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澇害死苗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土壤裏麵的孔隙被水完全填充以後,在土壤裏麵就會缺少氧氣,植株的根係就會被迫進行無氧呼吸,於是就產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酒精,使根係中毒。我們人在正常情況下,進行呼吸時需要大量的氧氣,如果沒有氧氣,我們就會被悶死,其實這裏有許多相似的地方。當植株的根係酒精中毒以後,根吸收水分和吸收土壤養分的能力就會減弱,可是在這個時候,芝麻植株地上部分的葉片由於還要繼續向大氣中散失水分,我們叫它葉片的蒸騰耗水,這樣就會造成地下吸水和地上耗水失調,導致地上部分萎蔫,嚴重的還會死苗。我們把害受植株從地裏拔出來,就會發現,受澇的芝麻根係外表的顏色由正常的鮮褐色變成了灰黑色,變成了失去活力的、散發酒精味的朽爛根係。
在不同時期遭到水淹澇害對芝麻的影響是不完全一樣的。這和我們人一樣,在不同的年齡得病或者受傷,導致的結果是不一樣的,比如在年輕的時候得病就容易好,而在老年得病後就好得非常慢。芝麻也是這樣,如果在苗期,也就是還沒有開花的時候受淹,幼苗就會變黃而且生長緩慢,植株的個子矮小,最終結的果實也會減少;如果在開花結果期受水淹澇害,比較輕的情況下會導致秕粒增多,嚴重時就會造成植株萎蔫死亡。
蘑菇趣談
蘑菇中的巨人要數仁王蘑了。1986年,在日本發現一叢罕見的大蘑菇,它高達80厘米,寬14米,蘑菇傘的直徑為24厘米,由4個人才將這叢蘑菇挖掘出來,經過測重,竟達168公斤,真令人咋舌。
蘑菇種類中還有一個善於捕蚊的能手。這是澳大利亞生物學家在米耳德勒一帶發現的。這種蘑菇呈淡黃色,可分泌一種有特殊氣味的粘液,當周圍30米內的蚊蟲聞到該氣體後,便會沒頭沒腦地向蘑菇撲來,轉瞬間便被粘液吞沒。一株食蚊蘑一天可以消滅近300隻蚊蟲,真正是捕蚊高手了。
蓖麻
蓖麻起源於非洲東部。現在,在埃塞俄比亞、也門等地仍有大麵積的野生蓖麻灌木叢,在中亞、印度也有一些。北非的紅海岸北部、大西洋與地中海沿岸到處都能見到小果實的野生蓖麻。
最早開始人工種植蓖麻的是古埃及、羅馬和非洲中部一些國家,後來,傳到了亞洲。在1400年前蓖麻從印度傳到了我們國家的南部地區。相傳由於它的種子形狀很像牛蜱,所以叫它蜱麻,後來改稱草麻,即現在說的蓖麻。而且,在我國古代的許多農書上都有關於蓖麻形態、用途和栽培技術等內容的介紹。到現在,我國南到海南島,北至黑龍江都有蓖麻種植。
蓖麻種子中的含油率為40%~588%,種子去皮後的子仁含油率為522%~750%,蛋白質占20%左右,可溶性糖3%左右,纖維素25%左右。
蓖麻油是有很多種用途的特種油料。在16世紀,我國就把它做藥用和印泥油;17世紀時,英國把它列入藥典當中;19世紀初,歐洲的許多工廠把它作為機器潤滑油,並在紡織、製革和化妝品生產上開始使用。
另外,蓖麻還有許多重要的物理和化學特性。比如,它的比重大,在25℃討比重為09480~09740;不容易凝固,在18℃以下經過10天,也不會發生混濁現象。蓖麻油中有82%~92%的物質是蓖麻酸,它在空氣中不會幹燥,是優良的不幹性油;在500℃時不會變質,不會燃燒。
正是由於蓖麻有這麼多的特性,才使蓖麻成為市場上供不應求的物資。近二三十年來,特別是隨著航空、航海、高速機械和化工工業的迅猛發展,蓖麻的生產量有了很大的發展。目前,全世界每年生產蓖麻油4億公斤以上,其中巴西、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國是生產蓖麻的主要國家,占世界總麵積的65%以上。巴西的蓖麻出口量最大,占世界總出口量的60%,其次是印度和中國;而美國的進口量最大,每年進口6萬噸,其次是法國,每年進口4萬噸,英國和日本每年進口兩萬噸。
我們國家以前種植的蓖麻,大多數都是零星種植,如種在房前屋後、地邊、路旁,如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我國種植了200多萬畝的蓖麻,收購了1億公斤左右的籽粒,而零散種植的蓖麻籽占總產量的60%以上,主要分布在華北和東北地區,其次是西北和華東地區。在吉林、內蒙、山西、山東、河北、廣東、福建等省區有成片種植;其他地區基本上都是零星分散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