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數目·綜攬·其他(2 / 3)

七情六欲

七情六欲是指人們與生俱來的一些心理反應。不同的學術、門派、宗教對七情六欲的定義稍有不同。但是所有的說法都承認七情六欲是不可避免的。

儒家的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

醫家的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

《呂氏春秋》中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麼六欲到底是什麼?東漢哲人高誘對此作了注釋:“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見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於是嘴要吃、舌要嚐、眼要觀、耳要聽、鼻要聞,這些欲望與生俱來,不用人教就會。後來有人把這概括為“見欲、聽欲、香欲、味欲、觸欲、意欲”六欲。

但佛家的《大智度論》的說法與此相去甚遠,認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相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於俗人對異性天生的六種欲望,也就是現代人常說的“情欲”。

通常的說法,六欲:色、聲、香、味、觸、意;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

八鬥之才

曹植(公元192~232年),字子建。他是漢代末年建安時期最負盛名的作家,《詩品》稱他為“建安之傑”。他深受魏太祖曹操的寵愛,與其兄曹丕發生矛盾。曹丕稱帝後,曹植多次被貶官移封,過著懷才不遇的生活。他流傳下來的作品很多,詩有八十多首,辭賦、散文約有四十餘篇。其中,《白馬篇》、《贈白馬王彪》、《名都篇》以及《洛神賦》都是十分有名的。南朝時期的謝靈運曾稱讚曹植:“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得八鬥,我得一鬥,天下共分一鬥。”以後,人們便把“才高八鬥”和“八鬥之才”這些成語用來比喻文才高超的人。

十六國何指

東漢以來,我國北方和西北方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陸續遷到長城以內和黃河流域一帶居住。匈奴人居住在山西中部和南部。鮮卑人的慕容部在魏、晉時入居遼西和遼東;另一些鮮卑人則在隴西與漢人雜處;羯人是入塞匈奴一支的後裔,散居在山西東南部的上黨郡(今山西襄垣東);氐人住在甘肅東南部,後來有一部分遷到陝西和甘肅東部;羌人分散在關中諸郡,與漢人雜居。到西晉時,由於內遷各族長期與漢族交往,逐漸走向定居的農業生活,但大多保留部落組織,在很大程度上保留著自己民族的語言和習慣。

西晉統治階級對入遷的少數民族進行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他們強迫少數民族人民交納重稅,服兵役、徭役,甚至把少數民族人民掠賣為奴。西晉世族就多買鮮卑慕容部婦女為婢妾。羯人也曾被並州刺史司馬騰大規模捉去,兩人一枷,押到冀州出賣。各少數民族人民不斷進行鬥爭,以反抗西晉統治階級的剝削、壓迫。

西晉統治階級在自相殘殺的內亂中,受到極大削弱。各少數民族貴族趁機利用各族人民對西晉政府的仇恨,紛紛起兵反晉。西晉滅亡後,在我國北方,各少數民族和漢族貴族先後建立了十幾個割據政權,進行了長達一百多年的混戰,直到公元439年,北魏統一北方,這種局麵才告結束。曆史上把這一時期稱為十六國時期。

最先起兵反晉的是匈奴族的劉淵。魏晉以來,內遷的匈奴族被分為五部。他們自認是漢朝的宗親(漢時匈奴與漢朝皇帝聯姻),故而改為劉姓。劉淵是匈奴族中屠各族一支的貴族。他曾向儒生崔遊學習經書,博覽《史記》、《漢書》、諸子書,尤好《孫子兵法》,接受漢族文化較深。晉惠帝時,劉淵被封為建威將軍、匈奴五部大都督。公元304年,他利用晉室內亂機會,回到左國城(今山西離石東北),召集部眾五萬人,起兵反晉,建立漢國。不久,建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自稱皇帝。他為了籠絡漢族地主支持自己,宣告匈奴劉氏是兩漢劉氏的外甥,祭三祖(漢高帝、漢光武帝、漢昭烈帝)五宗(漢文帝、漢武帝、漢宣帝、漢明帝、漢章帝),不祭匈奴單於。漢國建立後,劉淵連年派兒子劉聰、部將石勒、晉世族出身的王彌等,進攻西晉都城洛陽。公元310年,劉淵病死,劉聰做了漢國皇帝。次年,他派族人劉曜和石勒攻陷洛陽,俘虜晉懷帝,殺晉王公、士民三萬餘人,並縱兵在洛陽大肆焚掠,致使一度繁榮的洛陽城化為灰燼。晉懷帝被殺以後,晉湣帝即位長安。公元316年,劉曜又攻破長安,晉湣帝投降,西晉滅亡。

公元318年,劉聰死。次年,劉曜自稱皇帝,建都長安,改國號為趙(前趙)。石勒也自稱趙王,都襄國(今河北邢台),建立後趙。接著,劉曜和石勒互相攻殺起來。公元328年,石勒俘虜劉曜,滅掉前趙。

石勒,上黨羯人,祖父、父親和他自己都做過部落的小帥。石勒年輕時,做過漢族地主的佃客。晉惠帝末年,並州荒亂,他和本族人出外逃荒。並州刺史司馬騰“兩胡一枷”,掠賣羯人為奴隸時,石勒也被掠賣到山東荏平地主師歡家作耕奴。後來獲得解放,仍然為人傭工。石勒的早年生活,突出反映了西晉時期羯族人的困苦悲慘境遇。劉淵起兵後,石勒和牧人汲桑也共同起事。他們的基本群眾是牧人、囚犯和逃亡山澤的農民。石勒為晉軍打敗後,歸附劉淵,成為劉淵部下的大將。石勒對晉世族極端仇恨,在作戰中,凡俘獲二千石以上的晉官,幾乎全部殺死。公元311年,他率兵包圍了從洛陽逃出的西晉王公、貴族、大臣和軍隊,用騎兵圍射屠殺,十幾萬人無一幸免。

石勒在建立後趙過程中,逐漸改為實行拉攏漢族地主政策,不少晉的失意士人和下級世族被吸收參加後趙政權。他十分信任漢族失意士人張賓,對他言聽計從,用為謀主。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石勒在趙國內注意“核定戶口,勸課農桑”,並大力提倡經學,設立太學,修改九品中正法,用考試和保薦的途徑,選拔官員,實行一套漢族封建統治的辦法。

盡管如此,後趙的民族壓迫仍非常嚴重。石勒以羯人為國人,禁人使用“胡”字,信用羯人作統治骨幹。羯人可以仗勢橫行,搶掠了漢族人民,包括搶掠了漢族世族可以無罪。這就使趙國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銳。

公元333年,石勒死,養子石虎繼承皇位。石虎是一個非常殘暴的家夥。公元335年,他遷都鄴城,大興土木,役使人民四十多萬為他興造宮殿。石虎晝夜荒淫,大量掠取民間婦女,後宮婦女竟有十萬餘人。石虎的殘暴統治,激起各族人民的反抗,梁犢領導的雍涼戍卒起義,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曾攻下長安,發展到四十多萬人。

公元349年,石虎死,諸子爭奪皇位,互相殘殺。次年,由石虎養孫漢人冉閔滅掉後趙,自稱皇帝,建立魏國。冉閔利用漢族人民對羯族統治者的憎恨,殘酷屠殺羯人。史書記載,一日之內,殺死羯人數萬,前後被殺死的羯人有二十餘萬。甚至有些人隻是因為鼻子高些,胡須多些,也被當作羯人殺死。各族統治階級的民族壓迫,給各族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

與此同時,在我國北方建立的割據政權還有:漢人張氏在甘肅東部、寧夏和新疆東部建立的前涼;鮮卑慕容氏在遼西、遼東建立的前燕;氐族苻氏以長安為中心建立的前秦;鮮卑族拓跋氏在今內蒙中部和山西北部建立的代。西南地區還有李雄在四川建立的成漢。

公元376年,前秦皇帝苻堅先後滅掉一些割據政權,統一了整個北方。

前秦是氐族貴族苻健建立的。公元355年,苻健死。兩年後,苻堅殺死苻生,自立為帝。苻堅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他對出身貧寒的漢族士人王猛非常信任,自比劉備得遇諸葛亮。在王猛的輔佐下,秦成為一個政治上比較清明,國力較為強盛的國家。淝水之戰失敗,前秦瓦解,北方重新陷入了割據混戰的局麵。

淝水戰後,北方先後出現的割據政權有:在前燕舊境內的後燕(鮮卑族)、南燕(鮮卑族)、北燕(漢族),在前秦舊境內的後秦(羌族)、西秦(鮮卑族)、夏(匈奴族);在前涼舊境內的後涼(氐族)、南涼(鮮卑族)、北涼(匈奴族)、西涼(漢族)。

連同淝水戰前出現過的割據政權,我們概括一下就是:成漢、二趙(前、後)、三秦(前、後、西)、四燕(前、後、南、北)、五涼(前、後、南、北、西)和夏,總共十六國。另有,西燕、冉魏和代(北魏的前身),一般說法不包括在內。

十六國時期,在我國曆史上是一個分裂割據,十分混亂的時期。各族人民在各族統治者的連年戰爭中,遭受了巨大災難。但是,這一時期內,各族人民從邊境入居內地,加強了和漢族人民交往,促進了互相融合。十六國時期,連同以後的北魏時期,所出現的我國各族人民的一次大融合,在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百姓”探源

常聽有人說:“我隻不過是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其實,在我國上古時期,“百姓”並非指芸芸眾生的庶民、農夫,而是指有錢有勢的貴族。

“百姓”一詞,最早見於《尚書·堯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有位名叫鄭玄的學者注釋得很清楚,他說:“百姓,謂百官族姓;萬邦,謂天下公民。……百姓者,群臣之弟子是也。”

司馬遷的《史記·夏本紀》中,也提到“禹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敷土”。由此可見,在我國上古時期,“百姓“指那些地位僅僅次於諸侯的貴族子弟。

對於“百姓”一詞,解釋最為清楚明了的是清代著名學者俞正燮,他在《癸巳類稿》一書中,直截了當地闡明了“百姓”一詞的真正含義,其雲:“百姓,專以仕宦言之。”

可見,“百姓”最早並非指的是普通平民,隻是到了戰國以後,伴隨著封建製徹底取代了奴隸製,“百姓”才逐漸演變為平民的通稱。

“萬歲”流變

“萬歲”這個詞,在曆史上,一是用作人們歡呼用,二是用作封建帝王特定的稱謂。

秦漢以前,歡呼“萬歲”是很普遍的事情。《戰國策》中《馮諼客孟嚐君》一文記載:馮諼在薛地,替孟嚐君燒掉了百姓們的債券,大得人心,“因燒其券,民稱萬歲”,這個“萬歲”就是人們由於內心喜悅以示慶賀的歡呼語。

秦漢以後,臣子朝見國君,拜恩慶賀,也常常呼喊“萬歲”,這逐漸成為了一種禮節,是為了表示對皇帝的尊敬。後來,慢慢成了帝王的代稱了。當然,它並不是帝王唯一的或專擅的稱呼。帝王叫“天子”也可以,因為這個稱號也十分尊貴。“天之驕子”,表明他擁有的權力是上天所賦予的,是至高無上的。那時,如果有人對其他人呼喊“萬歲”,皇帝也不幹涉,因為“萬歲”更多地被用作歡呼語。

漢武帝曾想把“萬歲”攫為己有。但是人們一到高興時還是歡呼“萬歲”。他禁不了,也無可奈何。以後,對“萬歲”的使用,越來越嚴。從宋朝開始,“萬歲”成了皇帝的專用名詞。皇帝成了“萬歲爺”。如果有大臣被稱“萬歲”,就是犯禁,要受到重罰。宋代著名的忠臣寇準,有一次與溫仲舒同行,路上遇到“狂人”,迎著他的馬高呼“萬歲”。這事被寇準的政敵向皇帝告發了,寇準因此罷去同知樞密院的高級職務,降為青州知州。後來,如果誰再隨意歡呼“萬歲”,就會遭到殺身之禍,到了明代,規定更加嚴格,除了“萬歲爺”,還有“千歲爺”、“九千歲”等稱謂。

何為社稷

社為土地神,稷為五穀神,曆代帝王都把祭社稷列為國家大典,這種對土地和穀物的崇拜,是與我國自古以耕作土地、種植穀物的謀生方式分不開的。稷(今人稱為小米)適應在我國北方幹旱氣候下生長,是古代的主要食糧,被奉為“五穀之長”,“人非土不立,非穀不食”。故古代“王者”“封土立社示有尊”,“立稷而祭也”,目的是“為天下求福報功”(《白虎通·社稷》)。五穀與土地是密不可分的,故把社與稷合起來祭奉,作為國家每年重大典禮活動之一。加之稷這種作物,相傳又是由周人的祖先後稷發現、培植的。因此,社稷神既有神化周人祖先的象征意義,又成了王權的代表。故文獻中“社稷”就成了“國家”的代稱。社稷的位置,按“左祖右社”的原則,設於宮廷的西麵,與東麵的祖(太)廟相對稱。

封禪概說

封禪,是中國古時候統治者舉行的一種祀典。封為祭天,禪為祭地。封禪就是祭天地。

封禪產生於什麼時候,有兩種不同的說法。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裏認為,封禪產生於伏羲氏以前的無懷氏。無懷氏曾封泰山,禪雲山。春秋時期,齊桓公稱霸諸侯後,想舉行封禪,管仲說,古代封泰山,禪梁父(編者注:山名,在山東泰安市東南,泰山的支峰)者七十二家,知名的有無懷氏、伏羲、神農氏、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皆受命然後得封禪”。經管仲勸說,齊桓公才停止封禪。馬端臨則認為“七十二家”的說法,是“陋儒之見”,“詩書所不載,非事實”,所以他在《文獻通考》中敘封禪是從秦始皇開始的。我們且不說七十二家封禪是否確有其事,封禪思想產生很早是無疑的,至少不晚於齊桓公時。封禪起源於人們對大自然的崇拜,進入階級社會,封禪被統治階級所利用,成了欺騙、愚弄人民群眾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