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靜催眠藥如速可眠、阿米妥、魯米那及安定等若長期服用,可使其作用逐漸減弱,睡眠時間也隨之縮短,使機體對藥物產生耐受性,這時需要不斷增加劑量,才能獲得原有的療效。產生耐受性的原因,一方麵是由於它能使肝細胞內的藥物代謝酶增加,從而加速對藥物的破壞;另一方麵是由於神經組織對藥物逐漸適應。同時,機體對這些藥物還容易產生依賴性,所以不宜立即停用,否則會產生異常反應。如出現不安、失眠、焦慮、惡心、嘔吐、乏力、手指震顫和心動過速、體位性低血壓等;也可出現癲癇持續狀態,需要及時搶救。據觀察,這些反應大多發生於停藥後8~12小時,2~3天為高峰,然後緩慢消退,約1一2周才能恢複正常。又如在驟然停服安定藥後3~8天,病人會發生感情衝動、虎視眈眈、煩躁不安及全身震顫、嘔吐、驚厥,或有近期嚴重記憶減退;也有的在停藥8~10天後,會出現昏迷狀態。再如貿然停用安眠酮,病人常有頭痛、焦慮、惡心、嘔吐或腹絞痛、腸痙攣,以及心動過速、肌肉顫抖、精神錯亂等症。
抗癲癇藥物如苯妥英鈉、魯米那和撲癇酮、乙琥胺等,它們隻能控製症狀,並無根治作用,一般需堅持使用3~5年,不能隨意中斷。若需停藥,一定要逐漸減量,不然會促使舊病複發,而且還可能引起癲癇大發作,或癲癇持續狀態,即一次發作後,病人意識尚未恢複,又出現第二次發作,需迅即送醫院搶救,尤其對服用苯巴比妥者更應提高警惕。為了防患於未然,對於癲癇大發作患者,應在完全控製症狀2年以上,才能考慮逐漸減少用藥量,直至全部停用,其過渡時間不得少於1年。對於癲癇小發作患者,在完全控製症狀1年後才能減藥,但停藥時間也不得少於6個月。
抗震顫麻痹藥如左旋多巴經常與安坦聯合應用,以減少用量,增強療效。但在服用1年後,若突然停用安坦,即失去了抗膽堿作用,發生流淚、多涎、幻視、失眠和腸功能紊亂等症狀。
抗抑鬱藥如丙咪嗪、阿米替林需要使用3個月到1年不等,也不能驟然停用,否則會引起疾病複發,並出現頭痛、惡心、嘔吐、肌肉酸痛和心神不定等症狀。
抗精神病藥如氟奮乃靜和氟呱啶醇(氟呱丁苯)等,需要使用2年左右,才能鞏固療效。停藥時,應緩慢地減少藥量,不然會出現焦慮不安、失眠、頭痛、惡心、嘔吐、肌肉不適及心動過速等症。
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如潑尼鬆(強的鬆)、去炎鬆、醋酸可的鬆、氫化可的鬆及地塞米鬆、培他米鬆等,長期地連續使用,病人體內垂體分泌的促皮質素(即ACTH)會逐漸減少或停止,而血液中的激素主要由藥物供給,致使腎上腺皮質萎縮,功能減退。若貿然切斷外來激素的來源,便會發生頭昏、發熱、惡心、嘔吐、心慌、厭食、乏力、腹痛、腹瀉、關節肌肉酸痛,以及低血糖、低血壓等,嚴重時可因休克而死亡。這些症狀通常發生在停藥後24~48小時,輕的在2~5日可消失。停用藥物時,應先由每日服幾次過渡到每日服1次,再逐漸改為隔日服用,直至逐漸停服,頗為安全有效。
抗心律失常藥如心得安具有多功能作用,常用於高血壓、心絞痛及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疾病的治療,但長期應用後一旦停服,可使交感神經發生代償性反跳現象。對高血壓病人,會引起頭痛、焦慮、多汗、乏力和低血壓、心動過速、震顫等症;對心絞痛患者,會引起較用藥前更為嚴重的症狀,如夜間心絞痛突然發作,冠狀動脈功能不全,甚至發生嚴重的心肌梗塞。據報道,有6例病人貿然停用心得安,結果導致3例發生心肌梗塞,1例突然死亡。故應在2周內逐漸停用心得安。
降血壓藥如可樂定(即可樂寧、氯壓定)、甲多巴等,若長期應用後驟然中斷,會造成血壓劇升、心率加速,並伴有失眠、頭痛、焦慮、惡心、多汗、震顫及麵色潮紅等症狀,甚至出現顱內出血,需要立即搶救。這些反應大都發生在停藥後8~72小時以內。高血壓兼有冠心病者,可使心肌缺氧加重,甚至發生心肌梗塞,危及生命。其原因可能是由於體內兒茶酚胺的濃度劇增的緣故。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某些催眠藥、鎮痛藥等反複連續使用,都會產生成癮性,使病人無論在心理上或生理上都會形成依賴性。還有些人濫用複方阿司匹林片、去痛片(索密痛)及維生素C片等,也會發生成癮性,需要提高警惕。
由此可見,對以上藥物千萬不能自作主張貿然停用,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唯有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地選擇最佳停藥時機,並講究方法,才能揚長避短,確保用藥安全有效。
中西藥雙管齊下好嗎
中西藥各有所長,相互配合默契,往往能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例如,患慢性腎炎的病人先用激素治療,待水腫消退後,逐步撤去西藥,換上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等中成藥,便能消除蛋白尿,改善腎功能。又如,搶救心源性休克病人,可先用多巴胺,使血壓升高至正常範圍,然後用中成藥生脈注射液,以維持和鞏固療效,改善心肌功能。
那麼,是否任何中西藥都能同時服用呢?也不盡然。其原因很複雜,既有化學、物理的反應,又有藥理、毒理的作用,故不容忽視。
如含有酸性成分的中成藥,像山楂丸、保和丸、五味子丸及冰霜梅蘇丸等,不宜與胃舒平、氨茶堿等同服,否則酸堿中和,會使藥物失效。也不宜與磺胺藥合用。如複方新諾明(SMZ Co)與磺胺嘧啶(SD)等,部分經肝髒分解後,由腎髒排出,但由於其分解產物,在尿中溶解度較小,尤其在尿液偏酸性時,更易引起結晶尿、血尿、腰痛,嚴重時還可發生尿少、尿閉,甚至尿毒症。
含有堿性成分的中成藥,如行軍散、紅靈散、痧氣散、通竅散等,若與鏈黴素、慶大黴素合用,會對聽覺神經的毒性大大增強,可引起耳鳴、耳聾。這些中成藥也不宜與呋喃妥英合用,因為會減少該藥的吸收,以致降低療效。
含有鞣質的中成藥感冒片、七厘散、舒痔丸等,不宜與乳酶生、四環素、紅黴素、氯黴素及利福平、富馬鐵等同服,因為鞣質會使這些西藥產生沉澱,不易被機體吸收發揮作用。含有鈣、鎂、鐵離子的中成藥,如牛黃解毒片等,不宜與四環素、土黴素、強力黴素合用,否則會形成一種既難溶解又難吸收的絡合物,使藥效降低。
含有酒精的中成藥,如國公酒、風濕骨痛酒等,不宜與苯巴比妥鈉(魯米那)、安乃近、苯乙雙胍(降糖靈)、華法林和苯妥英鈉等同用,因為藥酒中的酒精能增強肝髒中藥酶的活力,使這些西藥的代謝速度加快,降低療效。
心髒病與胃病同時存在時,若將地高辛與中成藥胃痛散(含有顛茄類生物堿)同用,由於胃腸蠕動減慢,使地高辛的吸收增加,容易引起中毒。
另外,胃潰瘍病人感冒時,不能將阿司匹林與甘草、鹿茸、參茸同時服用,否則猶如“火上澆油”。因為阿司匹林本身對胃粘膜就有刺激作用,而甘草、鹿茸、參茸中均含有皮質樣激素,能促進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多,同時使胃液分泌減少,以致加劇病情。
為什麼要在規定的時間服藥
看好病,拿了醫生的處方到醫院配藥部或藥房配藥。當司藥員把藥配好交給你的時候,往往會告訴你一天服幾次,或每隔幾小時服一次,一次服幾包或是幾片。
嚴格規定服藥時間是有科學道理的。
誰都知道服藥是為了要整治體內的病菌。可是你別把病菌看得那麼簡單,它們既頑強又狡猾。你服下藥去,如果量少了,不僅殺不死它們,還會增加它們的抗藥性;如果量多了,說不定對身體的某些部分不利;如果你高興的時候多服幾次,不高興的時候少服幾次,病菌在熬過這一陣後,仍然會鑽出來跟你搗蛋,你看它們好對付嗎?
正因為病菌這樣難對付,所以要規定一天服幾次藥或每隔幾小時服一次以及每次服多少,使體內的藥能一直保持著合理的濃度,病菌不斷受到殲滅、抑製,新的病菌又沒有條件生長,在這種情況下,病菌無力頑抗,病就可以痊愈。
另外還要注意,有的藥要飯前服,有的藥要飯後服。胃口不好,吃不下飯,那就該服點增加胃部活動、促進食欲的藥;倘使胃或十二指腸潰瘍,就得服能夠保護胃壁、減輕食物機械摩擦的藥。這些藥,都必須在飯前服,倘若飯後才服,就變得沒有意義了。
消化不良,該服幫助消化的藥,要消化,得有可消化的東西,這種藥多數要在飯後服,如果把幫助消化的藥放在空肚子時候服,就毫無作用。
有的藥要求身體能迅速吸收,就需要在飯前服,因為空肚子時藥物可以與胃壁直接接觸;可是有的藥卻有著一定的刺激,必須讓它慢慢地、較長時間地吸收,這就需要在飯後服,使得藥和食物混合在一起,和胃壁接觸的藥量就可以少一些。
服錯了藥該怎麼辦
隨著人們自我保健意識的增強,自服藥物的機會愈來愈多。由於對藥物不夠熟悉或其他原因,尤其是老人與小孩時有發生吃錯藥的現象。那該怎麼辦呢?
首先應了解吃錯了什麼藥,以便對症處理。尤其對待小孩要耐心詢問,千萬不能打罵。若是維生素類藥物,副作用較小,隻要多飲開水,讓藥物及早排泄即可。但常用的解熱止痛藥、催眠藥、解痙藥、避孕藥、抗生素等,萬一吃錯了或吃得過量,均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毒副反應。如頭暈、腹痛、昏睡等,這時家屬要鎮靜,並迅速、果斷地采取催吐法,促使誤服的藥物吐出,盡量減少吸收。可用手指、雞毛、筷子刺激病人的咽喉,以興奮迷走神經,反射性地引起嘔吐。或先灌服大量溫開水,再用上述方法催吐。對誤服敵敵畏者也用此法急救。但對誤服腐蝕性藥物禁用。
如果將碘酒當作咳嗽藥水喝了,應趕快喝麵糊或稠米湯。因為澱粉與碘作用後,能生成一種穩定的藍墨水樣的化合物,然後吐出來。這樣反複地進行,直到吐出之物不再顯藍色。如果錯喝了癬藥水、止癢水,應多飲茶水,因茶葉中含鞣酸,有沉澱解毒作用。
如果誤服腐蝕性很強的來蘇兒或碳酸時,因為它們對食管和胃粘膜刺激性很大,要盡早保護好食管和胃粘膜,以免引起嚴重的腐蝕。此時不能催吐或洗胃,而讓病人喝生蛋清、牛奶、稠米湯或豆漿之類的流汁,它們可以附著在食管和胃的粘膜上。及早地采用此法,能減輕藥物對人體的腐蝕。
家庭初步急救處理後,應立即送醫院,勿忘帶上吃錯的藥或有關的藥瓶、藥盒、藥袋,供醫生搶救時參考。如果不了解是什麼藥物,則應將嘔吐物、汙染物一起帶往醫院,以備化驗。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家庭初步急救處理十分重要。如果在家不做,而等待到了醫院再作處置,即使病人已化險為夷,轉危為安,但往往因食管和胃粘膜損傷嚴重,而形成瘢痕,會給今後的進食、消化造成困難。
咳嗽就要用止咳藥嗎
許多疾病都會引起咳嗽,那麼,是否一咳嗽就要用止咳藥呢?不一定。有時用藥不當,反而會越吃藥越咳嗽。
一般來說,止咳藥都帶有一點麻醉作用,用麻痹喉部神經來使咳嗽暫時得到抑製。但是,由於痰液仍然蓄積在氣管和支氣管內,因而不但治不好咳嗽,還會導致咳嗽反複發作。痰液是氣管、支氣管粘膜細胞分泌的粘液,能粘住各種病菌及死亡的白細胞等,支氣管和氣管粘膜上還有一層纖毛,它們的不停擺動才使痰液到達喉頭,刺激咽喉反射性地咳嗽,最後把這包含病菌的粘液排出體外。因而隻要不是不易咳出的黃稠的疾液,一般的傷風感冒,支氣管炎引起的咳嗽最好不要用止咳藥,倒是應立即對症下藥,消滅病菌和病毒要緊。
另外,從中醫角度來看,傷風咳嗽是風寒入侵,而止咳藥如川貝、蛇膽等都是寒涼的藥物,此時用這些藥就好比雪上加霜,會使病情加重。
當然,如劇烈的咳嗽已經到了無法入睡和影響生活時,或者痰液過濃稠,不易咳出時,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止咳化痰的中、西藥。
可千萬別一遇咳嗽就用止咳藥喲。
家庭簡易換藥法
換藥的目的是為了清潔傷口,促進愈合。如果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家庭換藥,不僅可以減少病人往返醫院的辛苦,而且同樣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一般傷口的換藥方法比較容易掌握。先將一隻碗與兩把鑷子放在鍋內煮沸10分鍾取出,再在碗內盛放生理鹽水或淡的冷鹽開水(每1000毫升含食鹽9克)。手用肥皂洗淨,持鑷子揭去傷麵上的紗布,如果內層已粘貼在傷口上,需用3%雙氧水或生理鹽水浸濕後,再輕輕揭開。切勿強製拉開,以免損傷創口,引起出血。然後用鑷子鉗住消毒棉花蘸生理鹽水清洗傷口,並吸除分泌物至幹淨為止。不可用力擦拭,以免造成肉芽出血,再用酒精棉球在傷口周圍自內向外擦拭皮膚。如果膿性分泌物較多,則由外向內擦拭,但要防止酒精流入傷口。清潔工作完成後,對於創麵較小、滲出液較少,且正在愈合的傷口,一般可用單層凡士林紗布鋪於創麵,然後覆上紗布。紗布上的凡士林不宜太多,以網孔未被完全堵塞為好,這樣有利於滲出液向外引流。對於滲出液較多的傷口,可敷鹽水紗布;對於膿液或滲出液很多,且有壞死組織的傷口,則宜用05%~1%新黴素溶液濕敷,或用優瑣爾溶液也行,再加蓋棉墊,用膠布或繃帶包紮好。如果傷口已清潔幹燥,則敷上油紗布或幹紗布固定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