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心髒移植”夢想成真

不少心髒病人到了晚期,心髒功能完全損傷,甚至心髒的形態、結構都遭到嚴重破壞。到了這種地步,以往很長時間,醫生都束手無策。現在,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則可以給病人換個心髒。

心髒移植,這是多少年來人們的夢想。為此,在1960年,勞爾醫生給狗進行了心髒“移植”試驗獲得成功。

1967年,世界上第一例人體心髒移植手術成功。病人是南非開普敦的一位男性心髒病患者,他8年來發生了三次心肌梗塞。最後一次梗塞出現了嚴重的心力衰竭,藥物治療無效,內科、外科無能力挽回他的生命。如果不進行換心——心髒移植,病人將命歸黃泉,必死無疑。

心髒外科專家巴納德教授決定為這位病人做心髒移植手術,挽救處在九死一生邊緣上的生命。提供心髒的供心者是一位姑娘,遇車禍頭部嚴重受傷,意識和一切生命反射均已消失,隻有心髒還在微弱的跳動,經神經科專家認定病人已處於“腦死亡”。此時,巴納德和他的同事進行的首例人體心髒移植手術開始了。取出心髒和心髒移植兩台手術同時在一個房間進行。手術非常順利。術後第二天,病人醒來首先感覺到的是困擾他近十年的胸悶、氣喘的折磨不存在了;術後一周水腫消退了;第12天病人下床活動,姑娘的這顆心髒在這位病人的胸腔裏歡快地跳動,曾一度瀕危的生命又充滿了活力。但是在第13天,病人感染了肺炎,難以控製的感染威脅著病人的生命。十分不幸,第18天病人死於肺炎。在瀕死之際,那顆被植入的心髒仍然在頑強的跳動。

心髒移植成功了!一時間這一創舉轟動了全世界。此後,世界各國都相繼開展了心髒移植手術。但是,由於免疫排斥反應及並發感染等一係列問題,手術的死亡率較高,心髒移植手術受到限製。

一般在心髒移植後的三個月內,幾乎每個病人都會發生多次排斥反應,出現心率失常及心功能不全等症狀。為了防止和減輕排斥反應,術後常規應用免疫抑製劑,並對病人的免疫狀態進行監測。80年代初開始應用新型免疫抑製劑環孢黴素,從而減少了術後激素和抗淋巴細胞球蛋白的用量,致使感染明顯減少。

80年代以來,由於抗免疫排斥反應藥物有了新的發展,心髒移植的存活顯著提高。隨著該技術的改進,很多國家都能做這種手術。僅1987年,全世界就有2200個病人換了心髒,而且,手術後一年存活率為90%,5年存活率為84%,10年存活率為72%以上。

雖然換個心髒不算什麼新鮮事兒,但還是有許多嚴格的技術要求。

多年的經驗使醫生們認為,凡是心髒肌肉有不能恢複的損傷,如心肌病、心肌梗塞(即心肌壞死),或有心髒瓣膜病、無法治療的先天性心髒病、心髒腫瘤等,即使盡力治療,病人也隻能存活半年,應該進行心髒移植手術。

關鍵的問題要有心髒的來源,醫學上稱為“供體的來源”。一般來說,最合適的供體是30歲左右的外傷後腦死亡的病人,因為這樣的病人心髒仍有生存的能力。可見供體的來源十分困難。

醫生要有高明的心髒移植手術技術。當然,現在的心髒移植手術,並不切除原來已經“壞”了的心髒,而是把要移植的心髒接到右側胸腔裏。

要使心髒移植成功,還要用靜脈注射或口服抗生素控製感染,還要較長期用免疫抑製藥物,因為人體有拒絕接受不屬於自己的組織和細胞的特性,移植的心髒是外來的組織,被移植者會產生“排異反應”,使移植的心髒難以生存。隻有解決了排異反應,才能保證移植的心髒成活。

“試管嬰兒”的誕生

1978年7月25日,在英國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試管嬰兒——路易斯·布朗,被稱為“世紀嬰兒”,從此一個巨大的裏程碑在製造生命的坎坷曆程上豎立起來。

近20年來,試管嬰兒研究工作方興未艾,許多關鍵技術不斷改進,到1990年底,全世界已有上萬個試管嬰兒來到人間。

1988年3月10日,我國大陸第一個試管嬰兒平安誕生,是個女孩,體重3900克,身長52厘米,起名鄭萌珠。這一成果是在北京醫科大學第三醫院張麗珠教授主持下獲得的。

萌珠的媽媽已經39歲,結婚20年沒有懷孕。1987年5月,不遠千裏來北京求醫,幸得試管嬰兒培育成功。

其實,試管嬰兒並不是一直長在試管裏,隻是精子和卵子剛結合的兩天內在試管裏渡過,然後就把它移到母親子宮裏。那時,受精卵才分裂成2~4個細胞,直徑隻有015毫米,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

自然懷孕的過程是,精子和卵子在婦女的輸卵管裏相遇,結合成受精卵後,約3天進入子宮腔,再鑽到子宮內膜裏,像種子種到肥沃的土壤裏一樣發育成長。小萌珠的媽媽患輸卵管結核,精子和卵子不能相遇。於是,醫生在腹腔鏡的觀察下,用吸卵器把卵子吸出體外,同時取來男方的精液,經過一係列複雜的處理,把活躍的精子集中起來,再把卵子和精子放在一個試管內,試管裏有特殊的培養液,經過16小時,卵子受精,成為受精卵;又經過24小時,受精卵分裂成2~4個細胞,就及時把它移到母親的子宮腔裏去種植並發育成長。這叫體外受精和胚胎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