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德何能?《仙劍》竟讓遊戲變成了“文化(2 / 2)

超強的感染力和號召力

毋庸置疑,仙劍文化具有超強的感染力和號召力,有關仙劍的任何信息都將得到高關注、高期待。2005年1月,一部由《仙劍一》為故事藍本改編的同名電視劇《仙劍奇俠傳》在兩岸三地上映。雖然被指改編過度、傷及原遊戲劇情、人設混亂等問題,但是卻創下了11.3,的平均收視率。趙靈兒的扮演者劉亦菲、李逍遙的扮演者胡歌憑該劇火速走紅。

隨後,由《仙劍奇俠傳三》同名電視劇於2009年推出,景天依然由胡歌扮演,而這次新走紅的演員則是劇中扮演唐雪見的楊冪、扮演龍葵的劉詩詩。其中楊冪的一句經典台詞,“我堂堂唐家大小姐。”更是被粉絲們傳誦不已。

仙劍文化,通過影視作品得到了進一步的擴散,“仙劍”不再代表一種懷舊。除70、80摯愛不已之外,60、90後也加入其中,媽媽級粉絲不再少數,90後也因為看了電視劇而自發的去玩仙劍單機作品,感染力和號召力得到飛躍。這讓我們看到了仙劍文化傳播的多樣化可能,而在網遊方麵,《仙劍OL》的失敗也絕不代表沒有機會,其他由仙劍文化改編的網遊作品必將麵市。而這些仙劍文化作品的陸續湧現,也將影響到人們的生活,甚至其中的精髓將成為受眾群體的一種行為準則:除魔衛道,真情真性,誰又不向往呢?

中華文明的傳承特征

文化具有傳承性,仙劍文化追本溯源,實為中華古典文化範疇,什麼時候有“仙”已無從考起,但是“劍”從商代起即有鑄造曆史。晉代幹寶所著《搜神記》中即記有大量的神仙誌怪故事,其中《幹將莫邪》就是講的春秋時期鑄劍名師的故事,所以“仙”與“劍”的組合,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之前。

仙劍的文化作品曆朝曆代都有很多,古人佩劍除實用之外還顯身份地位,“劍及屨及”的故事就是講,楚王的使者申舟被敵國殺害,楚王一怒之下赤足衝出大殿,急欲出兵報仇,捧鞋的人追到窒皇,捧劍的人也追到寢門之外。由此可見古人佩劍是一種身份的象征,在《仙劍奇俠傳三》中,景天曾是天上的飛蓬將軍,而飛蓬將軍曾是春秋時期薑國的台太子,薑國被楊國所滅,太子沒有等到龍葵舍身鑄出魔劍而戰死沙場。從這段故事來看,我們明顯的讀出仙劍係列遊戲中深厚的曆史文化淵源。

不僅在劇情上如此,遊戲的諸多設定,道具、人設,甚至服裝都頗有考究,龍葵所穿廣繡留仙裙,就隱約藏著漢宮美女趙飛燕所創“留仙裙”的影子。

“仙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例子多不勝數,涵蓋了曆史、地理、天文、命理玄說、醫藥等等內容,這些中華傳統文化通過在遊戲中的表現又傳播了給了更多的當代人,這種緊密不可分的聯係是仙劍成為一種文化最大的內容依托。

仙劍理應成為一種文化,仙劍文化和中華文化密不可分,又以獨特的方式呈現並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仙劍文化將擴撒的更大更遠。我們要做的就是以仙迷之名,融入其中,將真正好的文化理念傳播開去。

本書由瀟湘書院首發,請勿轉載!