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胎移植可以因許多原因而失敗,幸好,萌珠的媽媽子宮正常,受精卵移到子宮後,順利地著床並發育成長。

試管嬰兒的培育技術也在不斷發展。在我國,培育試管嬰兒,主要是解決不孕症婦女的生育問題。國外,在探索此技術對優化人類遺傳素質方麵的作用時,有“借體懷胎”、“諾貝爾嬰兒”等產生,從而給傳統的倫理學帶來衝擊,已引起人們的關注。

前途無量的人工關節

現今,醫學技術的發展,已經使許多事情成為可能。比如,當關節受到外傷、骨腫瘤等受到損害而無法恢複功能時,可以進行人工關節置換術。

1938年,國外用鈷鉻合金做成一個杯子套在股骨頭與髖臼之間,獲得活動的髖關節。1940年,國外首先應用合金鋼製成人工股骨頭,並獲得成功。以後陸續應用合金鋼、不鏽鋼、鈦合金、陶瓷、塑料、矽橡膠等材料製造人工關節。近年來,又研製了碳纖維複合材料的人工關節。這種材料是一種很好的生物醫學工程材料,它與人體的軟、硬組織都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彈性模量與骨相近,彎曲強度和抗壓強度都很好;材料的表麵可製成一定的空隙度,有利於人體組織與其長成一體。它比重小,耐磨損,成本低,是很有前途的人工關節材料。

目前,人工肩、肘、腕、指(趾)、髖、膝、踝關節已在臨床上廣為應用。用得最多的當屬人工髖關節,效果也最好。

人工膝關節膝關節的活動度大,既能伸展,又有一定的旋轉活動,它的功能比髖關節複雜。目前的人工膝關節,都沒達到生理解剖的要求。根據人工膝關節的功能,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隻有伸屈活動而無旋轉活動;第二類除伸屈活動外尚有一定的旋轉活動;第三類則除伸屈外有充分的旋轉活動,是第三代全膝人工關節。

不論是哪一類人工關節,它們都必須具備以下的基本要求:與人體組織的相容性好,生物化學性能穩定,有足夠的強度、耐摩擦,可以在人體內長期使用,更重要的是要滿足關節的功能。為此,對於每一個關節構件的形狀、大小、配合情況等,都要精心設計,以滿足不同年齡、身高病人的需求。

血液淨化器——人工腎

我們知道,人體靠腎髒排出代謝產生的廢物(如尿素、肌酐等)、多餘的水分和鹽類,從而保持體內水和電解質的平衡。如果腎髒功能衰竭,發生尿毒症,體內多餘的水、代謝廢物就不能排出,就會出現全身水腫、惡心、嘔吐、電解質紊亂、高血壓等一係列症狀,最終可導致死亡。為了挽救這類患者的生命,科學家們尋找了許多辦法。70年代以來研製的人工腎,就是一種代替腎髒功能的裝置,主要用於治療腎功能衰竭和尿毒症,是目前臨床上應用較廣、療效顯著的一種人工器官。

第一部人工腎,是1913年埃博等人在狗身上實驗使用的。1943年,經過改進後首次用於臨床,開創了用人工腎治療腎功能衰竭患者的先例。我國研究人工腎已有二十多年的曆史,上海研製並生產的粘膠空心纖維人工腎,標誌著我國人工腎已向小型化、高效化邁進了一步。

人工腎的樣子像一台機器,有平板型人工腎、蟠管型人工腎和空心纖維人工腎。它們的基本結構包括血液淨化器、液體供給係統和自動監視裝置三部分。人工腎的核心部分是血液淨化器,根據工作原理的不同可以分為透析型、濾過型和吸附型。人工腎的工作就是把血液引出體外,利用透析、過濾、吸附、膜分離等原理,排出體內過剩的含氮化合物、新陳代謝的產物和藥物,以便調節體內的水和電解質平衡,然後再把淨化的血液引回體內。一般腎功能衰竭的病人,每周用人工腎透析2~3次,每次4~6小時,就可以維持生命,甚至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據統計,急性腎功能衰竭患者采用人工腎治療後,死亡率由75%降到7%以下,可見療效極佳。

人工腎透析人工腎不僅可用於腎功能衰竭的病人,還可用於許多疾病的急救,如急性肝功能衰竭、心力衰竭、急性肺水腫、巴比妥類藥物中毒、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人工腎的研製發展很快,各國都在研究更接近人體生理狀態的人工腎。如1973年,日本生產一種由萬支直徑200毫微米的細空心纖維組成的人工腎;1985年,日本大阪市立大學醫學部研製一種新型人工腎,隻靠患者本身的血壓即可驅動。1986年,日本利用血液濾過器過濾的液體進入腸管,用活體的腸管代替腎小球的重吸收作用。同年,日本報道了一種患者可隨身攜帶的便攜式人工腎,是采用尿素吸附劑的透析液再生式人工腎,它與活性碳、離子交換樹脂等組合在一起,透析作用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