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我國東北的試驗田曾試種過來自南方的水稻良種,它們長得像牧草那樣茂盛,可就是不抽穗揚花,最後弄得顆粒無收。而東北的水稻良種引種到南方,往往連種子都撈不回來;這些都是忽略了植物“眼睛”的緣故。
近年來,植物學家加緊了對植物“眼睛”的研究,從而發現全世界的植物可分為白天光照需超過12小時和少於12小時的長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以及對光照並無苛求的中性植物。科學家還發現植物“眼睛”比較喜歡天然陽光,而且各類植物偏好不同的光,譬如,清晨淺紅色的陽光能使生菜籽發芽,黃昏時暗紅的陽光則使發芽停頓。
經過不懈的努力,最近人們終於從植物細胞內提取出含量甚少(30萬棵燕麥苗中隻含幾克)的感光視覺色素,它是一種帶染色體的蛋白質,它就是植物的“眼睛”。染色體使蛋白質呈現藍光,因而使“眼睛”具有吸收光的能力,對不同波長的光作出化學反應。如藻類能對紅光、橙光、黃光和綠光都產生反應。清晨當太陽升起時,“眼睛”看到了淺紅光就顯得異常活潑,黃昏時分天邊出現暗紅色,視覺色素變得遲鈍,植物就閉上了“眼睛”。
進一步研究還發現,因為有了“眼睛”,植物的全身才有靈敏的感覺係統,對光產生各種反應:有一種藻類用“眼睛”根據光照的強弱和角度,在水中遊動,甚至可以旋轉90°。一些藍藻為了尋找適宜的光照,還能在水中漫遊,鄰近的植株遮住了光線,“眼睛”就“命令”植物盡快生長,超過障礙,以求得充足的陽光。
人們利用細胞生物學的最新成果找到了植物的“眼睛”,但對它的了解尚嫌粗淺,要徹底揭開這個秘密,還得依靠科學家們的不懈努力。
棉花
秋天,天上飄著棉花般的白雲,田野上飄著白雲般的棉花。棉花,是白色的“金子”!
棉花為什麼要長這麼長的棉絮呢?其實,它並不是為了人類而長,而是為了使自己能很好地傳宗接代。因為棉花和柳樹、蒲公英一樣,都是所謂的“風媒花”。它們的種子上長著長長的絨毛,以便能隨風飄蕩,把種子撒遍四麵八方。人類正是利用了棉花的這一點;每次總是選擇棉絮長的棉子留種,久而久之,棉花的棉絮變得越來越長,棉花,就按照人類的意誌成長。
有趣的是,棉花的花竟然是一條“變色龍”,早上開花時,是白色的,沒多久,變成了淡黃色;到了下午,棉花逐漸轉紅,最後變成紫色。其實,這是奇妙的花青素在變把戲。棉花的花瓣裏含有花青素,而花青素的顏色,是會隨著溫度、酸堿度的不同迅速變化的。這樣,一天之內,隨著太陽的照射不同,溫度不同,棉花的花朵便不斷地變換自己的“裝束”。另外,不同的品種、花色也常常是不一樣的。例如,陸地棉的花是白色的,亞洲棉的花是白色、黃色或紅色的,而海島棉的花卻是金黃色的。
棉花在開花和結桃的時候,有一個特點就是非常需要磷肥,如果磷肥不足的話,常常會造成落蕾掉鈴。本來,給棉花施點磷肥並不困難,可是,如果按照常規的施肥方法——把磷肥施到泥土裏,那可不行,因為這樣棉花不能很快地吸收。這可怎麼辦呢?人們采用了巧妙的辦法——根外追肥,直接把磷肥噴到棉花的葉子上。
原來,棉花葉子上有許多氣孔,這些氣孔是莊稼平常呼吸時進出氣體和水分的地方。嚴格點講,這些氣孔算是“鼻孔”。你在葉上噴射了磷肥,磷肥(過磷酸鈣)的溶液就順著這些鼻孔進入葉脈,再由葉脈送到棉桃以及各個部分去。這下子,“鼻孑曠就變成了“嘴巴”。
棉花全身是寶,是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
種棉花,主要是為了收棉絮。
但隨著化學工業的發展,棉花成了化學工業的重要原料,用來製造人造絲、照相底片、人造革、假漆、無煙火藥等。
芝麻
人們常說:“有收無收在於水”,這句話充分體現了水在作物生長過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性,沒有水再好的作物品種也長不出東西來。可是,絕不是說水越多越好,而是要求有適量的水,特別是芝麻這個作物,沒有水不行,水多了也不行,這是為什麼呢?
芝麻研究工作者曾經做過這樣一個試驗:把芝麻種在花盆裏,讓花盆裏的土充分吸足水分,我們叫它飽和持水量,在這種情況下讓芝麻生長,在芝麻大量開花的盛花期3天,開花即將結束的終花期2天,就會造成全株萎蔫。如果把盆裏的土壤水排掉,再把盆放到陰處,植株還可以恢複生長。否則,植株就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