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當注意的是紅豆好看,但切勿人口,因為有毒,而且毒性大,含多種生物堿。

由於種子紅色,小巧玲瓏的紅豆,引起人們對除上述紅豆樹以外的其他植物有紅豆者的猜想,如豆科中還有海紅豆,此種屬海紅豆屬,為小喬木。2回羽狀複葉。總狀花序,花小,白色或淡黃色,有香氣。果長而彎曲,種子紅色,有光澤,寬卵形。有毒,勿人口。此種分布局限於廣東、廣西、雲南。另一種叫相思子,也屑豆科,由於名叫相思子,許多人認為或許王維詩中的紅豆即指此種的豆,但這是沒法考證的,因為它是一種纏繞小藤本、枝細弱,羽狀複葉,小葉16~30個。總狀花序,花小,花冠淡紫色。種子橢圓形,種子上部約2/3的麵積為紅色,下部1/3麵積為黑色,似不如全紅色的虹豆美,而且分布局限於廣東、廣西、雲南和台灣。

還要注意的是通常還有一種叫紅豆或紅小豆、赤豆的,與上述紅豆風馬牛不相及。後者雖也是豆科植物,但為一年生直立草本。羽狀3小葉,花黃色,莢果圓柱形,種子6~10粒,矩圓形,赤紅色,人工栽培,種子供食用,北京的紅豆粥或豆沙包的餡即用之,為著名食品。

葵花

葵花向太陽,這是人們司空見慣的現象。其實向太陽的豈止是葵花,幾乎所有的植物都具有趨光性。這是什麼道理呢?

最早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的,是達爾文。他曾用草蘆做過這樣一次實驗:把這種植物放在室內,就會很明顯地發現,它的幼芽向有陽光的一麵彎去。如果讓幼芽見不到陽光,或將頂芽切去一段,它就不再伸向有陽光的方向。植物為什麼會這樣?還沒等達爾文把這一奧秘揭示出來,他便離開了人世,給人們留下了一個未解之謎。

後來,德國植物學家蘇定經研究發現,植物的趨光與否,全是由幼苗的頂芽來決定的。他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野麥幼苗的頂芽切去,它就不向光了;如果把頂芽接上,它就又奔向陽光。所以他斷定,在頂芽裏,一定有種指揮植物趨光的東西,可這種東西是什麼呢?

原來起到這種作用的,是一種名叫吲哚乙酸的植物生長素。這是美國植物生理學家弗裏茨·溫特在1926年發現的。他讓植物的芽鞘一麵得到陽光的照射,一麵得不到陽光的照射,發現芽鞘逐漸彎向了有陽光的一麵。由此,他便從芽鞘裏分離出了植物生長素——吲哚乙酸。經科學家的研究發現,這種化合物是怕見陽光的。所以,當陽光照射的時候,它便跑到了沒有陽光的一麵,結果促進了遮蔭部分生長加快,受光部分則生長緩慢,由於重力的作用,植物便彎向了有陽光的一麵。

也有人從不同角度來研究植物的趨光性。前些時候,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的學者斯坦利·魯,把植物的趨光性稱為生長性運動,是由電荷引起的。他認為,在陽光的作用下,植物的生長點內發生了細胞的電極化,向陽麵獲得的是負電荷,背蔭麵則產生了正電荷。帶有負電荷的植物生長素便向帶正電荷的背蔭麵轉移,結果促進了背光麵的快速生長,便形成了向光彎曲。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科學家邁克爾·埃文斯又提出了一種與眾不同的觀點,認為對植物的生長方向起著重要作用的是無機鈣。植物的向光性彎曲,是因為胚芽裏含有大量的無機鈣所致。

關於植物的趨光性問題,科學家們還在繼續探討,做結論還為時尚早。這個謎一旦被徹底揭開,人們對植物的認識就會又躍上一個新台階。

大豆

大豆的老家在我國。

我國的大豆栽培已經有4500多年的曆史了。最初在黃河中、下遊和長江中、下遊地區栽培,到了明清時代,大豆就已遍及全國各地了。現在,我國北至黑龍江,南到海南島,西至新疆、西藏,幾乎各省區都種大豆。

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的大豆,幾乎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在2000年前,朝鮮和日本首先從我國引種大豆,1793年大豆被引入法國,1786年引種到德國,1790年傳人英國,1804年美國才開始有關於大豆的記載。1983年,我國的大豆在維也納萬國博覽會展出後,進一步震驚世界,於是很快便傳遍了世界各地。不過,發展最快的應該是最近的40年,特別是美國和巴西發展最快。

大豆在我們國家的分布相當廣,可是,由於我國各地的溫度情況、降雨量的多少、光照時間的長短等自然條件、栽培條件的差異,所以大豆在我們國家的分布是很不平衡的。它主要集中在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安徽等8個省,而且主要集中在東北的鬆遼平原、三江平原、黃淮平原。這八省的大豆種植麵積占全國種植麵積的77%,總產量占全國大豆總產量的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