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它在植物體內的含量僅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但它存在於生長發育的最活躍的部分;銅還是植物體內多種酶的組成成分,在光合作用的電子傳遞中起重要作用。它還是某些氧化酶的成分,參與呼吸作用以及蛋白質和糖類的代謝活動。比較喜銅的作物有大麥和小麥。
鉬,是硝酸還原酶的組成成分,參與硝酸的還原。對過氧化氫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有促進作用。特別是在豆科作物中鉬能促進根瘤菌的生長,加強固氮能力。各種豆科作物都喜鉬。查明各種微量元素在作物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作用,就能有目的地為莊稼“調配”食譜。
土壤的顏色
在北京的中山公園裏,至今還保存著明朝永樂年間(公元1421年)建立起來的社稷壇,這是明、清帝王們祭祀土地神和五穀神的地方。在壇的正中築有五色土台,它的東麵是青土,南麵是紅土,西麵是白土,北麵是黑土,中央是黃土,正中一石柱即“社主石”,以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和江山水固。難道它純粹是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圖案嗎?如果你打開中國土壤圖,就會驚奇地發現,五色土的配置,和我國土壤的分布情況大致相同。
是誰揮動彩筆,把神州大地描繪得如此豐富多彩?
誰都知道,土壤是由岩石的風化物(母質)脫胎而來的。而自然界的岩石色彩斑斕:有灰色的石灰岩,白色的雲母片岩,紫色的頁岩,斑斑點點的花崗岩,燦若雲霞的大理石……不同的岩石由不同的礦物組成,不同的礦物又含有不同的成分,成分不同,分解、溶解就有難易。在陽光、溫度、水、風和生物等的作用下,逐漸風化形成了今天五顏六色的土壤。
在江南,土壤呈現出紅黃相間的色彩。原來,在漫長的成土過程中,由於溫度高,雨水多,岩石中的鉀、鈉、鈣、鎂等礦物質隨雨水淋洗流失,但是鐵、鉛卻和空氣中的氧結合成三氧化物。這些三氧化物流動性小,便在土壤中聚積起來。氧化鐵脫水後變成紅色,也有的進一步和水結合,成為黃色。紅壤和黃壤就這樣形成了。
我國富饒美麗的東北平原,成土母質複雜,有由多種礦物組成的粘土,又有多種壤質、沙質沉積物,還有的是次生黃土,因為這裏氣候溫暖,雨水充沛,草木植物的遺體不斷積累、分解,使大量的有機質積蓄在土壤中,形成了各種草甸土,黑得都可以攥出油來。
在南方的紅壤丘陵區,到處可以見到的紅土田,脫胎於第四紀紅色粘土母質。由於有機質含量的不同,從而派生出三種不同顏色的土壤:紅土田、黃土田和烏泥田,有機質含量分別為17%、20%、25%。
土壤的色彩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自然的力量和人的活動影響著土壤,引起土壤成分的變化,久而久之,就會使土色改觀,土壤肥力也由貧瘠變肥沃,或由肥沃變瘠薄,從而使人們得到應有的報應。因此,麵對土壤這樣一幅變色的畫卷,人們應緊握彩筆,揚土之長,避土之短,因地製宜地進行種植,為使各色土壤給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而努力。
土壤有機質
土壤有機質是土壤中除碳酸鹽以外的所有含碳化合物的總稱,包括植物的殘體,施人的有機肥料,以及經過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質。
土壤有機質有五種類型:①新鮮有機質,尚未被分解的動植物殘體,如作物的秸稈和根茬等;②半分解的有機質,有機殘體在缺氧條件下,經微生物作用後形成的物質,如泥炭、半腐爛的有機肥料等;③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為有機殘體經微生物分解所產生的,在土壤中含量不多,如糖類、氨基酸、脂肪酸等;④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原生動物和一些昆蟲等;⑤腐殖質,是有機質經微生物轉化後形成的黑色或黑褐色,成分和結構都比較複雜的高分子有機膠體,一般分為可溶於稀堿但不溶於酸的胡敏酸和溶於堿又溶於酸的富裏酸,以及既不溶於堿又不溶於酸的胡敏素三個組分。前四種土壤有機質為非腐殖質物質,占土壤有機質總量的30%~50%,腐殖質占土壤有機質總量的%50~70%。
土壤有機質的成分主要是碳、氫、氧,還含有氯、硫、磷、鉀、鈣、鎂、鐵以及微量元素,是作物營養元素的來源,也是微生物的食物,一般隻占表層幹土重的05%~3%,個別土壤如黑土有機質含量達10%左右。土壤有機質數量雖然不多,但它對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有很大影響,對培肥、改良土壤有重要作用。
土壤酶
人身中有一種酶叫胃酶。它是由人的腺細胞分泌的,當我們吃的食物進入到胃中時,胃酶就出來消化這些食物,胃中的胃酶分泌較少,吃進的食物不能得到充分消化的話,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消化不良,這時要吃一些酵母片來幫助胃酶一起消化這些美味佳肴。人體有酶,土壤中也有酶。
土壤酶和人體中的酶一樣,也是一種活性很強的蛋白質類化合物,主要來自於土壤微生物的生命活動,高等植物根係也分泌出少數的酶,土壤中的動植物殘體也帶人某些酶類。由活的生物體分泌到土壤中的酶叫外酶;生物體死亡,細胞崩潰釋放出來的酶叫內酶。至今已知土壤中有40種酶,它們或者被土壤顆粒以及土壤中的其他物質所吸附,或者自由自在地存在於土壤中。土壤中常見的酶有四大類:①氧化還原酶類,包括脫羧酶、接觸酶、過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等;②轉移酶類:包括轉氨酶、轉甙酶等;③水解酶類:包括的種類最多,主要有磷酸脂酶、多磷酸酶、澱粉酶和尿酶等;④脫羧酶類等。土壤中微生物所引起的生物化學過程,即有機殘餘物質的分解、腐殖質的合成和某些無機化合物的轉化,全是借助於它們所產生的酶來實現的。因此,土壤中酶的活性,可作為判斷土壤生物化學過程強度、鑒別土壤類型、評價土壤肥力水平及鑒定農業技術措施的有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