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甘蔗

甘蔗是製糖的主要原料。糖又是人類生活的必需食品之一,它在工業、國防、醫藥上都有廣泛的用途。而且,甘蔗製糖以後的副產品也有很多用途。甘蔗和高粱有些相似的地方,它們都是吸收比較少的能量,而生產出比較多的物質,所以甘蔗也被譽為“能源作物”。我們的老祖先在漫長的農業生產實踐中,選擇了這個物種——甘蔗,並對它進行不斷的馴化和栽培,可以說功勞卓著。根據考證,我們國家是世界上種植甘蔗和製糖最早的國家。在公元前3世紀初,戰國時代楚國的一本古代書籍《楚辭·招魂》中就有甘蔗和甘蔗製品的記載。由於當時的楚國是在現在的湖北、湖南一帶,從這裏往南種植甘蔗的曆史更長,但由於當時的疆界沒有達到,所以缺乏有關的記載。史書上記載說在公元前3世紀末閩粵王向漢高祖進貢“石蜜”,當時說的石蜜就是同甘蔗提煉出來的,可能和現在的冰糖差不多。

現在,世界甘蔗的分布主要在北緯33度到南緯30度之間,而以南緯25度到北緯25度之間分布最多。從溫度條件來看,種植甘蔗的地區的年平均溫度都在17℃以上。世界上種甘蔗的國家有80多個,主要都集中在第三世界國家。主產國有巴西、古巴、印度、中國、墨西哥、澳大利亞、菲律賓、美國、南非、阿根廷等國。隻有部分國家是發達國家如美國。全世界甘蔗平均畝產375噸。平均畝產較高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亞,畝產558噸,美國畝產為545噸,澳大利亞畝產531噸,南非畝產527噸。還有些國家畝產也比較高,如埃塞俄比亞和秘魯,它們的甘蔗畝產量都在10噸以上,但它們的種植麵積比較小,甘蔗在地裏生長的時間也比較長。

甜菜

榨糖用的甜菜,是由地中海沿岸的野生甜菜演變過來的大根型甜菜和大葉型甜菜經過雜交以後,經過人工選育逐漸發展過來的。

甜菜的適應性廣,抗逆性強,在一些不好的氣候條件和土壤條件下,也能比較好地生長和發育。因此,在鹽堿地和山區種甜菜都能獲得較好的收成。

糖用甜菜的栽培時間不太長。在1747年時,德國的一位化學家名字叫馬爾格萊夫,他第一個發現甜菜中含有蔗糖,並且在他的實驗室裏從甜菜塊根中分離出和甘蔗一樣的結晶砂糖。不過,當時的甜菜根中含糖僅有13%~16%。另外一位名叫阿哈爾德的人,經過不斷的努力,根據根的顏色、形狀、人土深度和葉柄的顏色等進行選擇,在1784年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個甜菜品種——西裏西亞,並於1801年在西裏西亞古內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甜菜糖廠。當時每天隻能加工2噸塊根,當時的含糖率也隻5%。隨著甜菜選種方法的改進和製糖工藝水平的不斷提高,到了20世紀初,種甜菜的地區不斷擴大,麵積急劇增加,加工甜菜的能力和水平也顯著提高,甜菜的含糖率最高可以達到181%。現在甜菜含糖率已達到20%,甚至更高。20世紀70年代初,全世界有44個國家種甜菜,主要分布在非洲、中美洲、亞洲、歐洲。大多數種植在北緯30度以北的北半球。到20世紀90年代初,全世界種甜菜130275萬畝,平均畝產量為223噸,其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意大利、日本、荷蘭平均畝產都超過了353噸以上。

我們國家種植甜菜製糖的曆史比較短。在1906年開始引進糖用甜菜的種子,首先在沈陽建立甜菜試驗場,然後在我國東北地區進行生產試驗和推廣。於1908年在黑龍江省阿城縣建立了我國第一座甜萊糖廠——阿城糖廠,甜菜的種植麵積也逐漸擴大起來。

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修複和擴建了吉林省範家屯等3個糖廠,並且在內蒙古、新疆等地引種甜菜成功。1952年全國甜菜種植麵積比1949年增長了118%,到1957年甜菜種植區已從東北甜菜區擴大到華北甜菜產區,甜菜種植麵積是解放初的10倍,甜菜總產是當初的888倍。到了20世紀70年代初,我國甜菜產區又擴大到黃淮流域,種植範圍發展到15個省、市、區,麵積達到了5813萬畝,總產4023萬噸,分別是1949年的243倍和211倍。我國的甜菜種植主要集中在黑龍江、內蒙古、吉林、新疆、甘肅、遼寧、山西、寧夏等地。到1988年全國甜菜種植麵積突破了1000萬畝,總產1329萬噸,平均畝產1189公斤。種植麵積最大省區是黑龍江,占總播種麵積的572%,其次是內蒙古和吉林,分別占總播種麵積的138%和102%。而產量最高的省份是甘肅,每畝產量是2902公斤,其次是寧夏,每畝產量2562公斤。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需糖量也隨著增加,所以,提高甜菜產量,提高含糖量仍然是擺在我們農業科技工作者和廣大農民朋友麵前的重要任務。特別是年輕的一代,更要擔起這個重任,為我國的甜菜生產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