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泌鹽性植物。這類鹽生植物也可以將大量的鹽分吸收進自己的體內,但與聚鹽性植物所不同的是,吸收進體內的鹽分並不在植物體內聚積,而是通過莖葉表麵的分泌腺(鹽腺),把所吸收的過多的鹽分排出體外,以淡化自己。就如同人與動物通過汗腺排汗一樣。被分泌出的鹽分在莖、葉的表麵形成晶體,經過風吹雨打後,便灑落地上。這類植物就是通過這種方式來避免自己遭受鹽害折磨的。如檉柳、補血草、蘆葦以及紅樹科中的許多種類。有趣的是,如果將這些泌鹽性植物種在無鹽分的土壤上時,它們的出“汗”本領也隨之消失了。

(3)不透鹽性植物。這類植物一般僅能生長在鹽漬化程度較輕的鹽堿地上。這些植物的根係對鹽的透性非常小,所以盡管它們生長在輕度鹽堿地上,但幾乎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鹽類。其品性就如同荷花一樣出汙泥而不染。這類植物有鹽地紫菀、鹽地風毛菊、田菁等等。

鹽堿土植物在形態特征上也具有很典型的特征。如多矮小、幹瘦,葉片退化或無葉,有的葉片則呈肉質,具有特殊的儲水細胞。氣孔下陷,表麵積減少,體上具有白色絨毛以反射陽光減少水分散失等。

人工土壤

在全球水土流失日益加劇的今天,科學家們憂慮的最大問題就是怎樣保持隨之急劇減少的可耕地麵積,他們為此提出了許多方案,其中一種就是人造土壤。

俄羅斯科學家們創造出一種被稱為“宇宙土壤”的人工土壤,他們利用這種土壤在太空進行了蔬菜種植試驗。“宇宙土壤”實際上是一種塑料砂。使用這種土壤種莊稼,地力不會衰竭,隻要不斷補充肥料,作物就能連續豐收,這就避免了現在農業耕作上所存在的水土流失問題。以色列科學家發明了一種由40%的廢紙屑組成的用以改良土壤的材料,這些材料能夠刺激某些蔬菜增產,真是一舉兩礙。其他國家的科學家們還研製出了一種作為土壤添加劑的米粒狀聚合物。這種聚合物能吸收相當於自身重量700倍的水分。土壤中摻人這種聚合物後,降雨量過大時,土壤中的過量水分就被聚合物吸收,氣候幹旱時,聚合物又能滲出水分向植物供水。此外,這種聚合物還能增加土壤的透氣性能。試驗表明,在1平方米的土壤上,隻要添加100克這種聚合物,就能起到調節土壤水分的作用。

無機化肥

德國有個化學家叫尤斯特斯·李比希,他從小就酷愛化學,對其他學科都不感興趣。15歲那年,李比希連中學都沒念完就輟學了。到了18歲,他終於認識到,要想成為一名化學家,必須有紮實的知識基礎,這才進人大學發奮苦讀。大學畢業後,李比希就來到巴黎的索邦大學繼續深造,1824年,他獲得了化學博士。

20歲剛出頭的李比希成為年輕有為的化學博士後,回到了德國。

他一回來,就受到黑森公國政府的重用,被聘為吉森大學的化學教授。他開始以自己那無以倫比的才華躋身世界一流化學家的行列。

在黑森公國首都市郊,有一大片農田。細心的李比希注意到,市郊的莊稼在逐年減產,農民臉上愁雲密布、眉頭緊鎖。

一天,李比希來到城郊的莊稼地裏,彎下腰仔細察看莊稼地和土壤。“要是能給土地添加些營養,莊稼不就會豐收了嗎?”李比希自言自語道,又似乎是在對農民說。

農民有些好笑地說:“先生,這您就不懂了。我們莊稼漢祖祖輩輩都是這麼種地的。您的話說出去會鬧笑話的。”

李比希可不在乎會不會鬧笑話,回去後,他就開始翻閱大量的書籍報刊,發現東方古老的國度中國、印度等地的農民為使莊稼豐收,不斷地給土地施用人畜糞。李比希清楚地知道,這一定是由於糞便中含有使土壤肥沃的成分,能促使莊稼吸收到生長所需要的物質。但是,這種方法不可能引進到歐洲來,因為人們在觀念上無法接受。

李比希常常想:耕地到底缺乏什麼?莊稼的生產又需要什麼呢?隻有弄清楚這個問題,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

為了找到答案,李比希開始了大量的實驗。在實驗中,他發現氮、氫、氧這3種元素是植物生長不可缺少的物質。而且,鉀、蘇打、石灰、磷等物質對植物的生長發育起一定的作用。

弄清了這些,李比希對助手們說:“接下來的工作是研究出含有這些無機鹽和礦物質的人工合成肥料。”

1840年的一天,李比希的化學實驗室裏洋溢著歡樂的氣氛,世界上第一批鉀肥、磷肥在這裏誕生了。李比希把這些潔白晶瑩的無機化肥小心地施灑在實驗田裏,密切注意著莊稼的變化。

可是沒過幾天,一場大雨不期而至。助手們發現那些化肥晶體被雨水一泡後,很快變成液體滲入土壤的深層,而莊稼的根部卻大多分布在土壤的淺層。果然,收獲的季節到了,實驗田裏的莊稼並沒有顯著的增產。

實驗沒有獲得成功;有的助手有點泄氣了。李比希說:“大家別灰心,成功是從失敗中取得的,我們還得再深入一步,把它們變成難溶於水的物質,就可能接近成功了!”

於是,大家又開始了新的探索。這一回,李比希把鉀、磷酸晶體合成難溶於水的鹽類,並且加入少量的氨,使這種鹽類鹹為含有氮、磷、鉀3種元素的白色晶體。

最後,在一塊貧瘠的土地上,李比希和助手們把白色晶體和粘土、岩鹽攪拌在一起,施在土裏,然後種上莊稼。

過了一段時間,農民們驚奇地發現那塊被廢棄的地,竟然奇跡般地長出了綠油油的一片莊稼,而且越長越茁壯。轉眼,又迎來了收獲的季節。廢棄的地竟獲得了大豐收,勝過農民在良田裏種下的莊稼。

消息就像插上了翅膀一樣迅速傳開了,李比希成為德國農民們最敬仰的人物,“李比希化肥”也被廣泛運用於農業生產中,造福人類,李比希被人們稱為“無機化肥之父”。

農藥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是有機合成農藥快速發展的時期,多種新的化學農藥的開發,極大地滿足了農業生產、衛生防疫的需要,大大地增強了人們征服害蟲、病菌、雜草的能力。與此同時,隨著化學農藥的大量使用,其對人類、對環境的一些負麵影響日漸暴露,農藥對人畜的急、慢性毒性,農藥對環境的汙染,農藥對有益生物的危害,以及農副產品中農藥殘留量的增加等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