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含有一定數量的養分,但它滿足不了農作物高產的需要。就拿氮素來說,土壤含氮量僅占千分之一,有機肥中含氮充其量不足1%,而農作物需氮量則要大得很多。科學家發現有一種可以作為氮肥來源的礦物質叫智利硝石,它的化學成分為硝酸鈉,含氮量達到15%。但隻有南美洲的智利才有儲存和生產,而且儲藏量很有限,很難供應全世界農田施肥之用。
社會在前進,科學在發展。
自然界的偶然現象常給人以啟迪。科學家發現,在茫茫無際的空氣中,80%的氣體是氮氣,在地球表麵1平方米之上的空氣中,就含有750萬立方米氮。但出現的問題是,空氣中的氮是氮氣,在常溫下它是一種惰性氣體,活性極差。但在雷雨季節的雷鳴電閃、雨滴中經常夾雜著少量的氮素進入土壤。進一步觀察發現,雷電產生的電火花溫度很高,強迫“懶惰”的氮氣全部活躍起來,在氧氣中燃燒變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溶解在雨滴裏,變成了硝酸,隨雨滴進入土壤,硝酸再與土壤中的鈉鹽作用,生成了硝酸鈉。這就是所說的硝石。科學家估算,雷鳴電閃,一個電火花通常長達幾十公裏,每年雷雨給大地帶來的氮素多達4億噸。
向大自然索取氮素,是科學家的研究課題。
隨著電力工業的發展,1901年,科學家發明了“人造閃電”,即通過電弧迫使空氣中的氮與氧化合成二氧化氮,進而獲取氮肥——硝石。但是,用電弧法生產氮肥耗電多、成本高、效率低,不大可能進行工廠化生產。科學家進而研究,在高溫高壓環境下可以使氮氣與氫氣結合在一起,氮分子終於被拆散,生成一種新的氮氫化合物——合成氨。
1913年,德國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合成氨裝置,為發展氮肥工業奠定了基礎。合成氨來源於氮和氫的化合。氮來自於空氣,氫來自於水。水和空氣又是自然界極為豐富的資源。在化肥工廠裏,把礦石、煤、水、空氣、石油等作為基本原料,先製成氨,再使氨與其他化學物質化合,生產出各類氮肥。化學肥料便於運輸和機械作業,有效成分含量特別高,發揮肥效也特別快。例如100公斤尿素中就含有46%的氮素,施人土壤後5~7天即可溶解並為植物的根係吸收。
德國科學家後來發現了鉀鹽礦,並成功地從鹽水中提取出氯化鉀;19世紀初,德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鉀肥工廠。
現代化肥工業誕生了。它是從空氣中的氮氣製造氮肥,從磷灰石製成磷肥,從海(湖)水中提取鉀肥。現今全世界已發展起豐富多樣、品種齊全的“化肥世家”。舉例來說:氮肥有尿素、硫酸銨、硝酸銨、碳酸氫銨、氨水等,磷肥有過磷酸鈣、鈣鎂磷肥、磷酸銨等,鉀肥有硫酸鉀、氯化鉀、碳酸鉀等。此外,還有名目繁多的微量元素肥料,如硼酸(硼肥)、硫酸錳(錳肥)、硫酸銅(銅肥)、氯化鋅(鋅肥)、鉬酸銨(鉬肥)等等。為了控製肥料養分釋放速度,科學家又相繼研製了長效肥料、複合肥料和緩效性肥料等。
在傳統農業階段,農業生產依靠自身的有機營養如秸杆、枯枝、殘茬等返回土壤以維持再生產,即所說的封閉式物質能量循環係統;化學肥料的投入,大大增加了外部物質能量的投入,即所說的開放式物質能量循環係統,極大地提高了耕地的產出率。
20世紀初期,全世界每年大約生產化學肥料(主要是氮肥)不到500萬噸,施肥麵積很小;到20世紀之末,世界生產化肥(純)已達14億噸。其中氮肥9100萬噸,磷肥3500萬噸,鉀肥2500萬噸。每公頃耕地平均施用化肥約900千克;在農業發達國家,每公頃耕地施用化肥達1500千克以上。中國是世界上化肥生產大國之一,1998年施用化肥總量4000多萬噸,居世界第三位。科學家估算,每施用1噸化肥(有效成分),相當於增加3~4公頃耕地農作物的產量。現在全世界約有1/2的糧食和其他農產晶,都是通過施用化學肥料轉換而來的。
化肥的功過
化學肥料為農業增產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未來的農業發展中它仍然要唱“主角”,依靠它換取糧食滿足人口日益增長的需要。但也有人認為,大量施用化學肥料是造成環境汙染之源,並逐漸形成一股聲勢浩大的對農用化學產品的批判風。對化肥的指責集中在: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結,水質汙染,農田遭受侵蝕或退化,土壤肥力下降;特別是大量施用氮肥,在農田和飲水中有過量的亞硝酸鹽沉積,對人畜造成危害。施用化肥還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沙化。他們稱“每一個糧食豐收年都是以流失大量可貴的表土換來的”。
事實上,在20世紀80年代初,對農化產品的批判在發達國家中早已醞釀發生並此起彼伏。當時由於石油漲價,一些學者試圖拋棄“無機農業”,提倡所謂“有機農業”或“生態農業”,實質上主張走“低投入農業”之路;其理論核心是完全不投入或少投入化學產品,減少或降低農業成本。
對化肥的批判引起世界各國政府及學術界的關注,事出有因,看法迥異,而宣傳媒體過分地誇大了。美國的科學家舉出幾例:第一,關於水質汙染問題。據報道,典型的與施用化肥有關的損害人體健康的疾病叫皺軀(Blue-baby)綜合症,如果飲用井水的亞硝酸鹽含量在萬分之二以上可誘發此症。但調查表明,更多的發病誘因是化糞池的滲漏,而不是化肥的殘毒。據美國科學家(1990)在俄亥俄州對14萬口井取水樣分析,硝酸鹽的含量隻為百萬分之五至百萬分之七,所謂硝態氮汙染並無依據。科學家(1988)對依阿華州和賓夕法尼亞州的井水作了檢測與比較,兩地亞硝酸鹽的含量基本一致,均低於十萬分之一。但賓夕法尼亞州氮肥用量比依阿華州氮肥用量低1/3,其餘部分則來自廄肥和豆科植物。這表明,氮素在土壤中的行為是相同的,而與肥料來源無關。美國學者(1994)對美國東部、中西部和南部農業區3萬多口井水進行分析,絕大部分(63%)井水中的硝態氮含量低於千萬分之三,隻有3%的井水硝態氮的含量為十萬分之一,略高於國際飲用水規定的硝態氮含量的臨界值。究其因,還主要與井旁長期堆放的廄肥滲漏有關。另據對依阿華州德梅因(DesMoime-si)河水分析,1945年時河水中的硝態氮含量為百萬分之五,當時農田從肥料供氮僅占總供氮量的03%。45年後的1990年對河水再次分析,硝態氮含量為百萬分之五點六,而從化肥中所獲取的氮已達到總供氮量的63%。顯然,早期硝態氮來源於有機質的礦化,今日之硝態氮既來源於氮肥,又來源於土壤有機質。這表明合理施用化肥並非水質汙染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