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育種

遺傳育種就是應用遺傳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為育種服務。育種學是創造新品係的學科,也是遺傳學的應用科學。遺傳學是育種學最重要的一個科學基礎,因為育種學的首要任務就是改造農業動物和植物的遺傳性,創造新品種,以提高農業產品的數量和質量。

遺傳學中的雜種優勢理論是育種的理論基礎。20世紀50年代我國廣東的科技工作者首先選育出水稻“矮腳南特”,接著通過雜交途徑開展矮化育種,並於1959年育成了耐肥、抗倒、高產的水稻良種“廣六矮”,隨後又培育出50多個矮稈良種。這是我國水稻育種史上的第一次突破。

遺傳學上把遺傳物質的偶然變化叫突變,但需要說明的是隻有少數突變是有益的。由於自然突變頻率低,所以在育種上可采用誘發突變的方法。現在在生產抗菌素的菌種和其他工業微生物(如酵母菌)的育種中,都已廣泛利用誘變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植物方麵,用X射線、叩射線等處理水稻、小麥種子曾得到一些有益的突變。另外,化學育種、多倍體育種等都是在誘發突變的基礎上形成的新的育種方法。

現在的遺傳工程研究將為育種開辟一條嶄新的途徑。人們想從豆科植物細胞中提取某一片段DNA,用遺傳工程的方法把它接人到非豆科植物中,產生出符合要求的重組DNA,形成可以省下氮肥的新品種。目前這一研究正在進行之中。

一方麵,遺傳學的理論和方法被應用來為育種服務;另一方麵,育種方麵的一些實踐反過來也會豐富遺傳育種理論。人們通過遺傳育種把可遺傳的變異選擇下來,可創造出能適應新的環境、滿足人們需要的新的生物類型。

輻射育種

長期以來,農作物的育種,常常采用雜交、係統選育等方法。近幾十年來,隨著原子能和平利用的發展,才開始了輻射育種的新方法。

輻射育種就是利用放射線(如X射線、r射線或中子線等),來照射作物的種子或植株,也可以照射離體組織和細胞,促使它們的內部起變化,這種變化有的能遺傳給下一代,因而發生了遺傳的變異,再經過人工的選擇,就可以培育出新的品種。

放射線對動物、植物都有傷害作用,但是,如果我們使用得當,不僅不會傷害作物,而且還能利用輻射來育種哩。

我們知道,生物有機體是由細胞組成的。在顯微鏡下,你可以看到每個細胞中都有一個細胞核,當核分裂的時候,在核內可以清楚地看到有一些棒狀的小體——染色體;染色體是由蛋白質和核酸組成的,每一生物都有它一定數目的染色體。當生物體吸收高能量的X射線、r射線或中子線時,引起細胞內染色體的各種變化,但變化太大就引起死亡,變化不太大可能表現為植物遺傳性狀的改變,也就是發生了變異,這為育種提供了條件。

自然界中,有天然的放射性物質存在,還有宇宙線的照射等等,因此,人和一切動植物平時都受到了放射線的照射,不過劑量很低。一般用倫(倫琴)作單位,表示射線的劑量。譬如人們每天所受到的放射線,隻有0004~00016倫,這種照射對人體是毫無害處的。如果劑量高了就不行。拿植物來說,用100倫的X射線照射小麥的幹種子,可以促進小麥的生長;用600倫,它的生長就會受到抑製;用20000~30000倫會使一部分麥苗死去,一部分活下來的植株會發生各種變異;用50000~60000倫時,全部都要死掉了,這是一般的情況。不同生理狀況的植物,對射線的反應是不一樣的,以種子來說,種子的含水量越高,反應也越大;一般生長速度快的,而受力就差些。

從育種的要求來看,作物的變化越多,能育出新品種的希望越大。這裏就產生了一個矛盾,劑量低了變異就少,劑量高了死亡又多,所以許多人認為用半致死劑量處理植物比較合適。也就是說,所用的劑量要能使大約半數的植物生存下來,另一半死亡。這樣,既能保證有一定量的植株活下來,也有相當多的植株發生變異。一般來說,水稻和小麥的幹種子用20000~30000倫,棉花用15000倫左右的射線照射效果較好。

免耕的土地能獲得高產

自古以來,我國農村在作物播種前都要將農田翻耕一遍,其目的是為了防治雜草和疏鬆土壤。

但是,近年世界上不少國家卻風行少耕或免耕的新耕作方式,被稱為“免耕技術”。

過去農業生產講究精耕細作,這無疑是一種優良的傳統耕作方法。然而,這種方法也有不少缺點。首先,耕作對於勞動力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在播種季節,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由於大多數農作物的最適播種期都很短,這樣既要精耕細作,又要及時播種,往往很難兩全其美,結果常常延誤農時。其次,土壤翻耕後雖然變得疏鬆,但是也增加了遭受侵蝕的機會。據測定,在略有坡度的土地中,翻耕比起免耕來,土壤流失竟要增加上百倍。由此不難看出,對於地形起伏、排水性能較好的田地,免耕的好處就更加明顯了。再說,植物殘茬覆蓋的田畈比起光禿禿的土壤,其水分流失和蒸發都比較少,這對作物生長是非常有利的。

目前免耕技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美國曾用免耕技術大麵積播種玉米獲得了豐收。具體操作步驟:先在未播種的農田裏噴灑除草劑,殺死正在生長的雜草,並抑製土壤中未發芽的雜草種子的萌發。接著,播種機開溝施肥。然後,飛機播下種子,並將種子覆蓋起來。這樣,農田裏除了播種機開掘的一條5~8厘米寬的土帶以外,其餘土壤都原封不動,一般在收獲前不需要其他作業。免耕技術比起常規耕作方法,其效率可提高3倍以上。

美國的一些農場主,在進行免耕技術的同時,還與實施“精確農業”相結合,增產尤為明顯。

所謂“精確農業”,就是將傳統農業與電腦、衛星、通信、遙感、機械化等高新技術相結合,科學而精確地播種、灌溉、施肥、噴藥、收獲,這樣既減少了浪費,又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

值得指出的是,這種新型農業模式在美國、日本、以色列等國迅速興起。特別是在美國,一些農場主已在拖拉機上安裝了電腦和接收器,接收處理衛星的遙測信息,精確地確定施肥量、澆水量,並計算收獲量。

近年,我國南方播種小麥也廣泛推廣免耕技術。晚稻收割後,將小麥直接播在農田裏,既省力,又獲高產,深受廣大農民的歡迎。

當然,免耕技術也不宜連續應用,因為病、蟲、鼠害往往會因作物殘茬的掩護而增加為害程度。還有透氣性狀不好的土壤,長期不翻耕,也會影響作物的生長。所以,免耕與翻耕應該交替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