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極圈貯存糧食——設在羅馬的國際植物遺傳資源委員會和聯合國糧農組織植物遺傳資源委員會,正在組織實行一項在北極圈永久凍土裏為子孫後代貯存世界最重要糧食作物的種子的計劃。他們的目的是把這些種子深藏在挪威斯匹次卑爾根島上的一個廢棄的礦井內,這裏的永久凍土保證溫度低於—35℃。礦井的進口海拔為150米,礦井順水平麵伸人一個山麓。礦井內有些區域的溫度低至-7℃。植物學家們認為,在-3℃下,豇豆種子的活力可保持800年,大麥300年,蘋果100年,但榆樹種子隻能保持14年。如果上述礦井啟用,在一些更冷的區域還可以進一步延長種子的壽命。
種子貯藏按瑞士一個種子庫的方針管理,各國隻能存取它自己的“安全貯存箱”中的種子。這些貯存箱裏裝有主要糧食作物的種子和對該國具有獨特經濟重要性的種子。
此外,聯合國糧農組織還在考慮在秘魯安第斯山和中國喜瑪拉雅山的冰川下麵搞另外的廉價長期貯存種子的建議。
穀子
因為我們平時看到的大多數穀子在抽穗以後,總是喜歡低頭、彎腰,就像在向行人施禮,又像是不好意思,所以,我們戲稱它為講禮貌的作物。
穀子又叫粟,去皮以後我們親切地叫它“小米”,它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北方地區人民喜愛的糧食。它的種植麵積占全國糧食作物的5%左右,占北方糧食作物的10%~15%,僅次於小麥和玉米。
我國是世界上穀子種栽麵積最大的國家,其次是印度、阿富汗,以及非洲東部的一些國家。在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主要用它來作飼草,而不作為人類的糧食。
穀子的老家就是中國。在河北磁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的穀粒,到現在已經有7900多年了,這就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在中原地帶就開始種穀子了。
穀子在我國的各省都有分布,不過主要分布在淮河、漢水、秦嶺以北,河西走廊以東,陰山山脈及黑龍江以南的地區。近幾年來穀子的播種麵積在5000萬畝左右。華北地區麵積最大,占35%,其次是東北,占27%,然後就是西北地區,淮河以南種的就不多了。
我國種植穀子的地區很廣,各地區的自然條件的差別都很大,所以,經過了長期的人工培育和自然選擇,形成了現在的很豐富的品種資拳。
穀子不僅吃著可口,而且營養豐富,可以做小米飯,可以做小米粥,也可以製作各式各樣的糕點。可是你也許不知道,穀子在生長發育的時候,適應性是很強的,雖然說它在好的條件下生長得好,就是在缺水、缺肥的條件下,比許多作物像小麥、玉米等更能忍受。
高粱
由於高梁每吸收1卡的能量能回收4~5卡的食品和纖維產品,從消耗的能量和生產的能量的關係來看,它比玉米和甘蔗還要好。所以,我們認為高梁是一種極有希望的綠色能源作物。
隨著我國對糧食結構的改變和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高梁的種植麵積不斷減少。不過,從現在來看,它仍然是我國的八大糧食作物之一。我國現在的高梁栽培麵積在4000萬畝左右,總產量75億公斤,占全國糧食播種麵積和總產量的2%左右。
在高粱的籽粒和植株莖稈裏麵都含有大量的澱粉,所以它是釀造業的重要原料。比如我們國家生產的名酒茅台、汾酒等都是以高梁的籽粒為主料或者配料。另外,高梁的籽粒可以釀醋,製造高粱糖,生產啤酒等。有一種糖高粱,它的莖稈既可以製造晶糖,又可以釀造白酒或者酒精,剩下來的殘渣又可以用來造紙,造隔音板、纖維板等等,可以說是一材多用。另外,高粱的莖稈還是農村常用的建築材料,比如農村民房糊頂棚的架子,園藝生產的支架,像豆角架,西紅柿架等;還能用它來編席子;高粱的穗子脫粒以後可以用來製造掃帚、炊帚等。所以說高粱全身都是寶,真正開發和利用好高梁,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
高梁的老家在哪?過去一般人都認為,在非洲東北部的高粱栽培種和野生種數量最多,是高粱的起源地。不過,現在的研究認為,高梁栽培種的起源是多元的。通俗點說就是:不同的栽培種有不同的祖先。比如說都拉族的祖先可能是野生種埃塞俄比亞高粱;雙色族的祖先可能是蘇丹草。
大約在公元前700年,庫什特人從中東遷移到非洲,並把高梁引種到了非洲並逐漸傳播。在公元前2000年末至公元前1000年,從東非由海路傳到印度,再由印度傳到中國、中東和歐洲。
近些年來,在我們中國出土了一些高粱炭化籽粒,根據對這些炭化籽粒的分析和古代文學記載,中國野生高粱的分布和中國高粱不同於非洲高粱的特性說明,我們中國高梁的祖先在中國,老家也在中國,不過需要進一步地去考證。
高粱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主要生產國有美國、印度、阿根廷、中國、墨西哥、尼日利亞、蘇丹和澳大利亞。
我國的主產區在東北、西北和華北,其中東北三省、河北、山西的高梁麵積占全國總高粱生產麵積的74%左右,每個省都在300萬畝以上。
冬小麥
小麥分兩種:冬小麥和春小麥。冬小麥是秋末冬初播種,第二年夏初收獲;春小麥是春天播種,夏末收獲。冬小麥和春小麥雖然都是小麥,“脾氣”可大不一樣,如果把冬小麥在春天播種,那麼,在整個夏天它隻是分蘖,連一個麥穗也不結!如果把春小麥在冬天播種,那麼,它將被凍死在田野上,當然更談不上分蘖和結穗了。
冬小麥和春小麥脾氣之所以不同,這是幾千年來逐漸形成的。冬小麥年年在秋末冬初播種,到了冬天,它便停止生長,進入冬眠。然而,它在冬天到來之前,早就在根和地下莖裏貯藏了不少養料。這樣,一到了來年春天,天氣一變暖,它便從冬眠中醒過來,利用體內的那點“存貨”,迅速地長出新葉。年年如此,久而久之,冬小麥便形成一個怪脾氣——幼苗非要在攝氏0度到5度範圍生活一個多月不可。春小麥呢?它年年在春天播種,沒有和嚴冬打過交道,便形成一個怪脾氣——怕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