允得意地說:“月亮比不過我的女兒,都害羞地躲到雲的後麵去了。”從這以後,貂蟬又被人稱作“閉月”。

羞花——楊貴妃唐代美女楊玉環被唐明皇選進宮後,整天悶得慌。一天,她在花園賞花解悶,無意中碰了一下含羞草,含羞草馬上卷起了葉子。唐明皇讚歎她有“羞花”之容,稱她為“絕代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