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遠處又傳來了密集的馬蹄聲,我大驚失色,這要是敵人的援軍,我們可就夠嗆了!待到隊伍近前,我欣喜地發現來的竟是李全所率領的兵馬。可汗終於下達了撤退的命令,眼見敵軍敗退,李全就想要去追,我一把攔住了,笑道:“對付敗軍之寇,攻心勝於攻城!”李全聽後,覺的有理,便作罷了。清點戰場後,李全不禁咂舌,敵軍占有先機,兵力也遠勝於我們,可我們僅傷亡百人,而突厥人已經倒下了五萬人,李全拿著一把鐵黎拒馬槍摸了又摸,似乎驚歎於這槍的威力竟如此神奇!

突厥人經此一戰已是不敢再打都護府的主意,退回了大漠。接著,京師傳來捷報,冀北叛軍已經肅清,四夷部落首領全在京師向皇上獻降稱臣了。看來,朝廷的意思很明顯是要我盡快平定西北諸地。果然,第二天聖旨就來了,皇上命令長城守將李明義率軍五萬來援,一切軍機大事由我規製,務必在三個月內肅清叛軍,否則軍法從事,西域都護府一概守將皆不能免。眾人大驚,李全更是連夜跑來找我,向我哭訴道:“突厥人逃進了草原深處,大漠幅員遼闊,我們又不敢輕騎往追,時下又快近寒冬,三月內怎麼可能剿滅叛軍呢!皇上這不是讓我們死嗎?”我安慰他道:“李將軍稍安勿躁,這事沒這麼絕望,我不是說過嗎?敗寇之敵,攻心勝於攻城。如今,四夷部落已經投降了,突厥人也嚐到了我們的厲害,現在我隻需動一動筆,保管讓突厥可汗率眾來降並納供稱臣。”李全似信非信地看著我,我猜他一定是在懷疑我是在跟他開玩笑呢,我不置可否。李全呆了一會又道:“前幾****軍情報連連出錯,恐怕正如先生所言,我軍內部被滲入了敵軍的探子,現在敵軍已退,不如趁此機會一舉清除奸細吧!”我搖了搖頭道:“不,相反地,我們要以德報怨,這樣才能收攏人心。此地居民多數為胡人,離中原較遠,受突厥荼毒甚大,而我大軍來往不便,不能較好保護他們,他們幫助突厥也是有苦衷的,這事就算了吧!”李全眨了眨眼,還未能理解我的話,不過他還是挺信任我的,便道了聲:“遵命”就回去了。

第二天一早,我就頒下了三道命令和一份請援文書,三道命令分別是一、李全本部十二萬人馬列陣於都護府待命,沒有命令,不得調動,違者斬;二、李明義所率部隊列陣於西麵草原入口,佯做遠征狀態,沒有命令不得退回,違者斬;三、所有平民百姓,非官府人員皆不得往來於草原附近,違者以通敵罪論處。請援文書則是向東北兵馬指揮使,遼東元帥李思成遣兵由東向西而進,做圍剿突厥之狀。這些事情五天後就全部完成了,於是我便派人將勸降書給突厥可汗送去,勸降書大意是向突厥可汗講明當前形勢,若突厥再負隅頑抗結果隻會是滅族,四夷部落已降,族人皆受朝廷封賞,歡聲遍野。如果突厥可汗也能率眾歸降,朝廷保證既往不咎,還會封賞各部落牛羊馬匹。

勸降書送去了十天,一點音信也沒有,李全坐不住了,天天跑來煩我,問武怎麼辦?我被他煩透了,隻好解釋給他聽道:“突厥人在我們手上吃了虧,知道很難突破我們的防線,又見其他部落投降後大受封賞早已經沒了戰心,投降是他們唯一最好的出路,突厥隻是自感傲氣,暫時放不下麵子,此間我送去了勸降書,突厥可汗收到後必然猶豫,也必然會派人四處探聽情報,一旦他得知我軍三路壓境,一定會出來投降的,放心吧,就在這一兩天了。”李全聽後,安心地走了。果然,三天後,突厥可汗帶著部落到了都護府外麵,納上了請降書,並交上了馬匹武器。我和李全一邊上奏朝廷一邊安撫突厥降眾。過了幾天,聖旨就來了,皇上封李明義為靖城侯依舊鎮守長城,封李全為鎮邊侯及西域都禦使全權處理西域事務,我則奉命進京,等候皇上召見再行封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