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 學 用 藥(1 / 3)

科 學 用 藥

服藥與生物鍾

雞叫三遍天亮,午時花中午吐豔,晚香玉傍晚最香,貓頭鷹夜間捕鼠,蜘蛛半夜織網,青蛙冬眠春曉,燕子南來北往……自然界呈現著一派周而複始的生物節律景象,俗稱“生物鍾”。

人的生命活動也不例外,如睡眠、覺醒、呼吸、心跳、血壓、體溫與血糖含量、激素分泌、經絡電勢,以及女子月經等,一旦這些節律被打亂,便會產生疾病,或使病情複發、加重。

其實,祖國醫學對此早有認識和記載。如“子午流注”是一種針灸取穴治療的學說,子午係指時間,子是夜間零點,午是中午12點,流注係指氣血經脈的運行。“子午流注”即指一天24小時經脈氣血運行的情況。據此可推算出氣血在什麼時間運行到什麼穴位,什麼時間某一穴位敏感度最高,即所謂開穴。開穴時選用這個穴位針灸,就能獲得最佳療效。又如運用補中益氣湯之類溫補陽氣的方藥,宜於清晨、午前服用,而對於二冬膏、杞菊地黃丸等滋陰養血方藥,宜於入夜服用。還有用於腳濕氣與絲蟲病的雞鳴散,需提前煎汁,於次日五更雞鳴時,分3~5次服至天明,一般冷服,冬天需溫服。這些都是應用生物鍾治病的範例。

近些年來,國內外醫藥工作者對西藥選擇“良辰吉時”服用、注射等,也作了較為廣泛而深入的研究,終於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現將常用藥的最佳應用時間分別介紹如下。

強心藥的應用心髒病病人對洋地黃、地高辛和西地蘭等藥物,以淩晨4點最為敏感,其作用比其他時間約高40倍。若此時仍按常規劑量使用,則易出現毒性反應。而且還發現暴風雨天氣或氣壓較低時,也會使這些藥物毒性顯著增強。

降血壓藥的應用同樣劑量的胍乙啶,在上午服用療效最好,但引起直立性低血壓的副作用也最明顯,而在下午和晚上應用,卻又不足以降低血壓。所以,上午應減少胍乙啶用量,下午及晚上則需增加劑量,以取得良好效果。

降血糖藥的應用糖尿病病人在淩晨4點,對胰島素注射液最為敏感,這時給予較低有效劑量,也可獲得令人滿意的效果。至於甲糖寧(即甲苯磺丁脲、D-860)在上午8點口服,作用強而持久;下午服用需加大劑量,才能取得同樣療效。

抗癌藥的應用以阿糖胞苷治療急性白血病時,上午8點與11點需給最大劑量,晚上8點與11點則給最低劑量,其結果都比常規等量給藥法的療效要好。若換用阿黴素治療,則以中午12點給藥最好。另有人發現,卵巢癌的癌細胞在上午10點生長最為旺盛,而在晚間10~11點生長較為緩慢。故以上午10點投藥最為理想,其生存期比隨意給藥要延長3倍左右。

抗精神病藥的應用碳酸鋰每日劑量分為3次服用,對腎髒毒性較大。若改為中午12點口服全日量的1/3,晚上8點再服餘下的2/3,既可使毒性明顯降低,又能提高療效,可謂一舉兩得。

解熱鎮痛藥的應用阿司匹林於早上6點服用,在體內消除速度較慢,可使療效強而持久。反之,在下午6點或晚上10點應用,則效果較差。

抗感冒藥的應用患過感冒的人幾乎都有這樣的體驗:流鼻涕、打噴嚏等症狀在上午比下午或晚上要重,而鼻塞症狀在晚間較重,故在症狀較重時用藥治療為宜。

抗類風濕性關節炎藥物的應用引人注目的消炎痛,以上午8點給藥,作用最強,而且每千克體重隻需3毫克,便可迅速奏效。而晚上8點服用,則效果很差,需將劑量增至9毫克才行。若在下午2點服用,藥效居於以上兩者之間。有趣的是,消炎痛還有季節節律性變化,如2月份晝夜節律性最為明顯,而6月份就不大顯著了。其他抗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每天早晚各使用1次的療效與一天給藥4次的療效完全相同,當然以選用前者為好。

抗哮喘藥的應用以早上7點應用氨茶堿治療哮喘,效果最好。

抗貧血藥的應用鐵劑藥物如富馬鐵片(即富血鐵)、硫酸亞鐵片等,在晚上7點服用比在早上7點服用的吸收率要高1倍左右,而且在血中達到高峰濃度的時間,可延長4倍左右。故以晚上7點服用為佳。

磺胺類藥物的應用在下午4點服用,半小時後,血中藥物濃度較其他時間為高,從而很快發揮作用。

抗過敏藥的應用賽庚啶於早上7點服用,藥效能長達15~17小時。而在下午7點給藥,僅能維持6~8小時。

引產藥的應用采用前列腺素製劑引產,同一種劑量於下午6點注射,僅需10小時左右,即可達到預期目的。而在晚上10點注射,則需26小時左右才能引產,推遲了一倍半時間。

麻醉藥的應用利多卡因在早上7點給藥,麻醉作用可維持22小時,而在晚上7點給藥,麻醉時間竟能延續52小時。同樣,鹽酸普魯卡因在下午2點使用,麻醉作用比其他時間較為持久。

另外,對青黴素過敏的人,皮膚試驗的反應也有晝夜節律性變化。一般中午反應較輕,午夜反應最重。

由此可見,多年來人們總認為,隻要按時、定量用藥,其療效應該是恒定可靠的,而且已習慣於千篇一律的用藥方式。然而,由於“生物鍾”的發現與應用,業已證明這種觀念與認識是不恰當的,有時甚至是有害的。

服藥與忌口

忌口,一般是指患病與服藥期間需要注意的飲食禁忌。有些人視其為金玉良言,不敢越雷池一步;有些人卻不以為然;也有些人認為中醫很講究忌口,而西醫則百無禁忌,故不可不信,但也不能全信。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那麼,忌口究竟有無科學道理呢?

中醫重視忌口

忌口之說由來己久,兩千多年以前,我國最早一部醫書——《黃帝內經》就已提出有關飲食的禁忌問題,如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腎病禁甘等。繼而又有其他古醫籍分別記載著消渴(糖尿病)忌糖,水腫忌鹽等等。

曆代中醫及現代醫家都很重視忌口。中藥與食物雖同出一源,但它們所含成分不同,其性味與藥理作用也就各異,若配合不當,則會降低療效或失去療效,甚至還會增加中藥的毒性反應。

例如,辣椒屬於熱性,不宜與清熱涼血藥(如銀花、連翹、山梔、生地、丹皮、石膏等)及滋陰藥(如石斛、沙參、麥冬、知母、玄參等)合用,否則會影響療效。

又如口幹、煩熱、大便秘結、容易興奮、急躁,或血壓偏高、甲狀腺功能亢進、心動過速者,就應忌辛辣刺激之品及濃茶、咖啡等飲料;反之,有畏寒、手足冰涼、大便溏薄,或血壓偏低、心動過緩者,就應忌生冷、滋膩、粘滑等食物。

再如熱喘病人,就不能吃溫熱性的羊肉、鵝肉、韭菜、薑、桂、椒等食物,而應該吃偏涼性的馬蘭頭、芹菜、生梨、荸薺等。對於容易誘發哮喘發作的黃魚、帶魚、毛筍、菠菜等,也應少吃或不吃。哮喘發作時,還應禁食易漲氣、難消化的食物、像豆類、芋艿、馬鈴薯等,以免加劇病情。

還有癌症病人,若為陰虛熱症者,應忌服胡椒、蔥蒜、韭菜、鰻魚、雞、羊等香燥辛熱的食品;濕熱者應忌食肥肉、肥雞、肥鴨、甲魚等油膩重濁的食品;脾虛、氣虛、寒症者應忌服西瓜、冬瓜、絲瓜、生梨、甘蔗、蜂蜜、蟹、龜、鱉等寒涼性食品。

西醫也講究忌口

不少人以為中醫是很講究忌口的,而西醫則“百無禁忌”。事實並非如此,西醫為保護有關器官和組織免受某些物質的影響,也同樣講究忌口。

例如,對於伴有水腫症狀的腎炎病人,就要求忌鹽。因為腎髒是排泄鈉離子的主要器官,一旦發生腎炎,鈉離子積聚在體內才引起浮腫,若再吃食鹽,無異於雪上加霜。對黃疸型肝炎病人,則要求忌食脂肪食物,以免加重肝髒負擔。因脂肪需依靠肝細胞分泌的膽汁進行乳化,然後經腸液內的脂肪酶分解吸收。

又如動脈粥樣硬化病人,血中膽固醇已處於高水平狀態,無疑要限製食用肥肉、魚子、奶油、蛋黃等食物。

再如尿毒症病人進食過多蛋白質,會引起高氮質血症;肝昏迷病人進食過多蛋白質,會引起血氨量劇增,以致加重病情,故應限製蛋白質飲食。

需要注意的是,忌口雖然大都來自醫療實踐,但不能搞成絕對化。忌口需根據病情而定,切勿一概而論。小兒患麻疹時,因高燒、食欲差、消化能力弱,故需忌食肉類等油膩食物,但又不能忌得過嚴,否則會造成病兒營養不良,抵抗力降低,甚至引起並發症。故醫生對忌口應持慎重態度,病家也要密切配合,切莫以訛傳訛,將忌口擴大化、神秘化,以致因噎廢食,造成食譜單調,營養缺乏,甚至影響治療和康複。至於江湖遊醫藥販為了給其賣假藥打掩護,並塗上一層神秘的色彩,常煞有介事地亂開禁忌譜,更應提高警惕,切勿上當受騙。

服藥的姿勢

俗話說“睡如弓、坐如鍾、站如鬆、走如風”,可謂保持人體健美的要訣。而用藥需講究姿勢,則是為了充分發揮療效,避免或減少不良反應。

嬰幼兒患病常服藥粉、藥水、糖漿劑,若改用藥片,可將其壓碎溶化,加糖調勻,然後將病兒抱起,取半臥位,用手捏住下巴,以小湯匙盛藥液,慢慢緊貼孩子的口角輕輕灌入,等孩子咽下了才放開下巴,再給一些溫開水即可。

滴眼藥水時,病人應仰臥在床上或采用坐位,頭向後仰,眼向上看,然後用左手拇指及食指輕輕分開上下眼皮,或僅用拇指向下牽引下眼皮,使其形成一個“小口袋”,並放一棉球於下眼皮下麵;右手持滴管,滴藥一二滴於下眼皮正中內,眼球轉動並輕閉一二分鍾,使藥液分布均勻。滴管與眼睛的距離約3~5厘米,替小孩滴藥時距離可遠些,以免碰傷眼球。滴眼後,用棉球吸去眼外藥液。

心絞痛病人發作時,應立即取1粒硝酸甘油片放在舌下含化。同時,將身體緊靠在椅上或沙發上,約2~5分鍾後即可奏效。若站著服用,因腦部缺血,易眩暈無力,麵色蒼白,甚至昏厥,造成摔傷。若臥床服用,會增加靜脈的回心血流量,使發病時間延長,故以坐式服藥為宜。

肌內注射時,病人應側臥,兩腿微曲,使肌肉充分放鬆,以利於藥液迅速吸收而奏效。若站著注射,臀部肌與梨狀肌處於緊張狀態,不僅難於進針,而且藥液也難吸收。

據調查發現,有些病人臨睡前服用四環素、強力黴素、消炎痛、強的鬆與氨茶堿、複方新諾明、硫酸亞鐵等西藥,往往未過多久,因吞咽困難、胸腹部劇烈疼痛而蘇醒;也有些病人晚間服用六神丸、咽喉丸、蟾酥丸、七珍丸、必效散等中成藥,同樣會產生毒副反應。這是怎麼一回事?經用內窺鏡檢查探明,食道內竟有局部潰瘍現象。原來服藥時,幹吞藥片、藥丸,或飲水太少,加之服後立即臥床,唾液分泌和吞咽能力均顯著降低,這樣藥物極易粘附於食道內,或停留在食道狹窄處,以致局部溶解、滲透後,刺激粘膜,造成損害。

國外有人曾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試驗,選用不同形狀的藥物,讓121名病人吞服,並用熒光儀跟蹤觀察,結果證明,睡臥服用會導致很多藥物粘著在食道粘膜上,10分鍾左右,開始溶解,且發生刺激性疼痛。即使吞服膠囊,進入胃部的時間也明顯延長。故臥床病人最好采用坐式,以60毫升溫開水送服。一般病人服用藥片,應至少飲用100毫升溫開水,並保持站立姿勢1分半鍾,可獲最佳效果。

為什麼藥片要用溫開水送服

生了病就要服藥,看起來,這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但是,服藥的方法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服藥用溫開水送服,然而,有些人在服藥片時,自以為勇敢,本事大,將藥片放入口中,靠自己口腔內的唾液直接吞咽完成。實際上,這樣服藥很不科學,甚至會對健康產生有害影響。

醫學家告訴我們,幹吞藥片時,藥片很容易停滯在食道中,不上不下,異常難受。而且由於大多數藥片對食道粘膜均有一定的刺激性。例如強力黴素、硫酸亞鐵等,會在食道中慢慢溶解,對食道粘膜造成較強烈的刺激,造成食道粘膜充血、水腫,甚至形成潰瘍和出血。因此,為了充分發揮藥物的功效,防止副作用,請不要幹吞藥片。

正確的服藥片方法是:服藥片要用溫開水送服,並多喝一些水,這樣可以使有刺激性的藥物能很快進入胃裏,以免在食道中停留而刺激食道粘膜。

切勿隨意停藥

用藥的目的是為了防治疾病,當達到預期的療效後,一般都應及時停藥,以防藥品的積蓄中毒、二重感染等。但對慢性病患者則需要適當地延長服藥時間,以鞏固療效。如果突然停藥,即會產生“停藥反應”,甚至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