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目·綜攬·其他
三從四德
“三從四德”是為維護父權—夫權家族利益需要,根據“內外有別”、“男尊女卑”的原則,由儒家禮教對婦女的一生在道德、行為、修養方麵進行的規範要求。三從是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是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三從”一詞最早見於儒家經典《儀禮·喪服·子夏傳》,其中說“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引申為作為女兒、妻婦和母親的婦女應對男性服從。但婦女屈從由來已久,“女”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是屈身下跪的形象。
“四德”一詞見於《周禮·天官·內宰》,所謂的“四德”是指:德、言、容、功。
德是品德,能正身立本;言是言語,與人交談要會隨意附義,能理解別人所言,並知道自己該言與不該言的;容是儀態,出入要端莊穩重持禮;功是指婦女從事的勞動與工作。性別分工是男主外事,女主內事,所以“婦功”幾千年的標準沒有大變化——維持生活衣食之需的采桑養蠶、紡績織作,還要奉養公婆、丈夫,生養孩子,招待賓客等。
三綱五常
三綱五常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架構。三綱、五常來源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但最早淵源於孔子。
“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係。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係的行為準則。
三皇五帝
“皇”的原意是“大”和“美”,不作名詞用。戰國末,因上帝的“帝”字被作為人主的稱呼,遂用“皇”字來稱上帝,如《楚辭》中的西皇、東皇、上皇等。在《周禮》、《呂氏春秋》與《莊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並對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義作了解釋,但都未實定其人名。
三皇五帝是中國在夏朝以前出現在傳說中的“帝王”。現在看來,他們都是部落首領。秦始皇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無比,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但是不同史家對“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義。具體三皇是誰,五帝是誰,存在多種說法。基本上,無論是按照史書的記載,還是神話傳說,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早於五帝的年代。大致上,三皇時代距今久遠,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為久遠,時間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時代則距夏朝不遠,在四千多年前。
《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天皇、地皇、泰皇為三皇,且認為泰皇最貴。那麼,泰皇是誰?《太平禦覽》卷七十八引《春秋緯》提出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的另一種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尚書大傳》和《白虎通義》等,則又主張三皇應為燧人、伏羲、神農,而《運鬥樞》、《元命苞》等緯書,除了認同伏羲、神農外,補上了創造人類的女媧。此外,《帝王世紀》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通鑒外紀》又以伏羲、神農、共工為三皇。由此看來,伏羲、神農占了三皇之兩席,諸說基本一致,而第三位究竟是誰,分歧較大。
至於五位古帝,說法也各異。《史記·五帝本紀》列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而《禮記·月令》以太昊(伏羲)、炎帝(神農)、黃帝、少昊、顓頊為五帝;《尚書序》、《帝王世紀》則視少昊、顓頊、高辛(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稱為五帝的神話。東漢王逸注《楚辭·惜誦》中的“五帝”為五方神,即東方青帝太昊、南方赤帝炎帝、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顓頊、中央黃帝。
三皇五帝傳說的分歧,是我國多民族發展的產物,它曲折地反映了民族融合的進步趨勢。早在進入文明時代之前,在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就形成了華夏族、苗族以及當時被華夏族稱之為蠻、夷、戎、狄等許多兄弟民族。說華夏族為黃炎之後,這實際上反映了華夏族是由以黃帝、炎帝為代表的兩個有血緣親屬關係的氏族經過長期發展而成的。
三教九流
“三教”的說法起自三國時代,指的是儒教、釋教、道教三種教派。河南嵩陽書院裏有一尊三神像,在一個頭上雕出了孔子、老子和釋迦牟尼的麵孔。
儒教,孔子所創,並非宗教,而漢儒為了抬高孔子的地位,把儒家學說渲染的像宗教一樣,就被人們看做宗教了,自漢朝至“五四運動”前,一直在中國文化界及思想界占重要地位。孟子、董仲舒是著名的代表人物。
釋(佛)教,指東漢時傳入我國的佛教,以其為印度釋迦牟尼所創而簡稱為釋。
道教,以先秦老子“道”的學說為中心的學術流派。老子具有樸素辯證法的思想。漢代道教尊奉老子為道教的始祖,東漢時創立的一種宗教,講究煉丹修道,尋求長生不老之法。
“九流”的說法,最早見於《漢書·藝文誌》,指的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縱橫家、名家、雜家、農家等學術流派。
儒家:崇奉孔子學說的重要學派。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張“德治”、“仁政”,重視倫常關係。西漢以後,逐漸成為我國古代社會占統治地位的學派。
道家:先秦時期的一個思想派別,以老子、莊子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同時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爭。
墨家:是戰國時的學派,提倡“非攻”、“節用”、“節葬”等。創始人是墨翟。
法家:戰國時主張法治的重要學派。源於春秋時的管仲、子產,代表人物是戰國時的商鞅、申不害,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陰陽家:戰國時提倡陰陽五行之說的一個學派,代表人物是齊國的鄒衍。
縱橫家:戰國時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策士中有“合縱派”和“連橫派”。代表人物蘇秦(主張“合縱”,即六國團結抗秦)、張儀(主張“連橫”,即瓦解六國的團結,使之分別侍奉秦國)。這兩類策士統稱“縱橫家”。
名家:是戰國時的學派,一名“辯者”,是古代的邏輯學。代表人物公孫龍。
雜家:戰國至秦漢間雜揉各學派思想的一部分學者,他們的特點是“兼儒墨,和名法”。代表著作為《呂氏春秋》、《淮南子》。
農家:戰國時反映農業生產和農民思想的學術流派。
上述為“三教九流”的原意。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時人們又把它作為貶義詞,泛指那些在江湖上從事各種行當的人。其中三教對中國影響深遠,而九流又分為上、中、下三等。
上九流是:一佛祖,二仙,三聖賢,四官,五公卿,六相,七僧,八道,九莊田。
中九流是:一評書,二醫,三卜筮(算命),四棋(棋師),五丹青(畫匠),六仕(兵卒),七橫(說客),八義(俠客),九打漁。
下九流是:一高台(唱戲),二吹(吹鼓手),三馬戲,四剃(剃頭),五池子(開澡堂),六搓背,七修(修腳),八配(配種的),九娼妓。
三十六行
人們常用“三十六行”一詞來概括社會的分工。如果在某一行業某人做出了顯著的成績,又有“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之說。然而事實上,又豈止三十六行?這是一個虛指之數,是對各行各業的概稱。
關於行業,我國唐代的主要行業就有許多,如:肉肆行、宮粉行、成衣行、玉石行、珠寶行、絲綢行、紙行、海味行、鮮魚行、文房用具行、茶行、竹木行、酒米行、鐵器行、顧繡行、針線行、湯店行、藥肆行、紮作行、陶土行、仵作行、巫行、驛傳行、棺木行、皮革行、故舊行、醬料行、柴行、網罟行、花紗行、雜耍行、彩輿行、鼓樂行、花果行等。
徐珂在其《清稗類鈔·農商類》中說:“三十六行者,種種職業也。就其分工而約計之,曰三十六行,倍之則為七十二行,十之,則為三百六十行。”
因此,今天人們常說的三十六行、七十二行、三百六十行,並非行業上的具體數字。而是舊時對各行各業的約稱,到今天也一直沿用下來。
四靈何指
龍、鳳、麒麟、龜,合稱為“四靈”,是我國古代吉祥的象征。
龍“龍”為四靈之首,是想象出來的神物。在君主專製社會裏,龍是皇帝的象征。皇帝穿的衣服叫“龍袍”,睡的床叫“龍床”。傳說中的“龍”為虎頭、蛇身、鷹爪、鹿角,係由我國遠古時代各部族的動物圖騰複合而成。從此種意義上說,“龍”是中華民族長期相互影響、融合、團結的標誌。
鳳“鳳”也是想象中的一種神物。它頭頂華美的頭冠,身披五彩斑斕的羽毛,大概係由孔雀、雄雉等美麗的鳥類複合而成。所謂“龍鳳呈祥”,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傳說中的“鳳”還分雄雌,雄的叫鳳,雌的稱凰,常用來形容男女之間的愛情。
麒麟“麒麟”是想象中的另一種神物。它遍體鱗甲,形態似鹿,長著翅膀,在古代書畫中可見其形象。有一幅“麒麟送子圖”,即是人們祈望子孫繁榮、追求幸福的象征。
龜龜是四靈中惟一存在的生物。在古代,它的身價很高。由於其壽命長,是健康長壽的象征。其殼常用作刻字,是古代燦爛文化的見證。古人奉為神物,使其躋身於四靈之列。
五穀六畜
“五穀”,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穀”中最初無稻。五穀原是中國古代所稱的五種穀物,後泛指糧食類作物。
馬、牛、羊、豬、狗、雞被稱為“六畜”,由來已久。《周禮·夏官·職方氏》:“河南曰豫州……其畜宜六擾。”鄭玄注:“六擾:馬、牛、羊、豕、犬、雞。”南宋王應麟編寫的《三字經》中也有:“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五代十國
公元907年,唐朝滅亡,我國中原地區相繼建立了梁、唐、晉、漢、周五個短期王朝,共曆時五十三年,曆史上稱作“五代”。與北方的五代大約同時,我國的南方分別建立了前蜀(都城成都)、吳(都城揚州)、閩(都城福州)、吳越(都城杭州)、楚(都城長沙)、南漢(都城廣州)、南平(都城江陵)、後蜀(都城成都)、南唐(都城南京)等九個王朝,加上北方的北漢(都城太原),曆史上稱作“十國”。此外,在我國北方還有契丹族政權,東北有靺鞨族政權,以及西南的南詔、吐蕃政權等,同“五代”“十國”並存。
五代十國的大分裂,是唐朝後期藩鎮割據的繼續和發展。
在唐朝鎮壓黃巢起義的過程中,許多新藩鎮興起了。他們為爭奪地盤,長期混戰。其中最強大的是朱溫。朱溫原為黃巢部將,公元882年(唐僖宗中和二年)叛變降唐,唐朝賜名“全忠”。他因參與鎮壓農民起義有功,做了唐朝宣武節度使,駐汴州(今河南開封)。後來,朱全忠依恃雄厚的兵力,控製了唐昭宗李曄,接著又派人殺死他,立其幼子李祝為傀儡皇帝。公元907年,朱全忠廢李祝,滅唐朝,自立為帝,國號梁,建都於開封。同朱全忠對峙的另一個強大的藩鎮是沙陀貴族李克用。他同樣由於鎮壓黃巢起義軍有功,做了唐朝河東節度使,駐太原。他的兒子李存勖繼位以後,把勢力擴展到河北,同朱全忠父子連年交戰。公元923年,李存勖稱帝,國號唐,並在當年滅後梁,建都於洛陽。後來,後唐發生了爭奪帝位的內亂。後唐的太原節度使石敬瑭也覬覦帝位,乘機起兵。他屈膝勾結契丹貴族,答應割讓幽(今北京)、雲(今山西大同)等十六州,每年貢納絲綢三十萬匹,取得了契丹貴族的幫助,於公元936年滅後唐。石敬瑭建立後晉,定都於開封。這個靠契丹貴族撐腰登基的家夥,還公然無恥地稱契丹主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而耶律德光卻比他小十一歲。但是,契丹貴族並沒有因此滿足,以後長驅南下,騷擾中原。公元946年,契丹攻占開封,滅了後晉。次年,後晉的太原節度使劉知遠乘機稱帝,建立後漢,在契丹北撤後建都於開封。過了兩三年,後漢的內亂又起。公元950年,後漢大將郭威攻入開封,殺死後漢皇帝,自立為帝,國號周。
“十國”政權也是由封建軍閥所建。建閩的王審知,建吳越的錢鏐,建楚的馬殷,建南漢的劉隱,建南平的高季興,都是唐朝末期盤踞當地的節度使。建前蜀的王建,建後蜀的孟知祥,建南唐的李昪(變),建北漢的劉崇,也都是擁兵自重的武將。
五代十國時期,割據政權的殘暴統治,契丹貴族的南下掠奪,給各族人民尤其是給中原地區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後梁統治者為籌集軍費,大肆掠奪老百姓。後唐李存勖為修造豪華的宮殿而搜刮民財,搞得四方鬧饑荒,士兵也沒有吃的。後晉統治者以抗擊契丹為借口,向河南地區人民榨取了二十萬緡銅錢。契丹貴族從開封撤退時,把搶來的大批財物北運。各地人民不甘忍受殘暴的統治和掠奪,不斷地爆發起義。公元920年,陳州(今河南淮陽)人毋乙、董乙領導農民起義,瓦解了後梁王朝。公元925年,趙在禮率領後唐士兵起義,推翻了李存勖的暴虐統治。公元947年,中原地區人民奮起抗擊貪婪凶惡的契丹貴族,把他們趕出了黃河以南。在打擊各朝封建統治者的同時,各地勞動人民堅持進行生產,北方和南方的社會經濟都有所恢複和發展。到了後周第二個皇帝——周世宗柴榮統治時期(公元955~959年),結束分裂割據,實現國家的統一,已經成為全國各地人民的共同願望。柴榮順應這個形勢,在國內實行了一些改革,增強了經濟和軍事實力,先後統一了關中地區、淮河流域以及幽雲各州的一些地方。這就為後來北宋的統一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